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k啦言情小说

7k啦言情小说>别让心态毁了你郑州大学 > 第七章 调节心理应对生活(第4页)

第七章 调节心理应对生活(第4页)

人到中年需要自我调节

余光中在一篇文章中说过:“年轻的时候,大概可以躲在家庭的保护伞下,不容易受伤。到了中年,你自己就是那把伞了,八方风雨都躲不掉。”所以,就有“哀乐中年”之说。

在人的一生发展过程中,中年期是指35~50岁这个年龄段。“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一般人都视中年为强者,认为中年人事业有成,家庭稳固,责任重大,是成熟阶段,理应能处理所有工作与生活中的问题。所以中年人的心理危机常常被忽视。

如果我们将中年以前的人生及以后的人生分成两个阶段,就可以清楚地看到,以前的人生是一个不断增长的过程:升学、知识积累、就业、事业有成、成家、娶妻生子……但是,中年以后,人生却好像进入了一个不断失去的过程:健康退化、子女离家、事业发展缓慢、婚姻危机……若遇上外界的变迁,如下岗失业、经济危机等,就更加重了中年人的失落与挫折感。可见,中年期的心理危机是人人都将会遇到的现象,现代社会尤其难免。

如何面对中年危机,转“危”为“机”;如何调适中年人的心理,变“危机”为“生机”,使后半段人生更丰富更有意义呢?我们认为中年人必须了解自己将面对的变化,这些变化将引发什么心理感受以及应对危机的态度与方法。

人到中年最明显的特征是生理变化,身体机能开始走下坡路,精力、体能都不如以前,容易感到疲劳。同时,体重增加,开始“发福”,头发灰白,出现“谢顶”。过去很少出现的健康方面的小毛病频频光顾,心脏病、糖尿病、癌症、卒中(中风)的比例大大增加。不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在中年后期都会经历更年期,激素分泌会有较大变化,出现种种生理不良征状,引起情绪起伏。这些变化使中年人不得不用较多的精力去关注自己的健康。

生活中常听到一些中年朋友感叹自己的记忆力下降、学新东西吃力,就是因为认知能力随年龄缓慢下降的缘故。

此外,中年人还要面对自我价值的重新认定。人到中年是个人自我评价的新的重要阶段。许多中年人在内心深处常常问自己:“我仍有机会吗?”“我还可以吗?”

著名心理学家莱格说:“人到中年之前,生活取向为适应和顺从外部世界,为生计而奔波,不知道自己所走的路是否真喜欢。中年之后,人的生活取向为适应和顺从内在世界,人就要寻找真正的自己,也就是将其注意力由外部世界转移到内心世界,重新认识自己,肯定自己。”许多人到中年,会突然发现自己已走过人生半程,回顾过去,常常会问自己:“我有没有浪费时间?有没有遗憾?有没有想做还没做的事?”思考未来,常常会想:“我还有哪些需要赶紧做的?还有没有能力重新开始一番事业?”看看现在,事业发展原地踏步,青年后生逐渐赶上甚至超过自己,心里不是滋味,自我价值开始动摇。如果生活中有不如意之处,更会加重自我怀疑和失落感,陷入迷茫之中。

这时,有不少人会不自觉寻求新的突破,以肯定自己的价值,寻求新的人生意义。如中年人跳槽、转行、婚变等。

从大多数家庭看,子女在踏入青少年后期至成年初期,不再像以前那么听话顺从,也不再像过去那样依赖家长,在父母身边转。随着子女的成长、独立、升学、就业、结婚,最后离开家庭,做父母的会感到不舒服不适应。过去一二十年付出许多时间、感情、精力在子女身上,现在他们长大要自立了,从未有过的失落感、空虚感袭来,使中年父母难以适应。中年父母与处于青年期的子女常发生冲突,焦虑、孤独、无助感增强。

步入中年,许多中年人不得不面对自己以及配偶的父母年事已高,逐渐衰老,甚至生老病死的严酷现实。眼见自己挚爱的父母身体渐渐衰退、患病,越来越需要自己的照顾,但工作上又要挑大梁,颇为忙碌,难有空闲。不能给父母以充足的照顾,使中年人常背负内疚感、无助感的重负。尤其当父母最终离开人世,使不少中年人留下了内心的伤痛。

中年阶段还可能面临夫妻关系调整与婚姻危机。中年阶段是婚姻最容易亮起红灯的时期。不少中年夫妇在以往的日子里为了建立事业、照顾子女,每天忙于应付生活,对夫妻关系及感情关注不足,沟通不够,待子女逐渐独立,夫妻间反而有种陌生的感觉。少数夫妇双方不满,但为了子女勉强接受,等子女长大,维系婚姻关系的纽带不再起作用,只能以离异告终。也有一些家庭,中年夫妇由于性生理与性心理的改变未能及时调适,性生活不协调,婚姻不满足感增加,而踏入婚外情的陷阱。

中年心理危机其实就是人到中年时,需要面对人生中年阶段特有的问题、变化和挑战。而这些挑战是人到中年必经的阶段与考验,人人都不例外。如果能顺利度过,人生就会进入新的里程;如果不能顺利度过,人生就会受阻,产生混乱感、无能感、空虚感、失落感,妨碍人的发展,影响人的健康。英国心理学家伊·特捷克曾写过一篇题为《中年危机与早逝》的文章,分析了310位艺术家的生平,发现一部分艺术家40岁前创作力强,40岁后江郎才尽;而另一部分艺术家到40岁之后才一鸣惊人,展现其艺术才华。这种现象告诉我们,中年并不等于发展停滞,难以创新,生活重复。人到中年可能是人生又一新起点,关键在于怎样面对中年危机,如何去调适、应对,从而走出危机,开创生机。

首先,要了解和认识中年人将面对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将会引起什么心理反应,对人生产生什么影响,以便心中有数,早做准备。中年时期是人生的黄金时期,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知识面也得到了拓展,是实现理想抱负的好时期。但是,不能忽视客观条件的影响。面对现实,通过努力,为实现目标绝不气馁,没有条件的要等待时机,这样遇到挫折就能保持平衡的心态。

其次,接受生理的变化,关注自身健康,增加体育锻炼时间,有意识地调整身体,改善饮食,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中年人是青年向老年的过渡时期,健康状态不比青年。随着岁月的推移,衰老的迹象已开始出现,也容易受到各种疾病的袭击。应定期体检,及时就医,对疾病应有正确的认识,无须过分担忧、恐惧。总之,中年人只有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胜任在社会和家庭中应扮演的角色。

再次,学会减轻工作的压力。人到中年事业稳定,但一般所负责任很大,常常超时工作,透支体力。如果目标明确、沟通良好、劳逸结合,可以缓解压力。中年时期也是同龄人社会地位升迁、经济收入悬殊较大的时期。面对同龄人成为上司或时代骄子,自己应以坦然豁达的心理面对这一切。正确认识到别人的长处及有利时机,避免产生嫉妒和自卑心理。社会是纷繁复杂的,有时差距是由人为的不平等因素造成的,无须让怨天尤人的情绪困扰自己。应以踏实的工作、广泛的兴趣来充实生活,取代不良情绪。

还有,要重视婚姻关系。夫妻间多体谅,满足彼此的需要,分担彼此的重担。子女长大独立后,用多余的时间去培养新的兴趣,发展自己,享受人生乐趣,增进婚姻满足感。在家庭里,中年人处于老年人和孩子中间,存在年龄和时代造成的三代人的心理差距。需要多交流、多了解,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缩短心理差距,才能拥有融洽的家庭生活。

最后,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人到中年时事业、家庭趋于稳定,生活变得平淡,有时易产生倦怠感,缺乏新意。多一些时间反省自己,调节生活,学会拿得起、放得下,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大胆去进行新的尝试,在心态上永远保持年轻。

中年人在单位是顶梁柱,工作丝毫不能松懈,回到家中既要照顾年老体弱的父母,又不能放松对孩子的教育引导,还有日复一日的繁杂家务。应统筹安排,劳逸结合,不要忽视娱乐活动。娱乐既是一种积极的休息方式,又能消除疲劳,维持良好的心境。

用读书调节空虚心理

空虚心理,是指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处于空白,没有信仰、没有寄托、百无聊赖,如同行尸走肉。精神空虚是一种社会病,它的存在极为普遍。当社会失去精神支柱或社会价值多元化导致某些人无所适从时,或者个人价值被抹杀时,就极易出现这种病态心理。精神空虚者往往萎靡不振,缺乏社会责任感,有碍于社会发展,更有害于自身的发展。

空虚心理产生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精神支柱的消失。精神支柱是一种信仰,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能激发人不断进取,但是社会常常并不按照人们心目中想象的轨迹发展,理想的社会模式常常为一些捉摸不定的、难以想象的现实所取代。多元化的价值观往往取代了单一的、固定的价值体系。在这种情形下,原来的精神支柱可能会消失,取而代之的可能是一种无所适从的茫然感。

二是个人价值的抹杀。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有赖于群体意识和社会价值,但是群体意识和社会价值又是构建在个人价值的基础之上的。没有个人的自尊、自爱、自信,就不会有社会责任感和对社会做贡献的能力。如果社会不考虑个人价值的存在,或者过多地抹杀个人存在的价值,人就会觉得活着没有什么意思。青少年若受到过于严厉的管教,成年人的成就长期得不到社会的承认,老人得不到子女的赡养,都会导致空虚心理的产生。

三是社会交往的畸变。现实生活中,人们都需要交流沟通与友谊,但交往应是平等的。地位相等、志趣相投者才会有真正的友谊。有些人的经济地位一跃而起,地位的变化使得一些故友之间出现了鸿沟,原先无话不谈的局面已不复存在,新的社交圈正在形成。

“有钱的人常常是孤独的。”经济地位高的人,商品意识往往特别强,并极易将这种意识渗透到与别人的交往中去,因而难以与他人建立和维持种种非功利性的比较平等真诚的友谊。他们常常怀疑别人与他们交往的动机不纯,是为了钱而来交朋友。此外,有些人在外界常常是一副强者的形象,他们不愿让外人看到自己也有难处,因而羞于向人诉苦,只能把烦恼埋在心里,这就会加重其所固有的孤独、空虚心理。

从个人角度来讲,空虚心理的起因有如下几点:

一是自我贬低、缺乏自信。社会上的流浪儿、闲杂人员多半属此类。这些人由于在社会上失去地位,得不到社会的承认,便感到生活的空虚。

二是错误的认知。他们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对立起来,只讲个人利益,不尽社会义务。一旦个人要求不能得到满足,就“万念俱灰”。这种情形在青少年与一些成人中间较为普遍。

三是无法满足的精神需求。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都在努力创造与积攒财富,但是财富与带来的快乐并非成正比。当财富积聚到一定程度后,一些人对金钱则没有了以前的那种新鲜感、快乐感和满足感,甚至会对之产生麻木乃至厌倦。

空虚心理的表现,首先就是失去志向,即缺乏做出决定或根据自己作出的决定去行动的能力。这种病态行为的根源在于精神空虚、情绪紧张、意志薄弱,不能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易受暗示及环境的摆布,并有酗酒、嗜烟、聚赌等不良行为。

其次是否定一切。儿童向青年期转化,便带来了青年人对过去对外界关心的逐渐减弱,而将注意力逐渐转向自己的内部世界。这时向内部世界的转移是由青年内在的性本能萌动所致。青年在这个时期一下子落入了暴力性的不安之中,因而有所谓青年的反抗、蛮横、怠慢、见异思迁、冷漠等心理表现。他们不但否定了外部世界,也否定了自己,被称为“孤独的、骚动的青春一族”,行为上自然是“虚无主义”。

再次是富贵病。多见于社会的“款爷”和“富豪”。由于他们的身份与地位较为显赫,往往会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烦恼。为解决这些烦恼,他们就在享乐中寻找刺激,在刺激中寻找欢乐,而这种行为本质上就是一种空虚行为。

还有就是“混日子”。这是很常见的病态行为。所谓“混”就是随大溜,得过且过,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实际上就是无远大理想,对社会不负责任,而自己则坐享其成,这种不思进取的心理自然也是空虚的。

空虚心理的自我调节,主要在于个人意识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而这就需要通过读书学习才能实现。

通过读书学习,能够掌握知识,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正视社会存在。社会的跨地域性、跨时空性,决定了它存在许多亚文化。主体文化与亚文化构成了社会形态的多元化、复杂化。这就要看主流、看社会发展的方向,绝不能以偏概全,只看到社会的消极面,而不求上进、萎靡不振。应该通过学习,提高思想觉悟,接受并正视现实社会。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