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是一种无条件的喜爱与尊重的情感,它需要你的无私和爱心。这在亲子之间,本来应该没有问题,但事实并不是没有问题。作为妈妈,我们往往把自己的“面子”看得很重,我们往往希望子女无条件的服从我们,我们却不能无条件的去尊重子女。当然,这并不是要求妈妈去认同孩子的一切观点和行为,而是我们要能够设身处地站在孩子的位置,用他们的眼睛去看,用他们的耳朵去听,用他们的头脑去想。
(1)尊重孩子,就要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和自我意识。
孩子在两三岁时,其自我意识逐渐形成,他们会提出“我自己来”、“我己做”的要求,并跃跃欲试地尝试着做每一件事,这是孩子心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正常现象。可是许多妈妈生怕他们做不好,总是包办代替,从而剥夺了孩子学习与锻炼的机会。当孩子到时候什么也不会做或什么也做不好时,却又受到妈妈的指责与埋怨,这对孩子来说是不公平的。作为妈妈,应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和独立意识的增强,通过各种方式以实际行动给予孩子支持,如对孩子表示信任、让孩子拥有独立的空间、给孩子支配时间的自主权、尊重孩子的选择、善待孩子的朋友等等。
尊重孩子,还要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心理学家认为,自尊是一种精神需要,维护自尊是人的本能与天性。孩子的自尊心是他们成长的动力。保护好孩子的自尊心,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这是做合格妈妈的责任。
(2)尊重孩子,就要给孩子一定的自由空间。
孩子除了吃好穿好的需要外,还有渴望得到尊重、渴望独立自主、渴望自由创造的需要。尊重孩子,就要把自由和独立还给孩子,让孩子自主选择,自由探索。
为什么现在的孩子备受宠爱,却反而常常感受不到快乐?为什么妈妈为了孩子省吃俭用,却常常得不到孩子的理解?原因就在于,现在的孩子受妈妈支配太多、指责太多,妈妈往往把自己太多的想法强加给孩子,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很多妈妈的期望,强制性灌输给孩子太多的知识,剥夺了孩子游戏和自我探索的时间和机会,这是不尊重孩子的表现,有些妈妈自认为是爱孩子,把所有诸如吃饭、穿衣的琐事都包办下来,剥夺了孩子自己动手、锻炼自理能力的权利,这也是不尊重孩子的表现……同时孩子们由于过早地承受太多的学习压力,从而早早地失去了童年的乐趣,没有正常孩子那样的欢乐,这将影响他们的社交能力和其他各种能力的发展及心理发育,他们很难发现自我价值。
当然,尊重孩子并不是一味地顺从孩子,而应追求尊重与要求的和谐统一。作为妈妈,要放下架子,把自己放在与孩子平等的位置上,努力寻求与孩子心理上的沟通与默契。爱孩子,尊重孩子,使他们从中感受到妈妈的爱和自身的价值,并由此学会尊重妈妈、尊重他人,这实在是特别有效的教子良方,
(3)尊重孩子,就要正视孩子间的差异。
由于受遗传因素和不同环境的影响,孩子间存在着一定的发展差异,这并不奇怪。可有些妈妈总喜欢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比。当自己的孩子比别人强时,妈妈就沾沾自喜,反之就不停地数落、讽刺、挖苦孩子,这样很容易使孩子消沉、迷惘。你应该认真研究你的孩子,发现他们之间的差异,并且欣赏他们的特质。?
把每个孩子身上的特质和性格列出来,然后一一告诉每个孩子你是多么欣赏他们。让他们感觉他们自己是不能代替别人,别人也无法取代他们的,而且也觉得你看到了他们身上与众不同之处。
(4)尊重孩子的隐私
许多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往往希望保留一些自己的秘密,不让妈妈知道的秘密,这实际上是非常正常的,每一个成人都会有这种想法。但是,当这种事情发生在孩子身生时,妈妈就会认为孩子有点不正常,认为孩子就应该向自己敞开心扉,不能有任何秘密。而这种思想必然与孩子们的想法产生冲突。因此,许多孩子喜欢拥有一个带锁的抽屉或者带锁的日记本,他们像防贼一样防着妈妈,这难道不是做妈妈的一种悲哀吗?
明智的妈妈应该像对待成人一样对待孩子,尊重孩子的隐私,让孩子拥有一个独立的空间。在日常生活中,妈妈不要随意拆开孩子的信件,当收到孩子的信件时,一定要原封不动地交给孩子,如果孩子把信件藏起来了,妈妈也不用想得太多;不要随意翻看孩子的日记,让孩子保留自己心里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不要监听孩子与伙伴之问的谈话,给予孩子充分的信任,让孩子独立处理一些人际关系事件;不要随意进入孩子的房间,如果孩子在房间里面,妈妈进入孩子的房间之前一定要敲敲门,得到孩子的同意后再进入;当孩子不愿意告诉妈妈的时候,不要刨根问底,强迫孩子说出来。
如果妈妈这样做,孩子反而会感激妈妈对自己的尊重,作为回报,他会自觉地向妈妈敞开心扉,与妈妈进行思想沟通。
4.平等的与孩子交谈:“小孩子懂什么?”
孩子就是孩子,孩子在看待事物的时候,与成人有不一样的角度。孩子的世界里往往有成人想象不到的精彩,孩子们往往会做出一些令大人们意外的举动,说出一些让妈妈们惊奇的话语,孩子为什么这么说,为什么这么做,必然有他的理由,妈妈不能拿成人的标准来要求孩子的行为。妈妈如果试图以自己的眼光来代替孩子的眼光,结果必然是悲剧性的。因为,这是违背孩子身心发展的。
遗憾的是,许多妈妈总是喜欢想当然地思考问题,同时,妈妈们总认为自己是家长,有绝对的权威,殊不知,在家庭关系中,平等是最好的沟涌密码。
说起平等,首先让我想到的是黑人和白人、男人和女人。为了寻求与白人的平等,黑人不断抗争,要求彻底消灭种族歧视;为了寻求与男人的平等,女人掀起了一次次运动,努力争得属于自己的半边天。
中国由于几千年的封建制度,形成了严格的等级观念,这种等级观念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妈妈对子女的教育。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很多妈妈认为自己拥有至高权威,可以对孩子颐指气使,指挥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
这样的教育态度,非但不会获得孩子的认可,还会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妈妈应该放下架子,与孩子平等相处,只有这样,孩子才愿意向妈妈吐露自己的心声,从和妈妈对着干,变为愉快合作,良好的亲子关系也会随之形成。
妈妈在孩子没有自理、自立能力之前,应介入孩子的生活,给他们一些人生的启示,但这种介入,并不是要求妈妈事事为孩子包办。妈妈正确的做法是把孩子置于和自己平等的位置,给孩子适当的指导,帮助孩子培养独立自主的能力。
尊重孩子的主体地位,历来都是孩子成长教育的关键。著名文学家鲁迅先生认为,孩子最需要妈妈三方面的重视:"给我理解""视我平等""让我自立"。这一观点在现代社会的教育理念中,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孩子渴望妈妈用平等的态度来对待他们,妈妈要学会尊重孩子,平等地对待孩子。
在缺乏平等意识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容易养成自卑、自私、懦弱、缺少主见等不良性格,而在家庭中得到平等对待的孩子,能够具备独立生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拥有良好的成人感,这对于孩子的进步和成功非常重要。因此,妈妈要转变自己的教子观念,主动放下自己的架子,平等地对待孩子。
【案例回放】
宁宁家最近准备买一辆新车。爸爸妈妈挑来挑去,觉得有两款比较中意。可是到底该买哪一款,两人的意见却不太一致。一天,夫妻俩正在为新车的事情争执不休,上小学四年级的宁宁忍不住了,大声对他们说:“你们要买新车怎么从来都没有征求过我的意见呢?”听到这话,两个人立刻停止了争论,惊讶地看着宁宁,半天没说出话来。
“小孩子懂什么?”妈妈首先从惊异中醒过神来。“你妈妈说的对。买车是大人的事,你这孩子又不明白。”爸爸接着说。“买车是家庭中的大事,我也是家里的一员,怎么不关我的事呢?”宁宁反驳道。
妈妈听后哑口无言,反复思考着宁宁说过的话。过了一会儿,妈妈对宁宁说:“好孩子,你说得对。你是我们家庭里重要的一员,我们应该一起讨论。”于是,在大家的讨论下,顺顺利利的买了一辆大家都喜欢的车。
其实,好多妈妈都会有这样的想法,总是认为孩子太小,对任何事情都是做不了主的,一味的替他们张罗。殊不知,孩子也是有自己的想法的。尽管可能想法不成熟,甚至是不对。但是他们既然有自己的想法,作为妈妈你就不该忽略掉孩子想法的存在。妈妈应该随时记住孩子是家庭中的重要成员之一,遇事要主动征求孩子的意见,当孩子表示不满或者反对的时候,应该心平气和地给孩子解释,争取得到孩子的理解,而不能强迫孩子服从,甚至叱责孩子。这样不仅有利于孩子建立良好的个人权利意识,还有利于孩子养成尊重他人的好习惯。
【妈妈这样做】
在这个世界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多种多样的。但自古以来,最亲的莫过于妈妈与孩子的关系了。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孩子的日趋早熟,妈妈与孩子之间的隔阂也越来越明显了。
社会对每一个家庭都是力求公平的,可为什么即便是温柔疼爱你的妈妈,也不能公正地对待你,最后甚至与子女的关系形同陌路呢?
主要是妈妈与孩子不能互相理解。孩子看妈妈是高高在上的“统治者”;妈妈看孩子,则是什么都不懂的毛孩子。做妈妈的总是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而不管他是否理解,是否心悦诚服地接受。这样“不平等”的教育方法是不会有什么好的效果的。
孩子虽说年龄不大,但也是有自尊心的。他希望妈妈做自己的知心朋友,而不只是长辈,更不希望妈妈摆出一副长者姿态动辄训人。
所以,今天做妈妈的,要想改变孩子的所谓“不听话”、“对着干”等逆反心理和现象,就必须先让自己摆脱传统的教子观念,不要用居高临下的姿态对待孩子,应用平等、真诚的态度与孩子沟通。这样的话,孩子才愿意向妈妈吐露心声,才能从“不听话”变为听话,从“对着干”变为愉快合作。
(1)要为孩子营造民主和谐的成长氛围。
我们做妈妈的总是喜欢在孩子面前端着架子,一脸严肃,一本正经,动不动就对孩子呵斥一番,教训一顿,令孩子敬而远之。原以为这样才有威信,其实大错特错。相反,妈妈应放下架子,平等交流,给予孩子必要的尊重和理解,才能真正赢得孩子的信赖。
妈妈一味居高临下地俯视孩子,自然会加剧孩子的紧张恐惧心理。很多妈妈都忽视了这一点,没有做到与孩子平等交流,更有甚者,更是剥夺了孩子的发言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