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k啦言情小说

7k啦言情小说>做人要懂什么 > 第七章 做人要会用智慧(第4页)

第七章 做人要会用智慧(第4页)

建安十三年,孙权和刘备与曹操在今湖北江陵至汉口间的长江两岸地区进行的赤壁之战,孙、刘联军以五万之兵,打败了号称八十万的曹军,就是趋利避害的著名战役。

曹操在官渡之战以劣势兵力大败袁绍十万大军后,统一北方,形成独占中原之势,促使其称霸天下之心进一步膨胀。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军南下,夺荆州,占江陵,准备顺流而下吞灭东吴。面对曹军的汹汹来势,东吴许多大臣都力主投降。刘备的军师诸葛亮却指出,曹军虽众,但远跋而来,已是强弩之末,孙刘联合起来,必能破曹。周瑜则作了更细微的分析,曹军自称八十万,实际北方士兵只有十五万,所收降的刘表军队,也不过七万余人。曹军的强处是善于骑马在陆地交战,却不懂水战。现在正值寒冬,马无草料,曹军陆骑的优势就无法发挥,而长江水战正好能充分发挥我们的优势。所以曹军虽多,却并不可怕。结果正如周瑜所言的一样,曹操怕不谙水性的军队在船上站立不稳,就命令把战船用铁链、铁钉锁在一起。周瑜部将黄盖看到曹军船只首尾相连,难以机动,便建议用火攻。一天夜晚,东南风大作,黄盖率数十艘载柴草油脂的小船,直驶北岸曹营,当船接近曹军时,将小船上的柴草点着,着火之船顺着风势向曹军的船只扑去,顷刻间几十只相连的战船化作一片灰烬。大火延及岸上军营,曹军死伤惨重。于是,孙、刘联军乘势率兵追杀,致使曹军大败。

激活死脑筋:

在现实社会中,我们会面对形形色色的竞争对手。如何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而又有效地抑制对方特长的发挥,使自己左右逢源,游刃自如呢?我们不妨虚心地向河马学习,灵活运用“趋利避害”的策略。

化被动为主动

奇正是《孙子兵法·兵势篇》中提出来的一个重要范畴。奇正的本来含义是阵法问题:“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意思是:攻击时而不会我败,这是由于奇正战术变化得当。

兵家伐谋用势,若是能够因情、人、势、地去活用奇正之术,通变奇正之法,获得的往往都是胜利。

春秋时郑国进攻卫国,卫宣公向燕穆侯求援。燕国出兵后,于北制(今河南荥阳县)与郑国的军队交战。战争中,郑国在应用奇正之术方面明显地胜燕国一筹。

郑国首先出“正兵”:将三军部署在燕国正面,示决战之形,以此来惑敌错谋。尔后又密发“奇兵”:以一部分兵力偷袭东军侧后。作战中,燕军果然加强了正面的部署,而疏于后侧的防备。当郑军突然袭击其侧后时,其势大乱,难以操持,结果大败。

此例中,郑军之胜,得益于会用奇正之谋。而燕军之败,无疑是不通奇正之道所致。在战争中,只要善用奇正,就会屡屡创造奇迹。

还有一则故事,讲张丑到燕国去充当人质,燕王想杀掉他。他连忙出逃,逃至国境线时却被守境的官吏促住了。

张丑心生一计,说:“燕王之所以要追杀我,是因为有人说我藏有宝珠,燕王想夺到它。如今我在逃亡,并没有宝珠,燕王却不肯相信。如果你把我抓回去,我就要说是你抢了我的宝珠,并且吞到肚子里。燕王准会杀了你,剖膛开腹,取出宝珠。”

守边的官吏听了非常害怕,赶快将张丑释放了。

在人际交往和竞争中,往往也离不开奇正。活用奇正之术,通变奇正之法,一样能使人在处世中应变自如,获得成功。

笔者有一位做生意的亲友,一次他外出洽谈业务归来时天色已晚,路上静悄悄的连个人影都没有。他不免有些害怕,因为他的大衣口袋有二千元现金和五万元的支票。果然没过多久,身后十几米处紧紧地跟着一位鬼鬼祟祟的大汉。他想快走甩开“尾巴”,可就甩不掉。

眼看那大汉步步逼近,准备对他下手了。他急中生智,冷不防地向后转,直接朝那家伙迎面走去,用软中带硬的口吻说:“先生,对不起,我实在饿得不行了,能不能‘借’几个钱?”那家伙打量着他的旧上衣,见他一副寒酸相,叹口气说:“真倒霉,碰上比我还穷的穷鬼。”说完转身就走。

激活死脑筋:

这位亲友在被人跟踪无法摆脱的情况下,“以正合”从正面主动出击,化被动为主动,取得了效果。“以正合”如果不能化解危机,就要出奇制胜。

麻痹对手的策略

攻和守是战争的两种形式。一个高明的指挥家,既要善于进攻,也要懂得防守。孙子指出:“我不欲战,虽划地而守之,敌不得不与我战者,乘其所之也”。意思是说,我若不想交战,即使划地防守,敌人无法同我军作战的,是因为我军诱使敌人改变了进攻的方向。由此可见,“乘其所之”是防守的一种重要战术。

在人际交往中,同样也存在着竞争和防守的问题,且看现实社会中那些精明干练、老成持重的行家,他们即使面对挑战或恶言,也可以在轻松微笑、三言两语之中把天大的危机顷刻化解。甚至在危难关头,也能够“乘其所之”,逢凶化吉。

东晋时有个著名书画家王羲之,七岁时就能开始练写字,被人誉为“小神笔”。朝廷中有位叫王敦的大将军,把王羲之带到军帐中表演书法,天色晚了,还让他在自己的床上睡觉。

有一次,王羲之一觉醒来,听见房间有人说话,仔细一听,原来是王敦和他的心腹谋士钱风在悄悄商量造反的事,他们一时忘记了睡在帐中的王羲之。听到谈话内容时,王羲之非常吃惊,心想,如果他们想起自己睡在这里,说不定会杀人灭口呢!怎样才能渡过这一关呢?恰好昨夜他喝了点酒,于是,他假装酩酊大醉,把床上吐得到处都是,接着,蒙头盖脸,发出轻轻的鼾声,好像是睡了似的。

王敦和钱风密谈了多时,突然想起了王羲之,不由得心惊肉跳,脸色骤变。钱风恶狠狠地说:“这小子必须除掉,不然,我们都要遭受灭门之祸了。”

两人手提尖刀,掀开被子,正要下手,突然王羲之说起了梦话,再一看,床上吐满了饭菜,散发出一股酒味。王敦和钱风被眼前的一切迷惑了,在床前站了片刻,当确认王羲之仍处于酒后酣睡中时,便放弃了原来的计划。

王羲之以他的聪明才智,假装酒醉,改变了王敦和钱风杀人灭口的想法,躲过了一场意外杀身之祸。

历史上有名的女皇帝武则天也曾经运用她的才智,巧妙转移了唐太宗的目标话题,得以死里逃生。

唐太宗晚年时,为求长生不老,误服金石丹药,一病不起,他明白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但又舍不得才貌过人的武媚娘,于是便有让武媚娘殉葬的意思。

一天,武媚娘和太宗的儿子李治侍侯太宗吃药。太宗突然哭了,他对武媚娘说:“爱妃!你知道朕为什么哭吗?爱妃侍侯朕多年,朕也最宠爱你。朕哭的原因是舍不得你呀!朕想效法古代帝王的葬礼……”,话没说完,太宗又咳嗽起来,聪明绝顶的武媚娘稍加思索,立即说:“万岁,安心养病吧!臣妾明白万岁的心情。只是万岁您思考太多,万岁是英明君主,恩德好比太阳的光芒普照人间大地。古人云:大德之人,必得长寿。万岁的龙体虽有小恙,很快就会康复的,我根本没想到万岁会舍下臣妾。我生与万岁共享人间富贵,死与万岁同墓同穴。臣妾现已下决心,立即去感应寺削发为尼,念经拜佛,为万岁祈祷长生不老。”在旁边的李治也说:“儿臣启奏父皇,武媚娘自愿削发为尼,愿父皇成全她的心意。”太宗只得应允。

武媚娘凭自己的聪明才智,阻止了太宗口中说出的“殉葬”二字,从而巧妙地躲过了一劫。

李牧是赵国北部边境上的良将,他曾在雁门任太守,防范匈奴。他因地制宜地设置官吏,从集市上收得的税收都交给将军府署,作为部队的经费。每天杀牛来犒劳士兵,让部队练习骑马射箭,对报警的烽火台也管理得十分经心,还派了许多密探去探听匈奴情况,对待士兵很厚重。李牧作出规定说:“匈奴要是进犯,我们马上收兵进入城堡,有谁敢不听军令去抓敌人的,就处斩。”

像这样过了几年,匈奴认为李牧胆小怯懦,连赵国守国的部队也认为自己的将军胆小怯懦。赵王责备李牧,李牧依然如故,赵王生气了,把李牧召回,派别人来代替他带兵,一年多后,匈奴两次来侵犯边境,新来的将领领兵出战,但屡次失利,损失了很多士兵、百姓和牛羊,边境上的百姓不能种田和放牧。

赵王又请李牧出来守边。李牧在家里关起门来不外出,坚决推辞说自己有病,不能担任这一职务。赵王强迫他出来带兵。李牧说:“您要是一定要起用我的话,我得采取同先前一样的办法,这样我才敢奉命。”赵王答应了他的要求。

李牧又按照过去的规定办事,整整一年匈奴一无所获,然而终究还是认为李牧胆子小。边境上的将士由于每天得到李牧的赏赐,却一直没有机会为他出力,心里都感到着急,都愿意与匈奴决一死战。于是李牧就选出了战车一千三百辆,选出了战马一万三千匹,能破敌擒将的战士五万人,善射箭的士兵十万人,指挥他们全部投入作战演习。李牧让百姓把牲口都放到城堡之外去放牧,满野都是百姓和牛羊。匈奴有小股敌人入侵,李牧的军队假装被打败,让匈奴士兵抢掠了不少百姓和牛羊。匈奴单于听说此消息,带领大队人马来侵犯边境。李牧多次布下了奇特的战阵,张开左右两翼的军队来攻打敌人,大败匈奴人,杀死杀伤了十几万匈奴骑兵,单于逃跑了。在这以后,有十几年光景,匈怒不敢靠近赵国的边境。

激活死脑筋:

李牧采用麻痹敌人的手法,与近代游击战中的“敌进我退、敌疲我打”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他的操练之下,不仅一战而胜,并且将威风保持了十几年。因为,他战败的是敌人的心。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