7k啦言情小说

7k啦言情小说>中卫市技能大赛 > 第六章 枸杞树的整形修剪(第1页)

第六章 枸杞树的整形修剪(第1页)

第一节变迁与发展

枸杞树在自然状态下基部萌蘖性强,通常成为多干丛生的灌木,高度3~4m。枸杞花芽分化方式不同于大多数果树,主要为腋芽,并不需要上一年的孕育。修剪后,新枝的叶腋就可形成花芽。一个单花的花芽自开始分化到完成约需16d,再经过约45d可形成一个成熟果实。枸杞枝条萌芽率可达70%,成枝力率为6%。当年生枝可在一年里连续抽生2~3次新梢,易造成枝条密生、交叉、重叠,内膛空虚,树势衰弱,不便于果实采收和病虫害防治。潜伏芽萌发率高,易在主干、主枝、大型侧枝等距离树干中心较近的部位及树冠上部的较大枝组上萌发徒长枝,破坏生长与结实之间的关系平衡,造成上强下弱。为便于采摘,适应人工栽培条件下矮化密植的集约化生产模式,枸杞树必须保持单主干,冠面高度不超过1。6m,冠幅不超过1。5m,结果枝组分布均匀的树体结构。整形修剪是枸杞栽培上的一项重要措施。通过整形使树体具有牢固的树冠骨架和合理的冠型结构,可为以后的生长结果和耕作管理打下良好基础。

在采取其他农业技术措施(土肥水、病虫防治、花果管理等)的基础上,根据时令、地域、品种特点,通过整形修剪,利用其花芽分化等生长特性,控制发枝时间、数量与发枝部位,合理运用整形修剪技术,可以调节和控制生长过程中的问题,例如,生长与结果、生长结果与衰老更新、地上与地下、产量和质量、个体和群体、树体和环境(光、温、湿、通风、微域小气候等)等。

随着生产的发展,枸杞的整形修剪技术也在不断革新,以适应科技进步、社会经济条件和市场需求的变化。整形技术和树形评价都与特定的历史条件密不可分。

经过多次整形修剪,枸杞树由灌木逐渐转变为小乔木。随着科技进步和经验总结,整形修剪技术不断提高。枸杞种苗主要分类为实生苗和根蘖苗。这两类种苗需要多次修剪,形成多级次的枝组,以满足初果期的需求。多级次枝组主高2m以上,冠幅3m的“三层楼”作为经典树形,在枸杞种植区中被广泛推广。20世纪80年代后,枸杞树的高度逐步变为现今的1。4~1。6m,冠幅1。5~2。0m。不同地区根据不同需要,提出了不同的修剪方式。例如,银川地区强调以“行”为单位的群体修剪方式;中宁地区提出了纺锤形、圆柱形;固原地区形成了重剪截,以当年生枝为主要结果单位的自然半圆形;惠农区则通过成龄树的整形修剪,形成了适宜多风地区的树体结构。

第二节整形

整形的目的是培养丰产优质的树体结构和群体结构,即树体构成及树体间配置关系及所表现的生产能力。在长期的栽培实践中,广大农民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认为“没有不丰产的树形,只有不丰产的结构”,说明整个树体的形态,只要结构合理,就能丰产。农民认为丰产枸杞园的基本条件必须是“树满园,枝满冠”,形象地描述了丰产群体结构和树体结构的特征,说明了丰产结构必须有充足的枝量,这是丰产的基础。

一、群体结构

整形修剪不仅是对个体的整形,还包括对群体结构的调整和配置。群体由个体组成,有自己的特性和发展规律,随着矮化密植程度的提高,群体特性更加重要。

有学者认为现有的枸杞整形修剪技术体系过多地强调单株而不重群体。如何将群体这一观念贯穿到整形修剪中,是今后整形修剪技术的主要研究方向。

(一)群体结构的构成要素

群体结构要素主要包括栽植密度、植株整齐度、覆盖率、亩冠积、叶面积系数、亩枝量、枝类组成、花枝率、确形角等。

(二)群体结构分析

各个构成要素对群体结构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这里不对每一个因素进行分析,只分析群体结构的最终效果,以明确合理群体结构应具备的特征。

1。群体结构的形成动态

群体结构随着生命周期和年龄周期的变化而呈现动态变化,合理的群体结构有利于发挥最大的生产效能。

从生命周期来看,幼龄枸杞园植株间隙大,光能利用率低,以宁杞1号和宁杞4号为代表的品种生殖生长势强,结果早。此时期修剪的主要目的是重剪截、多留枝,迅速扩大树冠,增加枝量、覆盖率和叶面积系数,促进枝类转化,迅速建成丰产的群体结构。成龄阶段重点是精细修剪,稳定结构,控制树高、冠径,保证行间适当的间隔和合理的覆盖率,稳定枝类组成和花果留量,适时更新,维持较长的盛果期年限。

从年周期来看,枸杞在一年内随着叶片的增长和脱落,群体结构发生变化。随着枝梢和叶片的生长,叶幕形成,群体的截光量加大。枸杞优质生产的采光量以60%左右为宜。叶幕形成越早越好,当叶幕达到最佳效果以后,要加强夏剪,调节光照,保持叶幕稳定。

叶幕形成与中、短枝比例和停止生长的早晚密切相关,因此,通过合理修剪,增加中、短枝比例,促进营养积累和中、短枝提早停长意义重大。在枸杞的整形修的中,胡忠庆最早在枸杞的树体管理中引入了“叶幕”这一概念,并提出了叶幕层厚度会影响果品品质,但在目前缺乏相关性研究。

2。营养面积利用率(树冠覆盖率)树冠垂直投影面积之和与营养面积(栽培面积)之比为营养面积利用率。适宜的营养面积利用率是丰产、优质的基础。但是植株过高,相邻植株互相遮阴,通风透光不良,会降低产量和品质。营养面积利用率的高低与树冠间隔、邻树交接率以及确形角有关。营养面积利用率低则树冠间隔大,邻树交接率低(幼树期);营养面积利用率过高,树冠间隔小,邻树少接多(密果期应控制)。盛果期丰产优质园应保证行间树冠枝头80~150cm的间距,株间交接率小于10%。

中宁地区的可变株行距是一种可以有效提高幼树期营养面积,提高土地有效利用率的手段。幼树期加倍密植,成型后逐步间挖,从改变群体结构的角度讲也可以认为是“整形”。从群体的角度出发,中宁地区的丰产枸杞园亩产量高达500kg,远高于银川地区丰产枸杞园的350kg,绝不是简单的亩株数增加。成龄时中宁地区的丰产枸杞园株行距大多为1。5m×2。0m,亩栽植222株;银川地区采用1m×3m,而栽植也是222株;两者的亩株数是一致的,产量之间的差距主要源于营养面积利用率。银川地区的机械耕作模式营养面积利用率约为60%,远低于中宁的80%,相对而言机械耕作是以损失土地利用效率为代价的。从群体的角度而言,枸杞幼树期果粒显著大于成年树,不可简单地将其归结为树的大小,而是因为幼树期有着较为合理的群体结构。

3。确形角

在任意冠间距条件下,一行树冠顶部与其相邻行树冠基部连线与水平面间的夹角被称为确形角。确形角与冠高、冠径、冠间距和冠型有关,进而与覆盖率有关。确形角可作为确定营养面积利用率和群体遮阴状况的指标。为保证直射光的照射时间,必须考虑太阳高度角(纬度),纬度高,确形角可小,在西北地区确形角以49°左右为宜。在一个地区,确形角是不变的,可通过冠高、冠径、冠间距和冠型调节。

(三)群体整齐度

构成枸杞园的植株类型和整齐度决定着枸杞的产量和质量水平,“树满园”即为园貌整齐度的最直观描述。

在树冠完整的枸杞园中,可以用干周变异系数(CV)作为整齐度的指标,优质丰产枸杞园CV在10%以内。在一个果园中,缺株、劣株多,CV变大。

(四)单位面积总枝量与枝类比单位面积总枝量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一年生枝的总量,常用亩枝量、公顷枝量表示。它是反映群体生产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枝量不足,树体容易旺长,树势不稳定,产量低;枝量过多,树体养分分散,生长势弱,通透性差,果实品质差。合理的总枝量可维持树势健壮,稳定树势,丰产优质盛果期枸杞树枝条长度在20cm以上的,当年生果枝量4万~6万个为宜。产量在每亩350~500kg。

(五)叶面系数(LAI)

不连续树冠果园遮阴有树间遮阴和树冠遮阴两种。树冠自身遮阴随树冠体积(叶幕厚度增加)的增加而增加。树间遮阴与树冠间隔和太阳高度角有关。

在一定覆盖率的前提下,LAI反映了叶幕自身遮阴状况。钟鉎元的研究结果认为,枸杞LAI以4。1~4。4为宜,大冠型枸杞园大些,矮化小冠型宜小。

(六)单位面积花果数量

产量=花量×坐果率×平均单果重。对于同一个品种,其优质果的单果重是相对稳定的,因此,在适宜枝量的前提下,保证适宜的花枝率和适宜的坐果率,即可实现优质丰产。

单位面积上的花枝率和花果数量的适宜范围,因树种、品种、树龄以及栽培管理水平的不同而不同。枸杞原则要求花枝率在90%以上,坐果率50%以上即具备丰产条件。

二、树体结构

枸杞分为地上和地下两部分,整形悠剪主要针对地上部,近年来也提出了根系修剪问题。地上部包括主干和树冠。

(一)主干

主干指地面至第一层主枝之间的树干部分。枸杞干高一般40~80cm。

干高对树体影响很大。

高干:根冠间距大,树冠成形晚,体积小,干的无效消耗增多,上部生长势强,便于地下管理,下部通透性好。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