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十条,体现了健康所包含的躯体、心理的完好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三方面的内容。在这些标准中,前四条包含了精神健康,后六条包含了身体健康,在身体健康方面也包含了形体美的要求。看了上面的几条标准,你是不是已经意识到自己的健康问题了?
所以每个人都应该树立起这样的观念:健康也是固定资产,是固定资产就需要投资,只有投资才会有产出。
在人们处于相对健康时,为健康进行的支出就是一种健康投资。而在发生疾病时则是为了改善病症、恢复健康而进行的健康消费。可以说,人们在一生中或多或少地都在为健康进行投资和消费,只是自己没意识到而已。
看病、教育、住房被称为新的“三座大山”。生病对于人来说不仅仅是花钱的问题,还关系到自己的生命和健康问题。所以,从理财的角度来讲,如果能够保持自己的身体健康,就可以为家里省一大笔钱。
50岁的老王在一家拉链厂工作,一个月收入仅有600多元,但5年前的老王可不是这个样子的。当时的老王做些小本生意,并和老婆在社会上到处兼职,每月算下来,收入能达到7000元。那时,老王和妻子不仅有20多万元的存款,还置办了两套房产。由于妻子身体不是很好,他们没有孩子,所以经济上很宽裕,他们还计划着过几年买个车子就可以安享晚年了。可是意外的事情发生了。
2004年,老王的妻子被检查出患有癌症,于是老王东奔西走地求医,但还是没有治好妻子的病。2006年,老王安葬了妻子,他也成了一个无家可归的人,因为老王花掉了所有的积蓄还借了10万元,并被迫卖了一套房产。如今的老王再没有年轻时的闯劲,所以在别人的介绍下,他来到拉链厂,干些简单的活维持生计,另外将剩下的那套房租了出去贴补家用。
提起生活的改变,老王一直感慨:“不生病比什么都好啊!”
的确,老王以前的生活让别人看了都羡慕,但是因为妻子的一场病,他不仅陷入失去妻子的哀痛中,还成为别人可怜的对象。现实中像老王这样的人不在少数。如果我们拼命挣钱,对于自己的身体不管不顾,就可能成为第二个老王。生命是脆弱的,每个人都经不起病魔的折磨,所以,从现在起,看好你的身体,不要拼命挣钱到头来却将辛苦挣来的钱耗费在了看病上。
从老王的经历中我们不难看出,即使年收入10万元,也抵不过一场大病。所以,为了以后能够过上幸福的生活,从现在开始,我们就应当积极投资自己身体的健康。
对健康的投资实际上是为了减少对健康的消费。对为了维护健康或在亚健康状态时服用健康产品,以及为保持健康状态而进行的持续运动、健身等支出,在个体行为上产生了消费行为,但由于共结果是促进健康,实质上是一种健康投资。人们往往因为这是一种费用支出,就想当然地认为是一种消费,而忽略了其结果是获得健康。
健康消费则是在疾病产生后,为恢复健康而产生的费用支出。这种消费是一次性的,在恢复健康后就不再进行。这种消费会因为造成疾病的原因不同而支出不同,其差别很大。其中,某些疾病(一般是慢性疾病、恶性疾病)的数额是巨大的,是预防这些疾病而进行的健康投资费用的很多倍。
健康投资与健康消费都是必需的。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的健康投资是一种持续性的行为,缺乏持续的健康投资是没有意义的。而健康消费是一种被迫性的行为,只要有经济基础,就会进行消费。关注健康、投资健康,我们的生命将在充满活力、结满硕果的过程中不断延长……
3.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健康之本
世间没有一把万能的健康钥匙,也没有一张放之四海皆准的长寿秘方。人生要求我们:热爱生命,积极生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走出自己的健康之路。
从健商角度讲,健康的良好状态是指人的身体上、精神上、情感上、信仰上、社会环境和生活规律上的状况良好,包含了人类所有生存因素上的健康,也指生命质量和生活习惯的状况良好。
健康,一般年轻力壮的人并不太注意。只是害了一场严重疾病或人到中年,才觉得健康重要。但往往健康已受到损害或潜在的威胁。虽“亡羊补牢犹为未晚”,总不如未雨绸缪早预防的好。
首要的是对健康须有个清醒的认识。“健康是人生第一财富”是爱默生的感悟。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健康是人生的一个重要目的,也是学问的一个重要目的。学生是学习人生之道的人,学习厚生则可,学习伤生是断断乎不可的。”“我深信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出发点。”
现代学者梁实秋先生认为:“健康的身体是做人做事的真正的本钱。”这些观点是深刻的,也是很现实的。纵然你有经天纬地的超世之才或气吞山河的宏图大志,如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一切都将枉然。我们强调为国家、为民族创业绩、作贡献,并不是提倡人们不要健康,甚至去做无谓的牺牲。一个人一旦为国家、为民族作出了贡献,他的生命就不再完全属于个人,而是同国家、同民族休戚相关的。英年早逝的著名作家路遥的几位朋友在痛惜之余,说了这样一段话:即使是一项伟大而紧迫的事业,在完成它的时候也要量力而行,不可太急太紧,在太甚太重的繁忙中马虎了自己。因为过分负荷的劳伤,过量超常规的消耗,丢失了自己,也断了千百万人的期盼。
健康养生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不仅在这方面多有论述,而且身体力行,在当时物质医疗条件都十分落后的条件下,他能活到73岁,可算得上是“古来稀”了。他的养生之道主要是动静结合,生活有节。具体表现为:保持精神乐观;重视体育锻炼;讲究饮食卫生;坚持生活有节。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代文明使人们的物质生活大为改善,这也许是古人们不曾估计到的。但是,物质生活的优裕,医疗条件逐步好转,并不等于健康。人类正经受着新的环境问题引发的各种疾病和死亡的考验。我们必须足够重视自身的健康问题,然而,生活广阔无边,人生多姿多彩,健康受多种因素所制约。世间没有一把万能的健康钥匙,也没有一张放之四海皆准的长寿秘方。人生要求我们:热爱生命,积极生活,勇敢地去寻找自己恰如其分的生活方式,探索自己的健康之路。
生活习惯是影响人们健康的重要因素。世界卫生组织曾公布一份研究报告表明,工业化国家将有75%人死于与生活方式有关的疾病,如癌症、心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等。在发展中国家,导致死亡的原因不仅仅是传染病和遗传病,而且还有与生活不良习惯有关的疾病,如吸烟、过于肥胖、缺乏锻炼、精神紧张和吃不卫生的食品。不良生活习惯导致疾病已经成为影响世界人民健康的第一大问题。
科学研究发现,有10种生活习性或习惯最有害于健康:
①嗜烟如命;
②心胸极度狭窄,嫉妒成性、动不动大发脾气,极具报复心;
③经常酗酒;
④个人生活规律无常,根本不讲养生之道;
⑤生一点小毛病,就吃药,一年里打针吃药不计其数;
⑥有了毛病硬撑,不诊治,听之任之;
⑦性生活无节制,纵欲过度;
⑧整天心神忧郁不振,闷闷不乐或悲喜过度,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
⑨没有一个朋友;
⑩从不参加任何体育活动。
可见,养成一个好的生活习惯是健康的前提条件之一。这也说明健康掌握在自己手中,虽然人的健康是由先天遗传因素与后天生活方式共同决定的。但某种长期的行为方式,会使遗传因素变质。这需要人用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去掉陋习,培养起符合科学规律和自身情况的生活习惯。敢于并善于同命运抗争,古人云:“我命在我不在天”就是这个道理。恩格斯曾说过:“生命也是存在于物质过程中的不断的自行产生并自行解决的矛盾,这一矛盾一停止,生命亦即停止,于是死亡就到来了。”所以,要想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只有自爱自立,调动自身内部的积极性,这是别人无法替代的。
健康有其规律性。世间万事万物,都有其内在不可抗拒的规律。如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缘于二者适度的距离,适度的引力,适度的质能转换比例。再如,树木花草的各种对称、动物身体的左右对称,无论直立着的挺拔粗壮,还是运动中的敏捷矫健,都处于力的平衡和协调中。细细分析,原来这简单的,或复杂的生命都共同遵循着在短和长的不断变化中,保持对称与平衡的规则。可见,适度、对称与平衡就成了宇宙间的重要法则。正因为地球在宇宙的适度位置才造成了它适宜生命存在的大气、泥土和水,成为孕育生命的摇篮。而生命的总体则在对称和平衡的框架内保持着动态的和谐,人作为地球上一个独立物体,也是一个构架复杂高智能系统。人的生存、发展也必须遵循适度、平衡等自然法则。否则,“物竞于天,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也将会把人送往另一个世界。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这些自然法则自觉不自觉地遵守着,因而,保证了社会的发展、种族的延续。当然,如果人们都自觉运用这些规律指导生活,那么,人类整体的健康水平会有一个大的提高。遵循养生之道,从小就得在各方面注意,因为这是打基础的时期,切忌过分劳思或受硬伤。人的衰老总是从头、脚两端开始。按这个道理,每天临睡前用热水泡脚,再搓脚心,以加速血液循环、阳气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