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泰国班清的古陶器
一次偶然的机遇,使一个地球上没有标记,鲜为人知的小镇——班清名扬天下。
1962年,泰国王国艺术部的一位职员在班清小镇一条长满杂草的小路上行走时,踢出一个画有图案的陶器碎片。出于职业的习惯,他将碎片带回曼谷。他的同事们从陶器的颜色推断这是史前产物,但因班清太小了,没有引起注意。
1966年,美国驻泰国大使的儿子斯蒂芬·扬来到班清,在路过一个筑路工地时,在堆积石料的地方,看到许多被推土机挖出的破损陶器。他被上面的图案所吸引,就捡了一个大而美丽的陶罐带给泰国的婵荷公主玩赏。这个陶罐虽然已经破损。但在浅黄色的底色上,有着艺术家随心所欲,一挥而就的深红色图案,也有经过精心构思的精确的几何图案。这种色彩搭配不但抢眼还相当赏心悦目,再加上美丽的图案,使陶器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另外,婵荷公主注意到这种图案不同于泰国已发现的任何一种,倒是有几分像古希腊的陶器图案。这太怪了!“这件陶器真是太有意思了!”婵荷公主说,“我从未见过这样的东西。”这位酷爱艺术的公主出于对文物的敏感,亲自去了一趟班清。她挨家挨户搜集文物,最后,不仅带回了大量的陶器,还有不少的青铜制品。
公主不知道班清有过什么,但深知这些文物非比寻常。这些陶器的形状各异,最令人惊叹的是一些颈部只有一根筷子那么粗的高花瓶,即使是用现代技术也很难做成那样。古人足怎样做到的?还有一些粗矮的大缸,上面又有着精致得不可思议的图案,显得很不协调。这是为什么?
婵荷公主知道在佛教盛行的泰国大规模开挖墓葬很难得到王室批准,她决定借助国外的力量。她将陶器全部拍成照片并编印成册向国外发行。图片发表之后轰动了整个世界,因为,在亚洲的其他地方从未见过这样的陶器出土。泰国怎么会有这么古老的陶器?至少有十几个国家的考古学家云集班清,希望能找出这些陶器的渊源。
1968年,美国著名的艺术史学家伊丽莎白·莱昂斯把一些陶器碎片送到费城大学的考古研究中心。费城大学博物馆的考古研究中心将陶器碎片进行碳14测定。检测结果令所有在场的学者们大吃一惊,原来这些陶器是在公元前四千年左右制造的!此后,他们又多次用不同的碎片通过不同的手段鉴定,但鉴定的结果都是一样的。
学者们马上把伊丽莎白·莱昂斯找来,问她这些东西是在哪儿发现的,为什么过去考古学从没提过这个地方。
伊丽莎白·莱昂斯也满怀疑惑地说,这些碎片来自泰国一个叫班清的小镇。难道过去从没人知道这个地方?
费城的学者们马上和泰国的有关文物部门联系,说他们准备来此地考察。但班清在哪儿呢?为了接待费城的学者,泰国官员们马上拿来地图,因为他们也不清楚这个小镇的位置。
1974年,在联合国的资助下,泰国艺术厅和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对班清开始联合考古发掘。开工的第一天,人们的期望值并不很高,很难想象这个人口不足五千人、世代以种稻为生的小镇会有很悠久的历史。然而,当挖掘到地下五米时,考古学家们惊呆了!原来,他们发现这是六层界线分明的墓葬。最深的一层可追溯到公元前3600年,最浅的也可追溯到公元前2500年。
这简直令人难以置信,因为史学界过去一直认为,泰国的可考历史至多有1500年,而他们眼前的一切都大大超过了传统认识中的泰国历史。
挖掘工作越发不可收拾,每天都有大量的文物被挖掘出来,到后来实在多得让工作人员无法一时清点出来,只能以吨来计算。到1975年,班清已挖出了各种文物共计18吨。其中除了大量的青铜器和金银装饰品之外,还有一些用象牙和骨头雕刻的人像,用玻璃和次等宝石制作的光彩夺目的珠串。
经过对挖掘的文物测定,这些珍宝至少已在班清埋藏了5000年之久。同时,发掘表明,早在公元前3000年,班清人已经掌握了青铜的冶炼技术。因为这些青铜器的制作年代大约在5000年前,是世界上历史最久远的发明。
过去的历史学家一直认为,5000年前的东南亚人还生活在原始的石器时代,而青铜器最早起源于美索不达米亚的两河流域,冶金术是从西亚传播到世界各地的。班清的考古发掘,对以往的这种结论将是一个最为有力的挑战。班清的青铜器将会促使考古学家对过去的观点提出新的见解。
事实上,那时的班清居民已经相当进步了。他们居住在固定的居民区,种植水稻及其他农作物,并且会制作漂亮的陶器。
那么,是不是青铜器的发源地可能就是在泰国的班清呢?
考古学家切斯特·戈尔曼是这次发掘工程的主任。他说,我们深信,炼铜术的起源最早可能追溯到公元前4000年,其发源地就在泰国呵叻高原边缘的山脉之中。这里从古至今都以锡、铜储量丰富而闻名。班清的出土文物是丰富多彩的,有众多形状不一的陶器,在浅黄的底色上,绘着深红色的图案。这些图案看来是古代艺术家们随心所欲、一挥而就的,有些则是经过深思熟虑而精心绘制的几何图形,如同古希腊的骨灰罐上的图案。从外形上看,有些是颈部很细的高花瓶,这需要很高的制作技巧;有些是矮胖的大缸,上面却有着极为精致的图案,显得甚至不太协调。看得出他们在制作中的自由发挥和潇洒自如。
有关专家通过对班清挖掘的文物经过严格的清理、分析之后,认为,班清文化最引人注目的是青铜制品,并且在制作技术上有不断地创新。在早期的墓葬中,出土的青铜锛和青铜手锅的含锡量只有1。3%,制作也较粗糙,严格地说只能算作红铜制品。而班清人早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就制作了各种精致的青铜手镯、项链、戒指和长柄勺。
从班清人的制作工艺来看,他们的技术相当精湛,能在一把长柄勺的勺把上刻出栩栩如生的动物图案。
同时,班清人在这一时期制作的青铜器就其铜锡配比来讲也比较科学。说明此时的班清人已熟练地掌握了青铜的冶炼和制作技术了。除青铜器外,班清的地下还出土了为数不多的铁器,有铁脚镯、铁手镯和双金属的矛头、斧头等。晚期的青铜制品中,有用含锡量高达20%的青铜煅打成的颈圈。因为含铜量这样高很容易碎,所以制作时须煅打成多股再扭曲而成。至于班清人是如何掌握这项重要技术的,考古学家们至今无法解开这个谜底。
班清文化不仅是东南亚,而且也很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青铜文化。最初的中东青铜是红铜与砷的混合物,后来,在接近公元前3000年时,锡取代了砷,青铜就变成了铜与锡的合金。
据此,有人认为,班清的青铜文化可能是世界文化的源泉。还有人认为,班清文化很可能是世界青铜文化的源头。人们甚至猜想,班清的地下文明也许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之一。
当然,大多的学者还是认为,那种把所有重大发明都归于一个源泉的观点是片面的。就冶金术来说,它完全有可能是在世界各地独立演化出来的,也可能是同时产生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班清出土的宝藏会越积越多,有关它的争论也将更深更广泛,但有一点是确定的,一个曾被认为是不可能存在的文明,确确实实是存在过的。有人猜测,班清的宝藏的发觉还远未被穷尽,因为这里有成千上万座古墓葬,数量之多远远超过埃及的帝王谷。
那么,班清的地下到底还有多少古墓、多少珍宝呢?至今,没有一个人能够说得清楚。
4.楚王陵的“金缕玉衣”
我国目前已经出土玉衣的西汉墓葬共有十八座,而金缕玉衣墓只有八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河北满城一号墓出土的中山靖王刘胜的金缕玉衣。它用一千多克金丝连缀起2498块大小不等的玉片,由上百个工匠花了两年多的时间完成。整件玉衣设计精巧,作工细致,是旷世难得的艺术瑰宝。1968年,这件金缕玉衣出土时,轰动了世界。
解放以来,汉墓中所发现的玉衣已在十件以上,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的两件、定县西汉中山孝王刘兴的一件、江苏省徐州东汉彭城靖王刘恭的一件、安徽省亳州东汉末年曹操的宗族曹某的一件,共5件,已经完全复原。以满城汉墓的两件为例,刘胜的玉衣共用玉片2498片,金丝重1100克,窦绾的玉衣共用玉片2160片,金丝重700克,其制作所费的人力和物力十分惊人。
江苏徐州楚王陵金缕玉衣是现今出土最早,做工最好,最有价值的国宝,西汉,长174、宽68厘米,1994~1995年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出土,现藏徐州市博物馆。楚王陵金缕玉衣玉片总数为4248片,是目前年代最早、玉片数量最多、玉质最好、工艺最精的玉衣。玉衣非常像古代的盔甲,拼合得天衣无缝,共使用了4248片玉片,金缕1576克。这件金缕玉衣目前有很多全国之最:年代最早,距今超过2000多年;玉片最多,达4248片;玉质最好,玉衣全部用新疆和阗白玉、青玉组成,温润晶莹;工艺最精,保存最好,墓主人是第三代楚王刘戊。
楚王陵是座坐北朝南的陵墓,有12间房,使用面积达八百五十多平方米,它将狮子山掏空了半座。陵墓采用的是汉代流行的横穴岩洞式,却又开凿了一个巨大而方正的天井,这在以往开掘的汉墓中从未有过,为了清理天井中的夯土和填石,人们用铲车、吊车作业也花去了三个多月时间。然而狮子山并不是一座土山,和徐州周围不少山丘一样,它是座石头山。可想而知,在当时条件下开凿这个硕大的天井,凿石、夯土量约五千立方米,靠的全是人工,不知要耗尽多少人的生命,实在是令人吃惊。专家们推测,这座规模宏大的楚王墓在当时至少也得化20年才能完工。据史料记载古代皇帝与王侯从即位起就为自己造墓,并且把每年从府库中挑选的财宝放进墓里,以致死后也陪伴他荣华富贵。这座天井就像奢华而美丽的大厅,高达11米之多,长达117米的墓道就是穿过天井通向山体深处神秘的地下世界。
1995年2月28日,主墓道内淤泥被清理完毕。那天晚饭时,如今已是狮子山楚王陵公园管理处处长的邱永生副研究员忍不住喝了点酒,这不仅是为了驱寒防湿,也是为了壮胆,当时他和队友在湿漉漉的地上爬呀爬,准备了50米长的照明线路还不够,只得再加长。当墓穴深处骤然放出光芒时,景象实在令人难以忘怀。地上淤泥有50厘米~60厘米厚,泥土里间有碎玉闪着幽幽的光,那些也许已生长了几千年,至今“活着”的草根、树根穿透了厚厚的山体,在潮湿的地宫里长大,显示了惊人的生命力。考古队员们就是在这神秘的地下宫殿里亲手触摸着两千多年前楚王的宝物,那种足以使人忘记所有疲劳与艰辛的激动,激励着他们忘我地工作,一蹲、一跪就是半天。然而令人感到遗憾的是楚王安睡的一只镶嵌着一千六百多块玉片拼合成各种图案、空白部位则绘着汉代漆画,长2。8米、宽1。04米的玉椁已被盗墓者砸开,玉片碎了一地,裹着金缕玉衣的楚王已失去昔日的威风,被盗墓者毫无顾忌地拉了出来,金缕玉衣也被剥去,七孔中塞着的金玉和身上佩着的金印都被搜去。楚王的遗骨已被渗透地宫的水冲得四分五裂,尸首分离、肋骨四散,夹杂在一片碎玉和泥土中间,那场景真是惨不忍睹,令人感慨万千。但是职业责任感的驱动和对考古的敬业精神,使他们忘记了恐惧,在清理文物时,时时猜想那会不会是一件举世无双的国宝,这种期待实在令人心焦。好在盗墓者仅在主墓室内进行扫荡,主墓室外的3间耳室,当年没有被盗,在这几间耳室里留下了可观的文物和完整的现场。如果当年盗墓者在拖出塞石和挖土时只要再进入10厘米或者20厘米,那么这几间耳室也会被扫荡一空,回想起来真是令人不寒而栗,幸好他们没有发现。
楚王的金缕玉衣虽被剥了下来,但从散落的四千多片玉片的种种迹象表明,盗墓者只是为拿走金银,却没有动那些质地上乘、工艺精致、光彩照人的玉璜、玉璧、玉杯、玉牙冲、玉龙等,而这件件是国宝。经清查共有二百多件套完整的玉器。因为汉代对使用玉器是有严格的等级规定,普通人是不会有名贵的玉器,若有则等于告诉别人这些东西来路不明,不是偷来就是盗来,会招来杀头之祸。正因如此,墓中的这些玉器得以完整保存下来,真是不幸中的大幸。但是,他们拆下了金缕玉衣的金丝,这些串起玉片的金线足有2~3千克重,一件世代“绝品”的金缕玉衣从此金玉分家。从散落的玉片来看,每片玉上都有4只以上钻孔,这些钻孔细小的只有如今最小号的缝衣针大小,且紧依着边角工整地排列着。可以想见当年的手工艺已达到了何等程度,更何况那用来串缀的金丝又是镂得这么精细,这在2000年后的今天也是绝对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