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k啦言情小说

7k啦言情小说>遗失的宝藏2安卓版本 > 第五章 古国宝藏之谜(第1页)

第五章 古国宝藏之谜(第1页)

地下隧道里的宝物

玛雅壁画

古代玛雅人的建筑遗迹

2008年,墨西哥考古学家在尤卡坦半岛发现了一个隐藏在地下的古老“迷宫”。让专家们感到吃惊的是:古玛雅人不但挖掘出了一条好似迷宫的隧道,而且还在其中建造了多个配备有小型神庙的石制金字塔。据参与发掘工作的考古人员介绍,该地下迷宫非常之长,总共连接有14个洞穴(遗憾的是,其中有部分已经坍塌)。

专家们指出,这一最新发现证明,古玛雅部落不但擅长在地面上建造各种规模宏大的庙宇和神殿,而且还曾建造了大量的地下设施——其中的大多数还有待我们去发现。其实,早在这之前,人们在中、南美洲就已经相继有了一系列重大发现。

17世纪,一位西班牙传教士发现了中美洲危地马拉的一条地下隧道。它位于普乔塔一个住宅区下面,似乎与南美洲库斯科的地下隧道相连。此后,一位名叫斯蒂芬斯的犹太人又发现了一条从危地马拉西部到墨西哥的地下隧道。

后来,有人在秘鲁的库斯科发现一处地下隧道。它向北可直接通向利马,向南可以通向玻利维亚。从地图上看,这条地下隧道位于安第斯山脉地下,可能长达1000千米以上。秘鲁政府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一远古文明遗址,考虑到以现在的科技水平,还没有能力对其开发和保护,便把这些被发现的隧道人口重新封闭。它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秘鲁政府刚刚把这个被发现的隧道口封闭,紧接着,又从秘鲁北部沿海地带的河谷里传来一个更惊人的消息:考古学家们在那里的一个古代墓室里发现了大量的艺术品和两座金字塔形状的建筑。据初步考证,这是一个统治者的坟墓,里面的艺术品包括金光灿灿的王冠、王杖、金花生、精致的项链和精美的陶器。在很多的金银制品中镶嵌着玲珑剔透的玉和耀眼的宝石。当这些金光闪闪的稀世珍宝展现在世人面前时,很多人简直不敢相信它们来自地下。这些宝藏发掘后,被带到了美国展出。由于秘鲁政府一是缺钱,二是缺乏保存这些珍宝所需要的技术和资金,所以,人们至今还不知道这些珍品何时才能荣归故里。

其实,也许人们并不知道,在南美大陆地底深处,还有一条更大规模的、绵延数千千米的庞大隧道体系。

这条庞大的隧道是1965年6月阿根廷考古学家胡安·莫里茨在厄瓜多尔偶然发现的,他沉寂三年之久才向世人公开。当他勘察了数百千米隧道,并发现了许多文物之后,直到1969年,莫里茨才请求面见厄瓜多尔总统,向他作了有关隧道的汇报。1969年7月,胡安·莫里茨获得由厄瓜多尔国家授权并经过公证的证书,证明他拥有厄瓜多尔地下洞穴的所有权,但要受厄瓜多尔国家政府监控。这条隧道位于地下240米深处,属于一个极为庞大、复杂的隧道系统,估计全长达4000千米以上,人们尚不知道其最终通向何处。隧道的秘密入口位于莫罗纳——圣地亚哥省的瓜拉基萨——圣安东尼奥——亚乌皮三角地。目前只有在厄瓜多尔和秘鲁境内的数百千米被人们考察和测量过。现下,这个隧道的入口处由一个未开化的印第安部落日夜严密把守。

德国作家冯·丹尼肯曾在莫里茨本人陪同下进入过这个隧道。在隧道里,他见到了宽阔、笔直的通道和墙壁,多处精致的岩石门洞和大门,加工得平整光滑的屋顶与面积达两万多平方米的大厅,还有许多每隔一定距离就出现的平均1。8米至3。1米长、0。8米宽的通风井。隧道工程的宏大与壮观,使这位以想象大胆著称的作家也惊得目瞪口呆。他毫不怀疑地认为,这是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工程,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最难破解的谜。

在这条隧道里,蕴藏着无数对人类具有重大文化和历史价值的极为珍贵的古代遗物。从莫里茨发现的隧道入口进去不久,就有个140米×150米的巨型大厅,其规模相当于我们现在最为先进的大型机场里的飞机库。大厅中央放着一张桌子和七把椅子。这些桌椅既不是石头的,也不是木头的,它像金属般坚硬,但又像是人造材料制造的。在遥远的史前时代,是谁在几百米的地下,制造了这些人造材料的桌椅并舒适地使用着它们呢?

大厅里还有许多纯金制作的动物模型,如巨蜥、大象、狮子、鳄鱼、美洲豹、骆驼、熊、猿猴、野牛、狼,以及蜗牛与螃蟹等。必须指出,其中有些动物如大象、狮子和骆驼等,并不产于美洲。那么,是谁制作了它们的模型,又置放在隧道中的呢?

更令人吃惊的是,在隧道里一块长53厘米、宽29厘米的石板上,竟然刻着一只恐龙!谁都知道,恐龙早已在6400万年前灭绝,今天人们对恐龙的所有认识,都是从对恐龙化石的研究中得来的。那么,这些隧道的制造者是怎么知道恐龙的呢?难道他们见过真的恐龙,或者,他们像现代人一样用高科技手段研究过恐龙化石?

在隧道里还发现了一个12厘米高,6厘米宽的用石头制作的护身符。经鉴定,这是公元前9000年~前4000年的遗物,也就是说,它至少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它的背面是半弯月亮和光芒四射的太阳,正面是个小生灵,这个小孩右手握着月亮、左手握着太阳。他竟然还站在一个圆形的球体上!所有学过历史的人都知道,自从1522年麦哲伦完成环球航行,人类才第一次证实地球是一个球体。那么,在史前时代,有谁早已知道我们是生活在一个球体上呢?

隧道里有一个奇异的石雕人像,这个人像戴着形状奇怪的头盔和耳机,穿着带有许多按键的服装。史前的古人难道会穿这么复杂的服装?这种怪异的服装让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外星宇航员。但在这一切的珍宝中,最珍贵的还是那本在许多民族远古传说中提到的金书。它是“一种不知名的金属板和金属薄箔制作的”。书页尺寸多数为96厘米×48厘米,每页上都盖有奇怪的印章,估计有数千页之多。书上的文字好像是用机器压上去的,这些文字与现存任何一种文字都不相同,无人认识,但有几页与克里斯皮神父保存的金碑上的奇异字母有些相似。

在那遥远的史前时代,是谁建造了这规模宏伟的隧道?是谁留下了这些隧道中的宝藏?是谁用高度的科学技术制作了这神奇的“金书”?在隧道的宝藏中,是否保存着人类史前时代最重大的秘密?也许,现代人类的智慧和心灵还不足以回答这样的问题,但在将来是应该能回答的,也是必须回答的。

2.古印度的大量钱币

古印度贵霜帝国货币

贵霜人石像

古代印度,又译身毒、天竺。公元前2500年~公元前1500年,达罗毗荼人创造了哈拉帕文化。后来摩揭陀日益强大,统一了全印度。公元2世纪~3世纪,一度被贵霜王国统治。古印度存在等级森严的种姓制度。其佛教、文学、哲学、艺术、科学等,对世界文化影响深远。

印度是我国的近邻,位于南亚地区。但由于连绵高耸的喜马拉雅山脉的阻隔,我们对于这位邻居的情况又知之甚少,"去西天取经"在中国人的耳朵里成了艰难的代名词,和古代埃及的尼罗河、两河流域以及中国的黄河、长江一样,印度河、恒河同样酝酿了光耀人寰、彪炳史籍的古代文化。古埃及、巴比伦、中国、印度同被称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在印度南部曾有罗马钱币出土,一般人一听自然以为是零星出土的,但事实上钱币多半是大量埋藏在一起的。

那么,是否有少数魄力过人的印度人垄断了与西方的贸易,而迅速取得大量在印度不能用的钱财?或者,这些窖藏钱币,对印度收集者具有某种特殊意义?历史学家细心地将东西方贸易的证据集合起来,详加研究,终于对印度宝藏之谜提出别具匠心的答案。

当时罗马帝国国泰民安,商业贸易兴旺发达,罗马富有公民渴求各大洲、各文明地区的奢侈品,多能满足所欲。商贾从未开化的北方人那里输入琥珀和皮毛,从非洲运来象牙、黄金、香料及竞技用的野兽,从印度次大陆则运来充满东方色彩的奇货。

奥古斯都在位期间(公元前27年~公元14年),罗马与印度贸易兴盛。远自亚历山大大帝时期到东方发财的故事本已人人乐道,到这时许多印度商旅来到罗马帝国,更激发罗马人做贸易的兴趣。有一队印度商人带来了许多奇珍或异物,诸如天生无手臂的人、大河龟、蛇,还有“大如秃鹰”的鹧鸪;其他商旅则带来珍珠和宝石,这些才是罗马市面洋洋大观、更有代表性的进口货。当时每年总有120艘船,由受罗马控制的埃及乘着季风驶往印度,去装运这些珍贵货物。

在这种贸易中最活跃的代理商就是罗马帝国的批发商人,他们是以亚历山大港为根据地的希腊人。亚历山大港在地中海海岸,是西方主要港口,东方的货物和原料即经此集散和转运。在印度,商人首先沿马拉巴海岸建立贸易站,在这些贸易站采购得大批香料,特别是胡椒,还有平纹细布、香水和象牙。公元1世纪末期,罗马商人从今日称为斯里兰卡的地方,借以物易物方式采购到珍珠和宝石,并且向印度商人购到远东地方的产品,最著名的当然是中国丝绸。

要购买所有这些商品必须有一种方法付款,但是当时印度这个国家的人民多不知有货币,对于罗马商人惯用的钱币,他们并无多大需求,所以免不了产生买卖时如何付款的难题。不过,这种麻烦最后以很巧妙的方法解决了。

1775年,首次有一大批罗马钱币在印度出土。当时的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都假定这些窖藏钱币,是印度商人的积蓄,由于某种不幸遭遇或意外事故,致使钱币长久埋没了。但现代历史终于了解,印度人有兴趣收藏这许多钱币,并非因为罗马钱币可用于购货流通,当时印度人完全没有货币概念,而仅是把钱币作金锭或银锭看待。

因此每一批窖藏钱币都已称过重量然后印上证明戳记,代表的是某一定数量的金子或银子,要购买某种整批的货物时,拿出这样的一批钱币作货款便行,就像现在印度集市上,有时也称出银首饰重量以确定可交换多少货物。由于罗马的金子和银子已经分铸为一个个有统一标准的金圆或银圆,这样印度人收集和应用起来就很方便,从而大大提高罗马人的商誉。罗马学者普利尼说过,因为罗马钱币质量不变,尽管上面所铸为历代不同帝王的头像,但所有钱币重量相同,其金或银含量也始终如一,所以斯里兰卡国王有了好感,对诚实的罗马商人颇为优待。

当时的印度人为免这些钱币重新用作货币,所以在钱币帝王头像上凿上一道刻痕,很多在印度出土的罗马钱币是这样毁损的。尽管印度人不用这些钱币做小额交易,他们并不漠视钱币上的精美可爱图案,印度人更以这些图案为蓝本,用赤陶仿钱币制成穿孔或带环孔的首饰,可能还镀金然后佩带。这样仿制确实是捧足了场。但从罗马人的观点看来,钱币不断流往东方,而且一去不回,显然并非健全的营商之道,因此很快便实施了钱币出口限制。后来暴君尼禄降低了罗马银币的成色,印度人对罗马钱币的实在价值丧失了信心,于是拒绝再接受任何罗马钱币。商人不得不另谋易货的代用品,因而开始以商品互换,通用商品包括精美餐具、玻璃、亚麻布、珊瑚、灯饰、加工的宝石和酒等。20世纪40年代,印度的阿里卡梅杜发掘出一个罗马人主要的贸易站,发现了大量地中海地区所制陶器的碎片,表明罗马商人运用这种新贸易策略十分成功。阿里卡梅杜的仓库贮藏意大利陶罐、碟、美酒和餐具,在作坊里可以把珠宝加工和织染平纹细布。

但罗马军团要维持强大战斗力、罗马人民要安居乐业,并不仰仗于印度的贸易。公元3世纪罗马内部危机重重,引致商业和贸易衰退,商人信心不足,与印度的直接贸易便停顿下来。从前充任中间人的阿拉伯人和波斯人把贸易接过来做。亚历山大港的商人不再顺季风扬帆渡海做买卖。从此,西方人心目中的印度再次成为充满神秘和难以接触的传说之邦。

亚历山大大帝在位期间(公元前336~前323年)东征西讨,首开地中海地区居民与印度互相交往风气。但由于波斯地方强大的帕提亚帝国兴起,古代横贯亚洲内陆的路线遭阻截,从地中海至次大陆即不能经陆路往来。于是商人转而向海上谋求安全的商路。

公元前1世纪,一位叫希帕洛斯的希腊商人发现可以利用西南季风来往印度次大陆。他并且提供了准确地理资料。于是,其他商人迅即利用希帕洛斯所说的风与东方做着史无前例的大规模贸易。在7、8月间,善于利用季风的商人有40天时间可从阿拉伯港口直航印度南海岸的马拉巴。12月至1月完成交易后,则经红海,或波斯湾及陆路回到地中海。到公元1世纪,西方商船队已绕过印度南端到达次大陆东岸的贸易站(此前则经陆路),从此也建立地中海与斯里兰卡的直接贸易,有的船只更远航至缅甸、马来、越南,甚至中国。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