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很多,可能永远都不会停止出现。但对于善于找方法的人而言,问题永远只是露珠,在方法的阳光照射下,不久便将无影无踪。
找方法就是让我们遇到的问题,上级交给的问题到此为止,让我们成为问题的终结者,成为生活的强者,单位的脊梁。
生命给予每个人的时间并不多,不要为一些看似复杂和无计可施的问题耗费时间、虚度生命,而应该去积极寻找对路的方法,做问题的终结者,用正确的方法让问题到此为止。
把问题变成效益
人们常说问题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因为如果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有了应对的方法,我们往往可以沉着应战,将事情的发展引入自己设计好的轨道,或者将问题控制在自己能够掌握的范畴中来。而一旦问题得到解决,特别是我们解决了别人没能解决,或者解决得不够圆满的问题,我们便能赢得别人所没有的尊重和效益,同时,我们还拥有了一种成功者的心态和成功经验。
公司运营和我们个人工作的各个方面,比如人事、行政、渠道、财务等等,最终落脚点是为了创造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问题之所以是问题,就是因为它阻碍了效益的产生,甚至导致了效益的流失,成为了某种不得不付出的开支。我们解决问题就是为了使一些开支省去,截断效益的流失。
为了解决问题,避免可以削减、消除的开支,甚至将某些问题化弊为利,成为我们的效益新来源,就必须开动脑筋想方法。让方法将问题变成效益。
方法是能够创造效益的。当我们做事的时候,不断开动脑筋,不断地对事情的各个方面、各个阶段朝着“如何才能不亏本,如何才能有利可图,如何才能创造更多效益”这样的方向进行改进和选择,挖掘一切可能潜在的效益,我们才能使新的效益无处不在,更多的效益滚滚而来。
始于1896年的奥运会是4年一度的全球体育盛会。由于规模大、奢华、浪费,在1984年以前的历届奥运会,几乎所有主办国都亏损严重。1976年加拿大主办蒙特利尔奥运会,亏损达10亿美元;1980年前苏联莫斯科奥运会总支出达90亿美元,其债务更是个大黑洞。直到1984年美国洛杉矶奥运会,商界奇才尤伯罗斯接手主办,才首次创下奥运史上无亏损,并实现巨额赢利的惊人纪录。一举改变了奥运历来成为一种“光荣负担”的历史,堪称商业运作的奇迹。
尤伯罗斯将经济理论引入体育事业,用经济手段操办体育比赛,处处想办法产生效益,减少成本。一方面抓节流,另一方面抓开源,力求使奥运会开支少、收入多,将历届奥运会中的众多开支项目、投入问题转换成为效益来源,从而大额获利。
节流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宣传奥运光荣,虽然不发工资,却引来数万名义务服务员,一下子解决了奥运会期间必须聘用大量临时工作人员的问题,仅此一项即节省工资数千万美元;二是全面利用现成的体育场馆,并以当地三所大学的宿舍作为奥运村,一举解决了运动员的住宿问题,避免了建设奥运村的开支,大大节省了建筑费用。
在开源上,尤伯罗斯更是奇招迭出。第一,,出售奥运圣火接力权。圣火于希腊点燃后,在美国接力达1。5万公里,愿意举上火炬跑上一程者每公里得付赞助费3000美元。当然,赞助商还可以在相应的区段里做广告。仅此一项,收入即达4500万美元。第二,限定赞助厂商的数量,提高单位赞助数额——每家赞助不得少于500万美元,最后精选出几十家,一共获得赞助款1。17亿美元。第三,竞卖独家电视转播权,从美国全国广播公司取得2。25亿美元的转播费。第四,打破奥运广播电台免费转播比赛的惯例,得款7000万美元。第五,奥运吉祥物山姆鹰的标志也作为商标出售,取得高额收入。最后的结果是,第23届奥运会总支出仅5。1亿美元,赢利却达2。5亿美元,为原计划的10倍。
这一奇迹被誉为“奥运经济学”,被称为惊世创意,具有划时代意义。在历来被归入文化领域的体育事业,从来都是亏本的。可是,经过尤伯罗斯精心筹划,处处想办法省钱、拉赞助、出售独家经营权,奇迹自然产生了。即使是往届运动会中的棘手问题、重要支出,也可以使其开支最小化。
在尤伯罗斯看来,体育也是商品,也可以用经济手段运作。在奥运会的各个方面都可以以商业规律去考量,去找到一个经济合理的方法,找到一个使价值最大化的方法。方法多了,效益自然就多了,而众多效益叠加之后,便成了一个奇迹。这是尤伯罗斯成功的根本原因。
不管这届运动会的一些做法是否受人非议,但却极大地调动了主办国的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体育事业的宣传扩大和现实的普及,吸引更多的主办者和运动员加入进来。尤伯罗斯的商业运作手法,也被人广泛套用,在各种体育比赛中加以实施。
把问题转换成效益并不难,而且这种“变废为宝”的情况随处可见,只要我们能够开动脑筋,找一个合理、科学的方法。
呼啦圈作为一种健身运动产品,曾在我国各大城市引起轰动。但它就像一阵风,流行一下后很快就衰落了。结果,造成大批积压,连白送也没人要。有位江西的年轻人,在他去批发农用薄膜时,看到有个塑料厂有许多积压的呼啦圈时,忽然从中悟出商机。他想到了农村竹用顶棚支架。于是,他当即大量购进十分便宜的呼啦圈,把它一分为二,劈成两半,作为农用薄膜顶棚支架。由于这种聚乙烯树脂在土壤中有经久耐用、不腐烂的特点,且又价格低廉,所以很快就取代了过去惯用的竹棚架。年轻人也从中赚了一笔。
由于流行风尚的过去,曾经让商家青睐的呼啦圈一下子成了甩不掉的累赘,不仅卖不出去,还占用了大量的仓库面积。聪明的年轻人却通过将这些呼啦圈变成农用薄膜顶棚支架的方法,不仅解决了库存问题,还将此变成了经济效益。
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们通常最先、最多看到的是问题复杂、困难的一面,看到的是要花费多少财力、人力、物力资源去解决它,而没有换换角度,看看问题的另一面,想想这个方面的问题有没有其他方面的价值。实际上,如果我们以一种类似“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找到合适的方法,那么问题可能的价值就将被挖掘出来。
目前正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的经济增长模式——“循环经济”便是一种将废物处理问题、资源再利用问题、环境保护问题转换为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的一种“促进人类与自然协调与和谐”的全新经济模式。
上世纪90年代,钢铁、化工、电力等企业的固体废弃物在天津堆起了三座大山:钢渣山、碱渣山、粉灰山。1996年,天津碱渣山占地3。6平方公里,重达620万吨。天津钢厂每年排放钢渣40万吨,到1996年钢渣堆集存放300万吨,形成了高20多米,占地5。3万平方米的小山。天津电厂粉煤灰每年排放150万吨,粉煤山占地达8800亩。
“三座大山”曾给天津环境带来巨大压力,处理这三座山不仅让政府和企业费尽心机,而且承受了沉重的资金压力。但时过境迁,随着技术的进步和观念的更新,当人们用一种新眼光打量这三座山时,才发现这三个沉重的包袱,其实是一种资源,是一种“放错位置的资源”,完全可以重新进入经济循环之中,完全可以用一系列的处理方法将这三座“问题大山”变成“金山”。
现在,天津用钢尾渣作工程垫土,不仅减少对土地的破坏,而且使天津钢厂有了额外的效益。碱渣用来生产水泥,十分抢手,减少了山体开挖对环境的破坏。电厂粉煤灰用于生产建筑砌块、水泥、烧砖,供不应求。专门负责钢渣处理的天津钢铁有限公司储运分公司经理说:“我们选出的可利用钢料作为原料供应天钢,大量的尾渣用于工程垫土,抢手得很。去年钢渣处理效益达1000多万元,1032名职工年平均工资超过2万元。”
一个国家、一个城市可以利用科学技术和“循环经济”思想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将污染源头变成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一个公司、一个人也可以把眼界放得更开阔些,多想想方法,尽可能减少问题产生的时间、经济成本,甚至将问题转换成某种效益。这便是方法的现实价值所在。
方法决定效益
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能力,也就具有了不同的社会价值。不一样的方法能够使问题得到不同程度的解决效果,产生不一样的效益。
在一定范围内,方法的可挖掘价值是无穷的,我们平常熟视无睹,价值有限的东西,在不同人的眼里,通过不同的处理方法,就会产生“变废为宝”般的截然不同的效果。
在一千多年前,蜀地的人民发现了石油,但人们并不喜欢这种沾上后不易洗掉,而且燃烧起来浓烟滚滚的黑色粘稠液体。后来,一些文人发现石油浓烟留下的黑渍是作墨的一种好原料,于是石油有了它最初的用途。而当西方工业革命之后,石油被提炼成一种高燃烧效率的燃料,逐渐变成了必不可缺的“工业血液”。而且,人们不久后还发现,石油不仅可以用来提纯作汽油、柴油,而且剩下的物质还是非常好的化学原料,可以做成各种各样的工业原料、生产生活用品,可以说是“全身是宝”。
同样一种东西在具有不同经历,不同认识水平、不同技能水平的人眼里就会具有不同的效用。不同的方法,也能产生不同经济效益。
一块生铁能产生多大的效益?
一个没有创意、半路出家的铁匠,可能觉得这个铁块的最佳用途莫过于把它制成马掌。他认为这个粗铁块不值几个钱,所以不值得花太多时间和精力去加工它。而他强健的身体和能勉强应付的打铁技术已经把这块铁的价值从1美元提高到3美元了。对此,他可能还自鸣得意。
而一个受过一点好的训练,有点雄心和眼光的磨刀匠对那个铁匠说:“这就是你在那块铁里见到的一切吗?给我一块铁,我来告诉你,头脑、技艺和辛劳能把它变成什么。”
于是,铁被熔化掉,碳化成钢,然后被取出来,经过锻冶,被加热到白热状态,然后投入到冷水或石油中以增强韧度,最后细致耐心地进行压磨抛光。当这项工作一完成,磨刀匠竟然制成了价值三十美元的刀,这让那个铁匠惊讶万分。
“如果你做不出更好的产品,那么能做成刀也已经相当不错了。”第三个工匠看了磨刀匠的出色成果后说,“但是这块铁的价值你连一半都还没挖掘出来。我知道它还有更好的用途。我研究过铁,知道它里面藏着什么,知道能用它做出什么来。”
这个匠人的技艺更精湛,眼光也更独到,他受过更好的训练,有更高的理想和卓越的意志力,他能更深入地看到这块铁的内部质地,不再局限于马掌和刀。他用显微镜般精确的双眼把生铁变成了最精致的绣花针。制作肉眼看不见的针头需要比磨刀匠有更精细的工序和更高超的技艺。
制作绣花针的工匠认为他的成果精致绝伦,已经使磨刀匠的产品的价值翻了数倍,已经榨尽了这块铁的价值。
可是,又来了一个技艺更高超的工匠,他的头脑更发达,手艺更精湛,更有耐心,受过顶级训练,他对马掌、刀、绣花针看都没看,他竟然制作出了精细的钟表发条。
在别人只看到能做出价值几百美元的绣花针的东西里头,他那双犀利的眼睛看到了价值数千美元的产品。
然而,故事还没有结束,又一个更出色的工匠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