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不能控制孩子的发言权,要给孩子表达思想的空间,做孩子忠实的听众、知心的朋友,这样才会加大孩子对妈妈的亲近度。要想教育好孩子,必须多方了解孩子需要,因为需要驱动着他们的行为。提倡民主,反对专制,并不意味着对孩子百依百顺,真正的民主与尊重是对孩子负责任的关注与约束。
不管孩子对错,都要给孩子一个表达的机会,被判了刑的人还有上诉的权利呢,何况孩子的一些小事,而且妈妈还有可能是误解了孩子。所以,为孩子营造民主和谐的成长氛围,首先就是要倾听孩子的心声。由此,了解事情的原委及孩子的内心需求,这种倾听是平等交流的基础,只有相互沟通,彼此了解,才能真正实现家庭的民主和谐。
(2)要学会做孩子的听众。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步伐的提速、竞争压力的加剧,妈妈常常由于工作忙碌,而无法留给孩子充足的时间,陪着孩子一起成长。现代妈妈不应该只是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物质环境,而应该抽出更多时间,去了解孩子的性格、兴趣,让自己和孩子的心灵更为亲近。其实,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的最佳听众、最想说话的人便是妈妈,每天哪怕是一小时、半小时,甚至是一刻钟也好。
有的时候,对孩子要耐心倾听。现实中成年人的偏见是很多的,觉得孩子没有什么思维,孩子很简单,孩子很幼稚,孩子不懂事。其实未必,没有倾听就没有发现。有的时候,孩子表达的只言片语都是真实的、可贵的信息。我们要学会翻译,学会继续去问。比如,你可以温柔地拥抱着孩子,问他:“是吗?怎么回事啊?”让孩子用平静的心情把事实断断续续地说出来,这个时候你才能得到重要的信息,才能作出恰当的判断。所以说,倾听是一种爱,倾听的艺术就是教育的艺术。
我们的很多妈妈都能说会道,但却很少倾听。我们把大量的时间用来批评和教育孩子,却忽略了倾听孩子心里的声音。常有妈妈这样抱怨:“真不知道我家孩子是怎么想的,为什么总是不肯好好听我说话。”那么,作为妈妈,你有没有听过孩子说话呢?妈妈也希望通过有效的沟通,把孩子培养好,但妈妈能否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能否用心聆听孩子的心声,是沟通成功与否的关键,沟通不畅还怎么教育孩子呢?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培养的过程也是培养者和被培养者平等对话、双向交流的过程。为实现平等对话,妈妈必须放下架子,主动接触孩子。妈妈要树立这样的观念:家长和孩子是平等的,每个孩子都有被尊重和信赖的需要。只有让孩子体会到妈妈对自己的尊重,孩子才能更加信任妈妈。沟通才能更有效,育子才能更轻松。
(3)要给孩子表达的机会。
不少孩子有这样的经历:“每当我和妈妈的意见不一致时,他们就以势压人,不让我说话,有时批评的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妈妈不允许孩子发表自己的意见,也不调查问题的来龙去脉,而是一味地大发脾气,严格地说,这种做法是违背教育宗旨的。
其实,妈妈和子女发生矛盾在所难免。作为长者,我们应该让孩子把意见讲述完,要耐心地倾听,如果不等孩子把话讲完,妈妈就主观臆断地下结论,必然会带来一系列的消极后果,其中,孩子的逆反心理将会表现得十分强烈。每个人都盼望别人尊重自己,孩子也不例外,妈妈只有尊重孩子,所说的话才会发生效用。在许多争论中,孩子往往是站在真理一边的。
(4)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
妈妈更应是孩子的朋友。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在很多方面他们是孤独的,缺少朋友的关心,这就要求妈妈担当朋友的角色,分享他们的喜怒哀乐。孩子游玩的时候,蹲下身子,甚至趴着和他们一起玩耍;孩子进步的时候,与他们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孩子不开心的时候,真心聆听他们的烦恼。当然,妈妈有的烦恼也可以拿出来与孩子一起商量,让孩子为你排忧解难。
妈妈要想逾越和孩子之间的鸿沟,就必须放下架子去和孩子交朋友,去了解透视孩子的内心世界,妈妈不妨遵循“父母+朋友+老师”这样的思维方式来试试,如果孩子能把你当成知己和一面镜子了,你们的关系就会更加融洽。孩子对一个谦逊忠厚的朋友他是不会隐瞒自己的,因为教育本来就意味着伴随和支持。
只要妈妈放下架子,做平等对待孩子的父母,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就一定会走进孩子的心灵。
5.不做“高高在上”的妈妈
很多孩子都会对妈妈有或多或少的恐惧感,当然了,这种恐惧感还是和我们传统思维当中的恐惧感还是有区别的。因为在孩子眼里,妈妈好像一直是在“发号施令”,可以做这个,不可以做那个。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对妈妈这种“高高在上”的态度给隔离了。时间一长,妈妈和孩子之间的感情自然会触冰,可是如果冰结的太厚了,妈妈是不是要为自己那“指导者”的傲慢姿态而后悔呢?
所以在亲子关系中,妈妈千万不要高高在上扮演着“指导者”的角色。妈妈应该是“引导者”,知道用孩子乐于接受的方式去和孩子互动。指导者,顾名思义,就是不断的给孩子下指令,要他做这做那,说的更为准确一点的话,就是强迫孩子按照妈妈所定下的标准行事,久而久之,孩子对妈妈就肯定会产生恐惧的心理。但是如果妈妈是作为一个引导者的话,那结果就会截然不同了。引导者则是以开放式的态度,聆听孩子的心声,体会孩子的需要,鼓励孩子表达出内心的感受,并且以平等的态度去思考孩子的想法,这样的亲子互动,才会更紧密、更温馨。
其实在交流过程中,妈妈也要有许多问题注意。孩子的一些微妙的想法变化,如果妈妈不及时发现的话,那就会错过。错过了,妈妈就不可能准确的去把握孩子的想法,那交流起来的话,还是会存在问题。所以,妈妈和孩子交流的时候,双方都不要隐藏自己的感觉,不论是快乐或悲伤的情绪,都应该试着彼此共同分享,从对话交流中建立亲子互信互赖、互相尊重的相处模式。如果妈妈卸下“指导者”的面罩,那你会发现和孩子是如此的亲近!
再说了,妈妈之所以会用如此“高高在上”的强硬态度,无非是想让孩子听话而已。可是如果做妈妈的总是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而不管他是否理解,是否心悦诚服地接受。那这样的教育方法是不会有什么好的效果的。孩子虽说年龄不大,但他也是有自尊心的。从孩子的角度去看,他是更希望妈妈做自己的知心朋友,而不只是长辈,更不希望妈妈摆出一副长者姿态动辄训人。
所以,做妈妈的,要想改变孩子的所谓“不听话”、“对着干”等逆反心理现象,就必须先让自己摆脱传统的教子观念,不要用居高临下的姿态对待孩子,要用平等、真诚与朋友般的态度与孩子沟通。这样的话,孩子才愿意向妈妈吐露心声,才从不听话变为听话,从“对着干”变为愉快合作。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犯错,妈妈必须适时扮演不同的角色,教他反省、改正,以建立正确行为。特别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妈妈在孩子面前更应放下架子,真正地走进孩子的心灵。
【案例回放】
春儿今年10岁,上小学四年级了,学习成绩也一直不错,而且很聪明懂事,就是性格有点内向,不善与人交流。去年,春儿妈妈下岗后,就整天呆在家里,情绪也很低落,并总是将自己的现状归罪于自己学历低所致,于是就把全部精力都用到春儿的身上,视她为唯一的精神寄托,细心照顾孩子饮食起居,并立志要把她培养成高学历的人才。
正因为这样,春儿妈妈更加重视起春儿的学习。不仅每天接她上、下学,晚上陪她做作业,检查她的作业。而且,每次看到春儿的数学成绩没有达到她的标准时,便请来老师帮春儿补习功课。平时,春儿妈妈和她在一起交流最多的话就是:“只要有优秀的学习成绩,你就能考名牌大学,找到待遇好的高薪职业,将来才能过上有房有车的日子。”“你现在什么都不要管,学习是你唯一要做的事情。”
时间一长,春儿自然把学习当成压倒一切的大事。如果这学期考试成绩不理想,就把自己关在书屋里看书,很少与妈妈交流;如果考得不错,春儿才会向妈妈汇报学习情况,讲某同学哪门功课比自己好,自己决心下学期超过他等等。很多时候,春儿除了上学和吃饭,很少外出,也很少和妈妈说话,总是一放学就躲进自己的小屋里看书、学习。
看到女儿当下的状态,春儿妈妈开始有点不知如何是好了,一开始自己是想让女儿把学习放在第一位。但是现在女儿照着自己的指示去做了,却总觉得心里不太踏实!如果继续在这样下去,那自己不就和女儿成为陌路人了么?想到这个状况,春儿妈妈也不知道自己当初的想法到底是对还是错?
【妈妈这样做】
沟通是人类的本能,没有人喜欢把自己封闭起来。躲在自己的小天牢里面。小时候,孩子对妈妈是那么信赖,什么都愿意和妈妈讲,渐渐地孩子觉得妈妈好像不再那么通情达理,还动不动就用学习来压,用大得够不着边听出了耳茧的大道理来压。如果孩子预测到把事情讲给妈妈听会是这样的结局,他会选择闭口不提,把欢乐,不快闷在心里,或与别人讲。如果孩子在妈妈面前找不到沟通的快乐,那么沟通无法顺畅。而妈妈应该明白,真正的沟通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有了平等,孩子才会觉得妈妈并没有在对他“发号施令”。而是站在一个与他平等的位置上对他进行指导。但到底要怎么样去做,才会让孩子感觉到妈妈真的是和自己平等的呢?
(1)言语要切合实际,合乎情理。
妈妈与孩子交流思想情感要实事求是。无论是批评、表扬和评价,也无论是谈论家庭和社会问题,都要切合实际,有理有节。不能跟着感觉走,随着性子说。比如,妈妈要批评孩子一件事情没有做好,千万不应这样说:“笨蛋,我已经说过一千次了,为什么还不改。”这就是夸大其词,于事无补。
经常运用切合实际、合情合理的沟通方法可以培养孩子的理智感、自信心,增强教育效果。妈妈可亲可敬、可以依靠和求教的形象就会在孩子心目中树立起来。
(2)妈妈要注意说话的语气。
沟通是用语言连接起来的。但是如果语言没有任何错误,而语气却让孩子产生误解。那这样的交流也是不会带来什么好结果的。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有涵养的人,可有些妈妈往往会忽略跟孩子说话的语气,其实妈妈的语气将对孩子的情商、智商、修养产生深刻的影响。所以,请妈妈注意,在跟孩子沟通时要注意自己的语气。
(3)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
妈妈更应是孩子的朋友。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很多方面他是孤独的,缺少朋友的关心,这就要求妈妈不但要做一个好妈妈,更要学会担当孩子朋友的角色,分享他们的喜怒哀乐。孩子玩耍的时候,蹲下身子,甚至趴着和他们一起玩耍;孩子进步的时候,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孩子不开心的时候,真心聆听他们的烦恼。当然,妈妈有的烦恼也可以拿出来与孩子一起商量,让孩子为你排忧解难。
妈妈要想逾越和孩子之间的鸿沟,就必须放下架子去和孩子交朋友,去了解透视孩子的内心世界,妈妈不妨用“妈妈=朋友+老师”这样的思维方式来试试,如果孩子能把你当成知己和—面镜子,那你们的关系就会融洽一些,对一个他认为是朋友的人,他是不会隐瞒什么的。
人们常说妈妈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妈妈除了要榜样示范外,还要搭建与孩子间平等交流的桥梁。当孩子与妈妈彼此都能经常地敞开心扉、心对心、思想对思想、情感对情感地进行交流时,那妈妈就是孩子最值得骄傲的第一任教师。
很多妈妈,都把自己的权威看得很重,让自己高高处在孩子之上。一心望子成龙,却不能与孩子很好地沟通,忽略孩子本身的特点,一厢情愿地向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从而给孩子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