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k啦言情小说

7k啦言情小说>做人要懂什么 > 第七章 做人要会用智慧(第3页)

第七章 做人要会用智慧(第3页)

在军事斗争中,运用“坐山观虎斗”的策略,往往能达到自己兵不血刃,却又得到好处的目的。

三国时期,曹操击败了袁尚、袁熙和乌丸(东胡族),袁尚、袁熙带领数千人马逃往辽东。起初,辽东太守公孙康,仗着自己的地区远隔,不肯服从曹操。当曹操击败乌丸以后,有人建议曹操立刻乘胜远征公孙康,擒住袁氏兄弟。曹操说:“我正叫公孙康杀掉袁尚、袁熙,把头送来,用不着劳师远征了。”九月,曹操率领大军从柳城回来,公孙康果然杀了袁尚、袁熙,并把他们的头送来。众将向曹操请教为什么公孙康会这样做?曹操说:“公孙康向来惧怕袁尚、袁熙吞并他。今二袁往投,他必猜疑。如果用兵急攻,他们定然合力抗拒,如果放松一下,他们就会自相火并。”

在实施这一策略时,要求在敌方内乱时不要轻易进击,否则,可能使敌联合一致对外,因为敌“急之则相救,缓之则相争”。就像曹操对待公孙康与袁氏兄弟那样,如果急攻,公孙康就会同袁氏兄弟合力抗拒;而静观坐等,反而收到坐享其利的效果。

诚然,坐山观虎斗并非全然坐观,有时还必须采取主动态度,投之以小利,制造矛盾,利用矛盾,以引起两支敌对势力的争斗,使其“二虎竞食”,两败俱伤,达到鹬蚌相争,渔人得利的目的。

据《战国策·楚策》载,魏国与赵国开战,魏国的大军包围了赵国首都,赵国面临亡国的危机。楚国看到这一形势十分高兴,因为只要魏赵继续拚死苦战,楚国就安全了。起初,采取隔岸观火策略的楚国打算不偏袒任何一方,让它们交战,使双方都疲惫不堪最好,但后来一位名叫景舍的人则认为,如果放任不管,赵国也许灭亡。但在此之前,赵国知道楚国不可信赖,向魏国投降,赵魏一定会结成同盟与楚国对抗。所以,为了使赵国和魏国的战争继续下去,应对赵国给与一点援助。赵国如果有楚国为后盾,可能会增长士气,继续战斗。另一方面,魏国知道楚国的援助只有很少一点,不足以畏惧,就不会从赵国撤走。只有这样,两国才可能继续战斗下去,直至疲惫不堪。楚国采纳了景舍的计策,结果得到了渔翁之利,掠夺了赵国的领土。

激活死脑筋:

可见,采取坐山观虎斗之术,是“静候坐观”,还是“主动进逼”。要视实际情况而定,不能一概而论。

先下手为强

秦末陈胜在大泽乡揭竿而起后,会稽太守找到项梁说:“先则制人,后则为人所制。”也想起兵反秦。殊不知项梁找来项羽,一剑斩了会稽太守的头,更先发一步,自己做了会稽太守,然后举兵响应陈胜。

这是“先发制人”的出处,也是最典型的先发制人。

汉明帝十六年,班超曾担任假司马随窦固出击匈奴,杀敌立功。后来又与郭恂一起出使西域的鄯善国。鄯善王开始对班超等人非常热情,待若贵宾,后来几天却突然冷淡疏远起来。同去的人都感到非常疑惑,不知是什么原因。班超分析说:

“鄯善王一直在我们汉朝与匈奴之间摇摆不定,一会儿与汉朝友好,一会儿又与匈奴友好。我想,他对我们的态度变化一定与匈奴有关。会不会是匈奴的使者也来到鄯善国了呢?”

大家认为班超的分析有道理。于是,班超把接待他们的鄯善国侍者找了一个来,诈唬他说:

“匈奴的使者来了好几天了,现在在哪儿呢?”

侍者不敢隐瞒,只好照实说了匈奴使者的情况和他们的住处。班超于是把侍者捆了起来关在他们住的营帐里,以免他泄露出去。

然后,班超把他所带领的三十六个人全部找到一起来喝酒。正喝到兴头上,班超突然站起来说:

“我们一起来到这边远的地方,原来是想为国立功而求得富贵。想不到,匈奴使者也来到了这里,现在大家都感觉到了,鄯善王的态度已明显地亲匈奴而冷淡我们。如果他把我们出卖给匈奴人,那我们恐怕就会死无葬身之地了。怎么办呢?”

大家都表示愿听班超的。

班超说:“事到如今,我们只有先下手干掉匈奴的使者,使鄯善王断了与匈奴友好的念头,我们的情况才会有所好转。”

有人提出是不是要先和郭恂商量一下。班超说:

“事不宜迟,郭恂是个斯文官员,若跟他说,必然把他吓倒,反而会坏事。”

大家都同意班超的意见。于是,班超作出了周密的部署。

当天晚上大风呼啸,班超率领三十六人直扑匈奴使者的营帐。见营帐就烧,逢人头便砍,匈奴使者还在睡梦中就成了刀下鬼,一共被斩首三十余人,烧死一百多人。

第二天,班超等人提着匈奴使者的头去见鄯善王。鄯善王大惊失色,心想已对匈奴王说不清楚,只好死心塌地与汉朝友好了。

班超等人圆满完成了出使任务,带着鄯善王的儿子作为人质回到了汉朝。

班超假如不“先发制人”,抢先斩了匈奴使者的头,使鄯善王没有退路,必然会受制于鄯善王和匈奴,莫说完成出使任务,恐怕连命也保不住。

很明显,先发制人是一种快攻战术,一种偷袭,一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进行的闪电战。因此,贵在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这里没有什么先礼后兵,没有什么排阵斗法,有的只是突然袭击,抢到天下为主,抢不到天下为寇。所以,勇气和决断是最重要的。

当然,不仅军事战争如此,市场竞争、人际交往也都需要我们把握先机,处处走在别人前面,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笔者的一位朋友,是个赚钱的能手。当初他不过是两袖清风的机关小干部。八十年代初,当装修行业刚刚起步时,他便毅然丢掉“铁饭碗”,率先下海成立了一家装修公司,生意十分红火,不到十年,已是数百万家财。九十年代初,中国股票市场刚建立,那时的股票被人视为怪兽,没人敢买,他却携巨资南下深圳,大量收购股票,不久,这些股票成十倍、成百倍地疯涨,当人们如洪水般汹涌而来抢购时,他悉数抛去全部股票,又大赚了一笔。前几年,他又转向新兴的电脑行业,结果又如鱼得水,财源广进。现在,他已算得上是个中产阶级了。

一次,我问他有什么成功的秘诀,他淡然一笑地说:“其实很简单,比别人先走一步而已。”

激活死脑筋:

现在我们的国家正处于变革和发展的阶段,竞争日趋激烈,同时也孕育着不少的机遇。如果我们能运用好“先发制人”的策略,洞察先机,果断出击,那么命运之神就会对你微笑!

向河马学习

河马,动作慢条斯理,外表温柔敦厚。其实这只是它的表面现象而已。在偶蹄类动物中,河马即使算不上最凶悍的,起码也不能列入善良之辈就是了。特别是在保卫自己的时候,不斗则已,斗则必欲置敌于死地而后快。按说,河马虽然不能说是弱者,在强手林立的动物界中,却也未必就能称雄。但因为河马有一套克敌制胜的本领,所以陆上的兽中之王狮子和水中的凶残杀手鳄鱼都不得不惧其三分。原来河马体态虽笨,头脑却聪明得很,它克敌的奥秘在于:善于把陆上的来犯者引至河边,然后拖进水中淹死;又善于把水中的来犯者拖到岸上,然后用脚踩死。如此般,使其得以充分发挥己之所长,而又有效地抑制对手专长的发挥。这就是河马得以称霸两栖的高明之处。

敌与我,是一个对抗性最激烈的矛盾体。因此,两者之间的利与害总是相对的。我之利,则是敌之害;敌之利,则是我之害。

在复杂的军事斗争中,智高一筹的谋略家,由于能够正确地认识和把握其间的利害,利用和造成有利于我的条件,制定有利于我的作战方法,去造成和扩大敌之不利条件,常可收到“兵不动而利可全”的效果,陷敌于必败之地。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