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k啦言情小说

7k啦言情小说>人间清醒的经典语录 > 第三章 行为举止 一举一动之间体现出来的秘密(第1页)

第三章 行为举止 一举一动之间体现出来的秘密(第1页)

思想指导人的行动,心里想什么,要想干什么,必然体现在他的行动之上。只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他人的行为举止,就能够从行为洞察他的人心。

洞察人心离不开观其行

思想指导人的行动,心里想什么,要想干什么,必然体现在他的言行之上。但有些人的言行并不一致,如果仅听其言,就会受其所骗。所以听其言,必须观其行。人是极其复杂的,因为人的内心所想所要干的与其言行,因人不同而有异,即有一致的或相反的。—般而论,刚直的人,心所想的,就照说照干,这种人言行一致易于了解,听其言观其行便知其人。但狡佞的人,所想所要干的是一回事,所说的以至所行的又是另一回事,即以其漂亮的言辞,合乎道义的行为,掩盖其罪恶的用心,因而获得人们的赞赏和支持,以达到其罪恶的目的。所以对这种人,只察其言观其行,一时还难识其人,必须花相当的时间加以考察。

但是,即使最狡佞的人,明智的人以其行观察其人,加以仔细分析,终会发现其漏洞之处,如易牙、开方、哨刁等人,齐桓公认为他们的言行都合乎己意,是忠于己的侍臣,视之为心腹;而管仲从他们“杀子”、“背亲”、“自阉”以讨好桓公,是不近人情之举,我们如此自我牺牲必有所图,故得出“难用”的结论,而桓公不听,结果自取其祸。这证明管仲有知人之明。由此可见,观察其人行动是否合乎道义,是衡量人的标准之一,也是一种洞察人心的良法。

要知人须要掌握其人的全部言行的情况,这是知人的基本条件,如果仅据其人一言一行而对其人做出结论,必然失之偏颇。

洞察人心,要听其言,观其行。就是强调洞察人心不仅要听其所说的如何,更重要的是要看其做得如何,做和行就是我们所讲的实践。

因此,看人要重在其实践,从其人实践中就可知其人如何,实践是知人的标准。

《三国志·蜀书·魏延传》记载:魏延以部曲随刘备入蜀,屡有战功,升牙门将军。刘备任汉中王,迁都成都,物色重将镇守汉中,众论以为必是张飞,飞亦认为非己莫属,因刘备最信任的是关羽、张飞,而这时关羽在镇守荆州。可是,刘备却破格提拔魏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汉中位处前线,是蜀重镇,镇守汉中是独当一面,不用为众所称的虎将张飞,而破格提拔一牙门将军负此重任,这大出人们意料之外,因而引起全军大惊。刘备大会群臣,问延:“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延答道:“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刘备赞许,众壮其言。

刘备以知人见称。刘备之所以知人,主要看其人在实践中如何。他选将用人也据此而定。刘备破格提拔魏延镇守汉中,是根据魏延在战争实战中的表现决定的。魏延出身于行伍,他是从实战中打出来的,他学到打仗的本领是来自实战,他是以其卓越的战功获得刘备的赏识的。

《后汉书·虞延传》记载:新野功曹邓衍,因是外戚,有一次得以参加朝会。邓衍容姿出众,仪表不凡,初即帝位的汉明帝刘庄见了,自叹不如,对左声说:“朕之仪貌,岂若此人!”特赐给车马衣服。虞延以衍有容仪而无实行,未曾待之以礼。明帝既赏识邓衍,便下诏令他以南阳功曹职位来京朝见,既到,任为郎中。不久又升为玄武司马,即负责管皇宫的北门,俸禄一千石。后因邓衍在职不服父丧事,明帝知道了,叹气说:“‘知人则哲,惟帝难之’。信哉斯言。”衍惭愧而退。人们因此以虞延有知人之明。

虞延能知人,是因他不是以貌取人,而是重在看他的实行。当时,虞延任南阳太守,他为人正直,用人执法,即使是皇亲国戚,也不讲私情。邓衍是他的属员,汉明帝虽赏识邓衍,重予赏赐,但虞延认为衍“华不副实,行不配容”。即仪容与德行不相称,衍自京回南阳有三年之久,虞延都不任用。因此。汉明帝才令邓衍到京任职。

可见,汉明帝以貌用人则误,而虞延看人不重仪貌而重其行,故能洞察人心。

从行为细微处辨析他人

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是个出色的政治改革家,他曾经创立按“丘”征“赋”的制度,铸“刑书”(即法律条文)于鼎,不毁乡校,以听取“国人”意见。他还着意整顿田地疆界和沟壑,发展农业生产,给郑国带来了新的气象。不仅如此,子产还是一个“明察秋毫,见微知著”的断狱能手。他精明强干、善于观察,任何细微之事他都能观察得到,因此在判断事物是非曲直方面,常常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有一天早晨,子产坐着车子出门,经过一户人家时,听到里面有女人哭的声音。子产忙令赶车的车夫停下来,仔细听了听。车夫听到院中女人的哭声,忙说:“哎呀,这个妇人的哭声好凄惨啊,是不是家里人出了什么事情了?”子产说:“你进去看一看,到底是怎么回事。”车夫忙下车,推开门,只见床上躺着一个男人的尸体,那个男人显然是被人毒死的,只见他的脸已经扭曲,口角还有未擦干净的血迹,脸色也不正常,浑身一种青紫色。一个妇人正趴在床前不住地哭嚎,她的哭声是那么的凄惨,以至于车夫和其他来看的人都被感染了,也禁不住落下泪来。看着那个妇人伤心的样子,车夫也动了恻隐之心。忙劝她不要悲伤,赶快去报官,还说自己家主人子产就是当地的地方官,一定会为她伸冤的。

妇人听了车夫的话,哭得更加伤心了。她边哭边说:“我和我男人一起开了个包子铺,日子虽然不十分富裕,但是也还过得去,不至于饿肚子。我男人虽然长相不太好,但是勤劳能干,我们两个的日子过得挺好。我男人的父母早死,就剩下他和他兄弟,他兄弟小的时候就送给了别人,可是前些日子我那小叔子回来了,说是他养父母已经死了,自己没有亲人了,就回来投靠我们。我们待他很好,让他在我们的包子铺帮忙。可是…可是…他竟然…竟然不满意,呜呜……呜呜。”那妇人说着说着又哭了起来,车夫忙安慰她,她继续说道:“我那小叔子嫌我们不给他钱出去喝酒,就和我男人起了争执,而且吵了好几次,最后,他竟然拿我们辛辛苦苦存的钱跑了,还在我男人喝的酒里面下了毒,呜呜……呜呜……”那妇人越说越伤心,以致再也说不下去了。

车夫已经基本上了解了案情,就回来向子产报告,重复了一遍刚才那妇人的话。子产只是点点头,并不说话。

到了府中,那妇人前来报官,子产命人把那妇人带到堂前,让她陈述案情。

那妇人又连哭再说陈述了一遍,一副十分难过的样子。

子产听完,大声喝道:“大胆刁妇,还敢说谎,毒死你男人的不是别人,就是你!你的小叔子是不是也被你毒死了?”

那妇人被子产的话惊呆了,她顿了一下,连忙说:“大人,冤枉啊,我怎么会杀死我的丈夫和小叔子呢?您明察啊!”说着又哭了起来。子产厉声喝道:“好歹毒的妇人,你若再不说我就大刑伺候!”

那妇人听说用刑就大喊:“冤枉啊!冤枉啊!”

子产身边的侍卫看那妇人好像真的是受委屈的样子,就对子产说:“大人,您看那妇人哭得那么伤心,您有什么根据怀疑那个妇人就是杀人凶手呢?”

子产说道:“好吧,我现在就拿出证据,让你们心服口服。”

子产冲着那妇人说:“大胆刁妇,今天早上我经过你家门前时,听到了你的哭声,旁人听起来觉得你哭得很伤心。可是,我仔细听了一下,发现你的哭声中带着一种非常强烈的恐惧情绪。大凡一个人对其所亲所爱的人,见其病而忧,其临死而惧,其已死而哀。如今,你的丈夫已经死了,你不是悲哀,而是恐惧,这当然是不符合常规的。”子产身边的侍卫都点头称是,而那妇人也被说得哑口无言,再也不敢有什么争辩,只好老实交代了自己的杀人罪行。

中国有句形容人英明的话,叫做“明察秋毫之末”。秋毫之末,比针尖还细,但有些事情本质的区别,往往存在于秋毫之末。审理案件者所面临的情况往往很复杂,虚实相间,真假难辨,这就需要审理者能做到“先知”。所谓“先知”就是要进行调查,了解案情。子产就是因为辨事精微、观察详细,做到了“先知”,才能准确地断案。

生活中,有许多事物展现给你的不是它最本质的东西,你要善于观察它的细微处,发现它的本质,才不至于犯错误,才能准确的抓住事情的根本,从而确定正确的解决办法。

从小变化洞察人心

从小小的变化,可以体察到被认知者实际心理活动,是洞察人心者必须学会的能力。

在美国有个有远见的妇女做了件聪明的事情。一天这位妇女突然取出了自己多年的某银行的所有存款,几天之后,这家银行倒闭了。很多人都十分纳闷她到底是怎样猜到的。后来这位妇女说:在不久前的一次聚会上,她见到这家银行的总经理。她发现这位老板服饰讲究,连指甲都经过高级美容店精心修整。她当即感到,自己的存款有化为鸟有的危险,因为一个事业心很强的男子是不会花费这么多精力和钱财来修饰自己的。这个妇女从小处识人的本领确实不同一般。

尽管是小小的变化,里面一定隐藏着使之发生变化的力,在看人上其作用力就是人的内心世界,而使内心世界发生变化的原因,又是生活的现实问题。那个妇女就学会了这一看人本领,所以她避免了损失。

从小迹象洞察人心

有时,事情虽然还没真正发生,迹象其实已经显露。如果不能从初期的迹象去掌握即将发生的事实,这是非常危险的。有智慧的知人识人者能从小迹象识人,只要见到一点迹象,就能判断出事情未来的发展,并对人形成整体感觉。

春秋时,秦武王派甘茂攻打韩国的宜阳,甘茂担心会遭人毁谤,于是对武王说: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