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k啦言情小说

7k啦言情小说>可怕的福建人书籍作者 > 第二章 勤劳务实知难而上(第3页)

第二章 勤劳务实知难而上(第3页)

韩国龙曾说,当自己经历过冠城园这项最困难的危改项目之后,就有了一种勇气,一种对任何困难都不害怕的勇气。他知道,无论以后遇到多么大的盘子他都可以自豪地说,“我可以”。那是因为在最为痛苦的时候,他并没有选择放弃,而是选择了学习。从苦难中学习到的就是最有用的。

这次成功让韩国龙明白了什么叫做命运。他相信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虽然说人有时候是无法抗衡运气的,但是如果人不努力的话,就算命中注定机会来临,也是没有实力去把握的。

经商的人很多,但成功的并不多,因为很多人在中途甚至是在开始时就选择了退缩。而福商的成功靠的就是那种不灰心、不放弃的韧劲。

6。坚韧不拔是一种财富

李嘉诚说:“毅力是一种心态,毅力不是一种生活。真正有毅力的人清楚自己人生的目标,且愿意承担责任,有颗坚强、非凡的又充满希望的心,知道什么是原则、事实与正义,有极大的勇气和谨慎。”在某种程度上说,成功靠的就是一种坚忍不拔的毅力,而这种毅力可以创造出巨大的财富。

福建人之所以能够创造出巨大的财富来,那是因为他们具有这种“坚忍不拔”的毅力。

吴瑞林出生于闽地乡下,为了寻条新的道路,17岁的吴瑞林去当了裁缝。一套中山装做一天一夜只能赚一块四毛钱,但吴瑞林却相信当裁缝这条路对于自己来说是条新路,甚至是场革命。经过不懈的努力,吴瑞林的裁缝生意达到了一定的生产规模。

但在一次合作中,他不慎选择了一位不讲商业道德的合作伙伴,导致服装生意失败,债台高筑,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一蹶不振。他又选择去了深圳。

到深圳后,他用仅剩的2.6万元与一位港人合办了一家电话来科加工厂——这一意外改变了他的职业道路,使他成了当今中国有名的“电话机大王”。

1986年电话机厂办起来了,这一年香港电话机行业开始向大陆进军,目的是要利用大陆的廉价劳动力,同时占领大陆正在崛起的电话机市场。而吴瑞林正好赶上了这一潮流,在香港电话机攻势的带动下,来料加工厂的贴牌生意也是蒸蒸日上。虽然吴瑞林仅能赚取加工费,但即使这样也获利不小。1989年,香港合伙人撤资,也带走了多家订单客户,吴瑞林并未气馁,又自己办了一个厂。当时电话机需求量正步步上升,加上又是卖方市场,吴瑞林生意做得得心应手,仅两年时间就挖到了开辟人生事业所需的第一桶金。

目光敏锐的吴瑞林先人一步地预见到,20世纪80年代电话机市场虽说发展得很快,但真正的发展高潮事实上尚未到来,90年代才是中国电信业的黄金时期。随着内地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这一时期的电话通信将真正地步入千家万户,一场科技革命即将爆发,由此,他果断地扩大投资,在广东惠州成立了侨兴电讯工业有限公司。

当时正是TCL以免提全按键电话机击败老式拨盘电话机的时候,全按键电话机迅速成为独霸天下的产品。此时吴瑞林并没有像其他人那样盲目跟风,而是自我发奋,独立研制出中国第一部液晶显示电话,填补了当时国内入网机的空白,一举在市场上引爆成功,两年后销售额就攀上了3亿元大关。这全盘谋算的第一步,使“侨兴”从众多小型企业中脱颖而出,成为领导电话机新主流的有号召力的大公司之一。绕开TCL的主导产品,生产技术更新的新型电话机,是吴瑞林当时的关键决策,由此也成为侨兴公司始自创业的指导方略。自此以往,侨兴不断向市场推出新机种:液晶来电显示、录音电话、无绳电话、智能新微型电话、IC卡电话,数码无绳电话等,无不是在深入了解了用户需求心理之后设计出的针对性极强的产品。实践使吴瑞林懂得,细分市场,才能开发出更大的市场,才能开辟出自己的优势领域。侨兴公司正是这样一步步越走越坚实。

国内企业有这么个习惯,就是一轰而上,商人逐利的天性使在中国这样的发展型市场中捞金的人难以保持纯粹的理智,结果蛋糕虽不会做砸,利润空间却被挤得越来越小。电话机行业也是这样。为了居上,电话机生产企业往往会打出降价这张牌,结果把对手也逼上了困

境。1994至1995年间,国内审批的电话机生产企业爆炸性地由几十家扩张至300多家,市场空间突然间拥挤了起来,而品牌企业便成为“山寨工厂”劣价冲击的受害者。对此,“侨兴”撑了两年,并仍保持着销售量位居国内市场第二的业绩,但企业发展的步伐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利润减少的阻碍。对此,吴瑞林再次采取了不趟浑水的迂回战略。这一决策使侨兴集团突破了市场拥挤造成的发展上限,实现了又一次飞跃。

作为继TCL后第二家在中央电视台打出产品广告的电话机生产企业的决策者,在电话机行业狼烟四起,广告战紧随价格战打响。1996年,吴瑞林却作了一个令同行们疑窦丛生、面面相觑的决定:“侨兴”同时撤下了所有的广告。难道吴瑞林怯战了吗?大家知道显然不

是这样。吴瑞林自有他的一套想法,他认为,即使在价格战和广告战中取得了优势,“侨兴”仍会付出极大的代价,对企业的发展速度没有太多的好处,不如此时退出战局,竞争激烈的局面所面临的结果往往是洗牌。电话机行业短期内虽不能实现洗牌目的,但肯定也会有一场大清洗,由混乱走向有序。因而吴瑞林决定采取另一种洗牌方法:规避乱战,把功夫用在加强企业内部的核心竞争力上。国内大多数电话机生产厂家都是从加工型企业发展起来的,开发能力和技术水平普遍较差,而且长期以来的生产习惯又形成了“电话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所以用低廉的劳动力加现成的技术去博眼前的利益”这样的思维定式。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吴瑞林就已意识到未来的通信革命将越来越新,通信技术也将不断更新,因此劳动密集型产品只能横行于一时,企业的长期生存必须要靠不断的技术创新才能完成。为此他在撤回广告资金后成立了业内规模首屈一指的开发部门,集中7100多位软硬件研发工程师进行技术攻关,结果利用产品创新摆脱了市场大战的泥潭。

由于苦练内功,1999年“侨兴”获得了广东高科技企业50强称号。此时的“侨兴”真正成了市场上的参天大树,拥有了不可动摇的领先地位,其发展步伐再次加大了起来。1999年经获准,侨兴环球电话有限公司在美国纳斯达克全国证券市场科技股板块上市。2002年,“侨兴”斥资“中电”,进入手机市场,成为国内电话机行业的领头羊。

“站起来永远要比倒下多一次。”是的,不管是集体行为还是个人精神,我们都需要这种永恒的意念,只要有这种意念在,那么失败和压力、挫折和磨难,都能转化为一笔无形的财富。而且,失败的愈多,你的财富也就随之愈多。

“坚持就是胜利”,大到吴瑞林的“侨兴”,小到我们每个人的点滴成败,都需要一种坚忍不拔的毅力,只要能拥有这种毅力,定会获得更大的成功。

7。临危不退,迎难而上

在现实生活中,从来就没有真正的绝境。很多人之所以没有成功,就是因为他们缺少坚持下去的勇气。心不定则事不成,没有了勇气,自然就想不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一遇到困难就没了主意,除了放弃就是逃避,结果一事无成。其实,人们在最困难、最危险,甚至是陷入“绝境”的情况下,只要坚持奋斗,便可以创造转败为胜、起死回生的奇迹。

万金油大王胡文虎之女胡仙就可以说是一个临危不退、迎难而上的高人。胡仙1932年生于仰光,是胡文虎领养的女儿,排行第四。1954年,胡仙女校毕业时胡文虎谢世,《星岛日报》、《星岛晚报》作为遗产留给胡仙,其余在东南亚的所有产业均被其他8个子女瓜分。一代闽商胡文虎的逝世,加上时代的发展和医药工业的进步与普及,使得万金油的昔日风光趋于平淡,有些产业甚至在儿女手中没落,惟一被发扬光大的,只有胡仙继承的《星岛日报》。

年仅22岁的胡仙刚走出校门,几乎完全不熟悉办报,也不懂得经营,而且报业公司已是困难重重。在胡文虎时代,报业与药业是全盘运筹,所以不用担心办报业的经费,报业经费相当一部分取自药业,而当胡文虎去世后,遗产和家族企业由后人刮分,财务各自独立,星岛报业由此断了财援,账面上立即呈负债状态。当时的情况可以说离烂摊子不远。当时报业公司的职员们甚至预感星岛报业要完了,都过一天算一天,但胡仙很快便摸清了公司的现状。

经过调查研究后,胡仙首先改革了报社的管理制度,实现现代企业最流行的事业部制,由总部制定方针和策略,具体由各事业部承包负责,将责任层层下压,做到人人有责,也人人有利。这项改革实施后,充分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只用了一年时间,报社各部门的利润就翻了一番,至1957年彻底走出低谷,一路上升。胡仙则因此建立起自己的威望,晋升为星岛报业集团董事长。对一个刚刚步出校门的女子当时的表现,星岛报业集团的员工们无不“拍案惊奇”。

商场总是瞬息万变的,仅靠一次成功并不能决定终生,要生存发展下去,还要看后来的表现。处于二次创业阶段的星岛报业集团后来又经历了两次巨大冲击,但在胡仙的恰当处理下,都被化解了。

第一个冲击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末。当时,国民党台湾当局放出“太平党要对香港采取行动”的谣言。一石激起千重浪,香港人心浮动,经济开始变得萧条当时。《星岛日报》已增发欧洲航空版,报纸每天销往欧洲各大城市,在台湾也有销售。流言一起,海外代理商纷纷要求取消订货。那时每天都有大堆报纸被代理商退回来,企业立即亏损,而受到双重影响的员工们也无心事业。胡仙闻讯,立即通过多种渠道打听大陆动向,听取观察家们的分析,断定这只是心怀叵测的政治谣言。于是马上向员工转达了从高层探听到的消息,转述观察家们的看法,稳定了员工队伍。紧接着,她又马不停蹄地飞往全球各地,与不明内情、心存疑虑的代理商共析时局,说明所知情况,稳住了客户。在所发行的多种报纸上,她也刊出观察家的文章,以理服人,明辨真伪,终于控制了局面。危机过去后,胡仙认识到在港办报的软肋在于香港处于一个特殊的生存状态之下,较为敏感,政治倾向太浓的报纸会受到方方面面的限制。像《星岛日报》这样的私企报纸,首先追求的是销量,这是决定报业集团生存发展的关键,因此要走大众路线。为此她对报纸的定位做了新一轮调整,坚持办报方向要贴近大众,更关注现实生活。这一改革赢得了读者的喜爱,《星岛日报》也从此开始稳步上升。

第二次冲击是电视业的蓬勃发展带来的。20世纪60年代,电视作为一种新型媒体开始在港岛普及。香港电视台每天24小时滚动播出的电视节目给报业带来了极大冲击。既然从电视节目中同样可以看到新闻报道、广告文娱,同时又可以看到生动鲜活的图像,何不舍弃报纸呢?如此这般,很多报纸的原有订户在有了电视之后相当一段时间内都不再看报,早上起床一边早餐一边收看电视新闻,然后匆匆忙忙再去上班。因而连续有一两年,专家们最感兴趣的一个话题就是:报纸最终会不会被电视取代?同处一个屋檐之下,星岛报业当然也受到了冲击,一段时间里销量下滑得厉害,一些职员也跑到电视台去了。

根据实际情况,胡仙再一次对报纸进行大规模的改革和调整,要求与社会各界近距离接触,多捕捉各界信息,反映各界要求,同时要求文章更具可读性。为此她率先与广播、电视、电影界合作,对影视节目进行预告、介绍和评论,使报纸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新传媒的注解。时间印证了胡仙的判断,即使是现在,尽管信息时代已发展出网络阅报,报纸仍具有其不可替代性。但当时能预见这一结果的人并不多,很多报界人士都被突如其来的冲击打懵了,不知如何反应。率先颖悟并积极进行顺应潮流改革的《星岛日报》从此跃出水面,成为香港办得最成功、影响最大的报纸之一。

胡仙的成功告诉我们:在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什么真正的绝境,无论黑夜多么漫长,黎明总会到来。面对接连不断的困难,永远也不要退缩,要迎难而上,那样定会成功。

8。失败而不失志

俗话说:“有志者事竟成。”古往今来,许多成功者无不胸怀大志。但在创业的过程中,挫折和失败是难免的,不要因为一时的失败而放弃自己的志向。

素有“台湾经营之神”之称的王永庆就是失败而不失志的典范。

王永庆早年的创业经历颇不平坦:少年时,父母以种茶为生,家境十分贫困,1931年年仅14岁的王永庆便离家出外谋生。在嘉义县城,他先是到一家米店当了几年店伙,后用攒下的钱开了一间碾米加。发展到1944年,碾米厂已经颇有起色,但就在此时,太平洋战争波及台湾,因当时日本占领台湾已达半个世纪之久,台湾驻扎着大批日本军队和日本移民,自然成为美国轰炸机攻击的目标,辛苦经营起来的碾米厂被美军飞机炸掉了。同时由于日军在台湾实行战时配给制,碾米厂早就断了货源,王永庆不得不放弃了米业。接着他转而烧砖。当时处于战时,建筑业箫条,因而烧砖更没什么生意,几乎是一开业就关了门。而后他又转向木材经营,几个月后再次失败,血本无归。那一时期,王永庆简直是黑云盖顶,在生意场上处处碰壁,要多背运有多背运,但王永庆始终没有放弃对成功的追求。

这种情况直到1945年秋天才算结束。日本投降后,台湾脱离了日本人的统治,进入了和平建设时期,王永庆的生意终于枯木逢春。见当时战后重建紧锣密鼓,王永庆在做木材生意的同时又趁热打铁进入建筑业。到1946年,短短一年间王永庆就赚了5000万台币。1949年,败走台湾的国民党携带了大批黄金白银,加上几百万军队涌人,为台湾各行业带来了巨大商机。国民党命运如何,台湾命运如何,在当时还是一时间不能定论的问题。但作为商人的王永庆并不操心这个,他只考虑商业上的事,有钱赚就行,他立即与国民党政府当局展开了商业上的合作。

1954年3月,王永庆登记创办台湾塑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尽管身边熟识的人、家人和朋友闻讯,无一不反对王永庆这一打算,认为太冒险。但他对反对意见一概拒听,坚持孤注一掷,决心赌上一把。经过反复波折,台湾塑胶厂1957年3月正式挂牌,6月15日正式开工。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