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今天的巨大成就,王永庆信奉的人生哲学就层孟子的那句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任何一位成功的商人都清楚,能吃苦只能算是入门的”必修课”,没有吃苦的精神,在生意场上终将一事无成。
3。四海为家打天下
福建人具有蒲公英一样的精神,他们不择环境、生命力顽强、随遇而安、四海为家,这得益于他们极强的适应能力,无论走到哪里都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被称为“印尼钱王”的李文正1929年出生于印度尼西亚东爪哇的玛琅镇,祖籍是中国福建的莆田。在中学时期,他担任东爪哇华侨学校学生会主席,因组织学生参加反抗荷兰殖民者的斗争,并帮助开展宣传及运送药物,被荷兰殖民地政府逮捕入狱。1947年被驱逐出境后,他返归故土,考入南京的中央大学哲学系。1949年他来到香港。50年代初,随着印尼政府渐趋稳定又重返印度尼西亚,定居雅加达。
这时,他父亲在雅加达开了一家蜡染店,生意尚可。父亲有意让他继承家业,便向他传授经营蜡染生意的诀窍。哪知,年纪不大的李文正却对此不感兴趣,更无心经营。原来,他虽然历经沧桑磨难,有一个信念却始终不变。这个信念从10岁起就开始萌发,那就是想当银行家。李文正成家后,即离开父家到岳父家开设的百货店中工作。后来,他又找到了一份船务代理的工作,干了几年业绩平平,也感到乏味,只是个人积蓄了2000美元。
1960年的一个晚上,因营运不佳而濒临倒闭的基麦克默朗银行的经理皮拉马·沙里,受到误传的影响,登门拜访李文正,请求李文正投资20万美元,拯救这家银行。从当时的情况看,基麦克默朗银行的生机似乎十分渺茫,而李文正腰包里只有2000美元,但他当机立断,大胆地接受挑战,答应筹措这笔资金。在他看来,这正是跻身银行界的大好时机。李文正不同凡响之处就在这里。抓住机遇,就是抓住事业成功与发展的脉搏,就等于为创业奠基。
从何处筹集这笔20万美元的巨款呢?李文正想到了与他交往密切的福建同乡们。这些同乡在雅加达自行车制造与修理业中很有作为,占据垄断地位。李文正利用这层关系,及时筹集到了这笔资金。这使他不仅可以优先认购这家银行20%股权,而且还在该行任职。至此,他终于踏入了朝思暮想的金融殿堂。
1963年至1971年,他先后将岌岌可危的印尼宇宙银行和繁荣银行救活,然后以这两家银行为基础,与亲友合资购并了工商银行、泗水银行,组合成泛印度尼西亚银行。李文正拥有30%的股份,并担任执行总裁。经过4年的努力,这家银行发展成印尼最大的民营银行,资金达376亿印尼盾。
李文正就像魔术师一样,将一家家濒临倒闭的银行理顺、搞活,并滚动式发展。他由此而被新闻界和银行界誉为“医治银行的专家”。
1975年,李文正由于与部分股东隔阂而辞去泛印度尼西亚银行执行总裁的职务。之后邀请入主中央亚细亚银行。仅仅3年,中央亚细亚银行就成为印度尼西亚最大的私营银行。到1983年,中央亚细亚银行的资产总额比原来增加332倍,存款额增长1253倍,在全印尼设有32处分行,遍布印尼各大城市,形成全国最大的私人银行网。在新加坡、台北、香港、澳门、台北和新加坡以及美国的加州、纽约州、阿肯色州也都设有分支机构。至此,中央亚细亚银行已成了公认的东南亚最大的银行。
中央亚细亚银行的成功,使李文正树立了跻身国际金融市场的信念。他又在酝酿自己的海外扩张计划,他要建立自己的跨国金融公司。
他首先把触角伸向香港和日本、美国等地。在香港,他创立了斯蒂芬财务公司。该公司拥有美国第六大投资银行,并附设有2家大财务机构,其中一家在雅加达,名称是斯蒂芬国际租赁公司,由斯蒂芬财务公司与印度尼西亚商业银行各投资一半。通过斯蒂芬财务公司,李文正还取得了香港一家华人银行的一半股权。在美国,80年代初他就购买了亚特兰大银行的30%股权。美国旧金山的希伯尼亚银行虽然是林绍良旗下的公司,但李文正是管理这家银行的委员会主席,在经济上有直接联系和利益关系。80年代初期,印尼的圆木及胶合板产量很大,大量销往美国,贸易额一年达40亿美元,其中李文正占25%,成了在伐木业和木材对美贸易中大赚其钱的银行家。
80年代后期,李文正与林绍良再度合作,创立了力宝集团公司,主要拓展海外业务。该集团由李文正任董事长,除李文正和林绍良是大股东外,印尼总统苏哈托的长子和长女也各拥有16%的股权。
如今,力宝集团在国内外的资产已超过60亿美元,属下有40多家公司,其业务范围十分广泛,包括金融、房地产、制造和修理业等。金融业务占整个集团业务量的70%,拥有资产达700亿印尼盾的印尼商业银行,还有中央亚洲银行、BNP力宝银行、力宝金融澳洲公司、美国加州力宝银行、香港华人银行、东海力宝银行等。在其它金融领域,有BNP力宝租赁公司、信孚力宝财务公司、大和力宝租赁公司、力宝太平洋财务、力宝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东方财务公司、力宝财务公司等。力宝银行是力宝集团在国内的骨干企业。论资产,系印尼第三大私营银行;论分行家数,居印尼第二位。截至1990年,该银行在印尼的分行已增至151家。香港华人银行则是力宝在海外的“旗舰”。据1989年的统计,该银行的资产已达40亿港元,其存款额是香港同业中发展最快的,而在贷款及其它商业银行业务方面,增长率也高居第二位。特别是1991年9月,华人银行与香港政府达成有条件收购香港国际商业信贷银行的协议后,更使其名声大振,充分显示了力宝集团在经济和管理上的雄厚实力。
在福建人的意识里,没有一个“怕”字,只有一个“闯”劲,一股不畏艰险、四海为家打天下的精神,从而使他们成为真正的赢家。
4。稳扎稳打,以实干求实效
俗语说:“小心驶得万年船。”这句话用在商界也很恰当,稳妥经营有很多好处,可以减少盲目带来的损失,可以降低经营过程中的风险。即稳扎稳打,以实干求实效。
做任何一项生意,在经营之初,从小做大,脚踏实地,积累经验,逐渐壮大,是福商的成功之谈。难怪,有人感叹,福商一碗稀饭也能卖18万。
福州人王红与丈夫双双下岗后,夫妻俩在家附近摆了一个烟摊,起早摸黑地苦干起来。过了几年,他们靠做烟生意积攒起来的钱已有二十多万元。后来因为一个朋友的欺骗,王红凑足了五十多万元,进回了100件香烟,一心准备在春节期间大赚一笔,谁知竟赔得底朝天成了穷光蛋,还背上了二十多万元的债务。
贫穷不是最终的结束,王红于是干起了自己的老本行。他先是在当地电视台做了一系列广告,大胆提出“改变稀饭传统喝法,把稀饭当成正餐,把稀饭当营养餐”的新餐饮理念。这一招还真灵,许多老人和妇女纷纷赶来“王红稀饭大王”店想尝尝鲜,瞧个动静。新品稀饭正式营业那天,一太早,夫妇俩熬了五锅不同类型的稀饭,免费给顾客品尝。客人们吃完后个个赞不绝口,都觉得稀奇,目前他们从来都没见过稀饭也可以做出这么多花样来。这样一传十,十传百,没过多久,小店的客人就比原来多了好几倍,并且点名要品尝那些特色稀饭。此后,前来品尝稀饭的客人便络绎不绝,每天的客流量达到上百人次,营业额有时竟高达两三千元。
面对生意的喜人局面,王红并没有满足。为了保住稀饭这块牌子,她在稀饭的名字上大做文章,推出了“蒌龙花粥”、“金玉满堂粥”、“龙须银耳粥”、“珍珠翡翠粥”等一系列滋补、养脾、美容等粥,结果大受顾客欢迎。她迅速到有关部门注册了“王红稀饭大王”的商标。后来,王红又添加了中餐和小吃等项目,由于味道正,价钱合理,同样让顾客喜欢“王红稀饭大王”每天的营业额有时高达1。7万元。做生意,王红深知“生意是做出来”的道理。成功之后的王红很有感叹地说:“做生意,既要有精明的头脑,同时又要有踏踏实实能吃苦的精神才行,缺了这两点,生意是做不好的。
王红的成长、发展、壮大,体现了福商创业的共同特点:处处走在前头,想人主所未想,做人主所未做,一个蓬勃、隆大的事业往往起始于一个偶然性的开端,这个开端往往是很不起眼的。同时王红的成长、发展和壮大也体现了福商创业的特性。无论生意大小,都要稳扎稳打,以实干求实效。
福商能够赚钱首先是因为他们对金钱的认识与态度是务实的。福商不空谈,不幻想,也不怨天尤人。国家投资少,他们就自己集资建设;没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他们就摘眼镜、打火机、纽扣等东西;科研教育水平低就开手工或半手工工厂。总之,他们要干事业就是要挣钱,就是面对现实,干实实在在的事情。
福商做生意,从来都是脚踏实地、讲求务实的,因为资金有限,他们就注重从小处着手。他们非常能吃苦,意志非常坚韧。他们务实苦干,只要有一分钱赚就会不遗余力地去干,从不好高骛远,从不好大喜功。即使是生意已经铺得比较大,福商仍会像初创时期一样拼命工作。那些看起来没什么钱赚的小生意,他们也不会嫌弃,往往呈几分钱的螺丝螺帽、几角钱的小元件,他们都会认真对待,把小生意当作事业来筹划。从零做起,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一丝不苟,是福商创业的共同特点,而不像有些地方的人大钱赚不来,小钱不愿赚,只好两手空空,一味抱怨没有机遇,没有财运。
纽扣、标签、标牌、商标、小饰品、小玩具,这些外地人看不上、懒得做的“小玩意儿”,福商都做,他们不怕赚钱少,就怕做不来。福州的小商品之所以遍布全国,在于福商走的是小商品、大市场的路,他们办起企业来,也不像北京人、广东人那样追求大气派、大产品,同样也是从实处着手,不声不响地填补着全国小商品市场的空白点。
福商是有眼光的,当他们积蓄了资本后,就会把产品由小做大,最后从纽扣到服装、鞋子,从电子元件到成套电子设备,从日常用的小物品到高科技产业,并且涉入房地产、金融业,于是越做越大,越做越“牛”。由此可见,做生意从小处着手、稳扎稳打是福商起家的拿手好戏,也是他们走向成功秘诀之一。
5。不灰心,不放弃
人生路并非一帆风顺,有顺风得意的喜悦,也有悲观仿徨的苦闷。作为一个优秀的商人,面对逆境要有一颗豁达的心。在困难面前,始终要保持一种积极的心态,不要畏缩不前,更不要轻易放弃,要敢于坚持到底,因为只有坚持到底,才能看到胜利的曙光。
经商是一种考验人意志的工作,在与别人交易的过程中常被许多不利因素所阻挠,甚至彻底失败。这就像登山常被雪崩、寒冷的天气、不可预测的风暴所阻挠一样。但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优秀的商人绝不会放弃,而是眼睛盯住目标,克服种种困难,奋勇向前,直至实现人生目标。
福建商人对自己认准了的事,就有一种碰死都不来回头的精神。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他们始终充满信心,勇往直前,办不了,转个弯再走,一定要达到目的。实际上,做一件事情往住不是想象这么简单的,要想成功,就需要在正确方向指引下,坚持到底。市场是大家的,福商能够终最获得市场,就是因为他们善于坚持,永不放弃。
在北京,很多人都知道福建房产界“四大家族”之一的韩国龙。事实上,最早来到北京发展的韩国龙也是第一个成功地登陆到资本市场的。他敢于挑战命运,梦想着把自己的冠城集团变成一个百年老店式的集团。
韩国龙年少时在家乡福建读完高中不久便移居香港,并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涉足商海。1986年,韩国龙成立丁香港冠城集团,并将业务重心逐渐转移到内地,先后投资数亿元人民币在福州兴建元洪花园、闽东大厦、融侨花园等项目,打开了冠城的知名度。
其实,真正给了韩国龙发展机会的时机就是1993年的那场参观。那年,北京市海淀区政府参观了福州的城市建设,他们对福州的旧城改造工程印象十分深刻。当时,也是北京正要着手开始对老城区进行改造的那段日子,因此,负责这个工程的韩国龙所使用的方式成为北京来客至为关心的问题。出于对韩国龙出色成就的肯定,北京诲淀区政府多次派专人去福建邀请韩国龙进京发展。最终,他答应了。
韩国龙来到北京后,立刻就以1670万美元与北京海淀区房地产开发公司一同合资注册了“北京冠诲地产有限公司”。接下来,他所接手的第一个工程就是马甸旧房改造工程,这是冠海公司在北京开发的第一个项目。受到政府支持和信任的韩国龙,虽有福州旧城改造的经验,但丝毫不敢掉以轻心。
韩国龙尽管如此小心,还是遇上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并且陷入了痛苦之中。没有哪两个地方的经济发展规律是完全相同的。比较而言,在南方容易做的项目去了北方就不一定好做;反之也一样。韩国龙很快就发觉到了这个问题。他曾经也在福建做过同样的项目,当遇上拆迁问题的时候,福建的当地政府一出面,老百姓也就十分配合,工程很快就可以开始上马,一切都顺理成章。但是在北京,却遇到了阻力。韩国龙不愿意失信于政府,又不愿意让老百姓失望,因此,项目进度变得特别缓慢。
最后,韩国龙经过两年的努力,投入了超过4亿元人民币的资金,终于完投成了首批项目。现在,当人们经过北京的冠城园时,看到它那粉红色的建筑及优良的社区环境,就能够感受到韩国龙的不容易。能够将危改的项目转变成如此高档的社区,韩国龙的确拥有了敢为天下先的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