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k啦言情小说

7k啦言情小说>中国文化遗产集成 > 第5章 满族崛起的地方赫图阿拉城(第4页)

第5章 满族崛起的地方赫图阿拉城(第4页)

样,正月十五日就被称为上元节。南宋吴自

牧在《梦粱录》中说:“正月十五日元夕

172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从以上文献可

以看出,元宵节的产生和道教有极大的关

系,但它真正的动力是处在新的时间点上,人们充分利用这一特殊的时间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愿望。

元宵节的传说

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除害,有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

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光。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有如头上

◆元宵节灯展

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

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心中大快。人们通过自己的智慧保住了生命财产。为了纪念这件事,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元宵节习俗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685—762年)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灯笼花样百出,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加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唐宋时灯市上开始出现各式杂耍技艺。明清两代的灯市上除有灯谜与百戏歌舞之外,又增设了戏曲表演的内容。

历代人们除游灯市外,又有迎紫姑祭厕神、过桥摸钉走百病等习俗,有击太平鼓、秧歌、高跷、舞龙、舞狮等游戏。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民俗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时间在农历的四月五日左右,清明节是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在节日文化上的典型体现,它集中体现了自然生命与人类生存在生机勃发、生命涌动的春天相感应、相融通的特征。“万物生长”乃是清明作为自然节气与作为人文节日相联结的枢纽,由此而形成的自然与人的生命感通意识,是清明节文化价值内涵的基础。

清明一词,最早见于汉《淮南子

天文训》篇:“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早在春秋时期,中国人就运用测量日影的办法,定出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四个节气,到了公元前200年的秦汉时代,又确立为二十四节气,其中便有了清明。

清明节的命名

据《月令七十二侯集解》载:“三月节……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每当这节气,大自然拉开了春天的序幕,和风送暖,嫩草茂盛,燕啭莺啼,春意盎然,这

174

大概就是“清明”二字的含义。

清明节的习俗

在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中,由节气演变为节日的只有清明,主要节俗活动有禁火寒食、扫墓、踏青、荡秋千、蹴鞠(踢球)、放风筝、拔河、打马球等。自西周起就有清明到墓前祭祀祖先的扫墓习俗。到了唐代,扫墓日益盛行。在清明节前后,许多中国人前往墓地、陵园,祭拜祖宗先辈,缅怀他们的业绩,激励后人奋发向上。老北京人扫墓时,除了坟前陈列酒食叩头祭扫外,还要树纸幡、培新土、烧纸钱。江苏无锡民间流行种植蔬菜果树,蚕农在清明夜孵化蚕种。广东潮汕一带有在墓碑或墓堆上“挂春纸”的祭礼习俗。福州人在扫墓时,还会在坟边种植一棵松柏或其他树木,并在墓头上压一些冥纸钱。这些习俗虽在各地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但其祭祀的内涵并未改变。

清明节的价值

从节气来讲,清明是二十四节气的第五个小节气,它在季节变化中的地位非常特殊,因此百姓利用它来安排农事活动。如中国北方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所以,中国现代的“植树节”定在了3月12日。由于清明节当天要祭祖上坟,因此它的地位非常重要,并由一个单纯的农业节气上升为全国性的节日。

传承意义

人们对清明节所包含的“宗孝敬祖,175

尊重生命”的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是节日活动逐年高涨的重要原因。清明节祭拜中华民

端午节由原始龙图腾崇拜升华到倡导和弘扬爱国主义思想的民族节日,不仅走过一个漫长历史岁月,也使文化内涵深化为培育和熏陶民族品性和精神的熔炉。2006年,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端午节的起源

“端”是“初”的意思,初五也称为“端午”。又因为午时是“阳辰”,所以“端午”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有两个“五”,所以又称“重五”或“重午”。早在唐代就已经有了“端午节”和“重五节”的说法了。相传,唐太宗的生日是八月初五,为了避忌“五”字,就改为“端五”“端午”。另一种说法在民间最具有影

176

响力,认为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投江而死的楚国诗人屈原。

端午节习俗

吃粽子

端午节最重要的民间习俗就是吃粽子。相传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寻找、打捞屈原。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原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