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春节的定义
上当时针指向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或三十
下日二十四时(子时)的时候,春节就来到了。
五在古代,这是一年的第一个早晨,所以又称
千
做“元旦”、“正日”、“元日”、“岁
年
首”、“新年”、“朔日”等等。春节有这
170
么多别称,是因为朝代更迭和历法的计算方式不同所致。它是指一年的第一天,一年的开端。所以“春节”是“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日子”,意味着春天的开始、万物的复苏和希望的萌生。
历史沿革
汉武帝时期,开始将春节固定在每年的正月初一,燃爆竹、换桃符、守岁等具有宗教色彩的民俗由此兴起。唐朝以后,春节逐渐从驱邪祈愿的神秘气氛中解放出来,过新年的重点由祭神转向了娱人,并演变成普天同庆的“佳节良辰”。明清时,春节习俗的礼仪性、应酬性增加,游艺色彩也渐渐浓郁。在春节期间,舞狮舞龙、说书唱戏、扭秧歌、踩高跷、跑旱船等各种娱乐活动层
出不穷,各地举办的庙会丰富多彩,给人民群众带来了极大的欢乐。大年三十(除夕夜)吃年夜饭,大年初一包饺子、吃年糕,正月十五吃元宵,成为大江南北春节民俗中共同的内容。贴窗花、贴年画、贴春联、挂灯笼、燃放鞭炮、拜年和送压岁钱成为年节活动的重要节俗和礼俗。
春节的命名
现在称正月初一为“春节”,而古时候这一天却叫“元旦”。元旦一词最早出自南朝梁人《雅乐歌》:“四气新元旦,万寿出今朝。”宋代吴自牧在《梦梁录》卷一“元旦”中解释:“正月朔日,谓之元旦,欲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元”是第一和开始的意思,“旦”是早晨的意思,“元旦”即为一年中的第一个早晨。
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把公元1912年1月1日定为民国元年1月1日,把原来的“元旦”改名为“春节”。后来到中华人名共和国成立前夕,在1949年9月举行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决定,从新中国成立之日起,我国历法改为世界上通用的公元纪年。从此,阳历的1月1日称为“元旦”,阴历的正月初一正式定为“春节”。
春节的禁忌
在春节期间,过去民间有许多禁忌,例如,初一不能扫地,怕把财气扫出门;出
◆春节舞狮子
嫁的女儿不能回娘家吃饭,怕吃穷了;不能动刀剪,怕有口舌之争;饭桌上的鱼是必有的,但是只看不吃,象征“年年有余”等等。这些虽然是带有明显的迷信色彩,但是反映了人们祈求一年平安无事的良好心愿。
元宵节是我国传统节日,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它体现了中国民众特有的狂欢精神。经文化部申报,2006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过元宵节的习俗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
程,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
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元夜在甘
大泉宫祭祀“太一”(主宰世界一切的神)的
中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
国声。不过,正月十五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
上汉魏之后。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元宵
下节的形成有重要推动意义。
五元宵节的由来
千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又称为“上
年元节”,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圆之夜的意
思,据《岁时杂记》记载说,这是因循道教
的陈规。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称为上
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
节,合称“三元”。汉末道教的重要派别五
斗米道崇奉的神为天官、地官、水官,说天
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并以三元配
三官,说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中元地官
七月十五日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日生。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