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而示之不能
两军对垒,聪明的将领常以假象造成对方之错觉,能而示敌以不能,使敌人松懈戒心,而自身却在积极准备,伺机制敌。本来能攻则守,有战斗力,却故意详装不能攻、不能守、没有战斗力的样子,只是为了最后一举成功。
春秋时期,吴国名将伍子胥的朋友要离,个子虽然又瘦又小,却是个无敌的击剑手。他和别人比剑时,总是先取守势,待对方发起进攻,眼看那剑快挨着他的身子时,才轻轻一闪,非常灵巧地避开对方的剑锋,然后突然进攻,刺中对手。
伍子胥向他请教取胜的诀窍,要离说:“我临敌先示之以不能,能骄其志;我再示之以可乘之利,以贪其心,待其急切出击而空其守,我则乘虚而突然进击。”
三国时的张飞,是以嗜酒成癖而著称的,这是他的一大弱点,经常因此误事。但这弱点也给他帮了大忙。在两军阵前,张飞经常利用自己逢酒必喝,喝酒必醉,醉必打人的形象,麻痹敌人的警惕神经,诱使其上当受骗。一次,张飞在巴西一带战败张郃之后,乘胜追击,一直赶到宕渠山下。张郃利用有利的地势据山守寨,坚持不出,五十多天,相持不下。张飞见状,就在山前扎住大寨,每日饮酒,饮至大醉,又坐在山前辱骂。刘备得知后,大惊失色,急忙找诸葛亮商议。诸葛亮不但不惊慌,反而立即派人送去三车好酒,还在车上插着“军前公用美酒”的大旗。张飞得到美酒后,不但自己喝,还把美酒摆在帐前,令军士开怀大饮。
那张郃在山上见此情景,以为张飞大寨全变成了醉鬼的天下,再也按捺不住杀敌的心情,便乘夜带兵下山,直袭蜀营。当他杀到张飞的大寨时,见帐中端坐一位大汉,举枪就刺,谁知竟是一个草人!等他知道中了张飞的埋伏时,已经晚了,结果被打得大败。
能而示不能,是相互关联,互为条件的。有能示不能,不能是假,能是本质,是基础。这样才能在敌方麻痹时伺机攻击、战而胜之。运用这一策略,是建立在对战争全局的全面把握基础之上的,不是消极的,而是积极主动的。在现实生活中,为了达到“致敌而不致于敌”的目的,也常采用这种策略。
日本的名拳击手轮岛功一曾经有过这么一段事。由于前次的不幸失败而失去拳王宝座的他,决心在下回比赛中夺回冠军,于是宣布要向上届冠军挑战。但是不巧得很,在比赛前夕召开的记者招待会上,这名拳击手居然全身裹着厚重大衣,还戴着口罩,频频咳嗽,精神显得异常憔悴,使在场的记者十分不安。他们想在此重大比赛的前夕,这位老兄的身体竟然是这般状况,真是太不幸了。
相反,功一的拳击对手,身强体壮,一副自信的样子,人们都一致认定这场比赛的胜者非他莫属。然而比赛的结果竟然出乎大家预料,拳王宝座竟然被功一成功夺回。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原来,在比赛的记者招待会上,功一不过是在“做戏”而已,其目的是要松懈对手的戒心。
激活死脑筋:
由此可见,生活中无论何种挑战,其道理是一样的。如果要松懈对手的警戒心理,就要善于运用“能而示之不能”的策略。纵使自己具备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也万不可轻易地将它显示出来。
每临大事有静气
面对一件危急的事,出于本能,许多人都会作出惊慌失措的反应。然而,仔细想来,惊慌失措非但于事无补,反而会添出许多乱子来。试想,如果是两方相争的时候,对方就会乘危而攻,那岂不是雪上加霜吗?
唐代宪宗时期,有个中书令叫裴度。有一天,手下人慌慌张张地跑来向他报告说他的大印不见了。为官的丢了大印,真是一件非同小可的事。可是裴度听了报告之后一点也不惊慌,只是点头表示知道了。然后,他告诫左右的人千万不要张扬这件事。
左右之人看裴中书并不是他们想象一般惊慌失措,都感到疑惑不解,猜不透裴度心中是怎样想的。而更使周围的人吃惊的是,裴度就像完全忘掉了丢印的事,竟然当晚在府中大宴宾客,和众人饮酒取乐,十分逍遥自在。
就在酒至半酣时,有人发现大印又被放回原处了。左右手下又迫不及待地向裴度报告这一喜讯。裴度依然满不在乎,好像根本没有发生过丢印之事一般。那天晚上,宴饮十分畅快,直到尽兴方才罢宴,然后各自安然歇息。
而左右始终不能揣测裴中书为什么能如此成竹在胸,事后好久,裴度才向大家提到丢印当时的处置情况。他教左右说:“丢印的原由想必是管印的官吏私自拿去用了,恰巧又被你们发现了。这时如果嚷嚷开来,偷印的人担心出事,惊慌之中必定会想到毁灭证据。如果他真的把印偷偷毁了,印又何从而找呢?而如今我们处之以缓,不表露出惊慌,这样也不会让偷印者感到惊慌,他就会在用过之后悄悄去放回原处,而大印也不愁不能失而复得,发生什么意外了。所以我就如此那般地做了。”
从人的心理上讲,遇到突然事件,每个人都难免产生一种惊慌的情绪。问题是怎样想办法控制。
楚汉相争的时候,有一次刘邦和项羽在两军阵前对话,刘邦历数项羽的罪过。项羽大怒,命令暗中潜伏的弓弩手几千人一齐向刘邦放箭,一支箭正好射中刘邦的胸口,伤势沉重,痛得他伏下自身。主将受伤,群龙无首。若楚军乘人心浮动发起进攻,汉军必然全军溃败。猛然间,刘邦突然镇静起来,他巧施妙计:在马上用手按住自己的脚,大声喊道:“碰巧被你们射中了!幸好伤在脚趾,没有重伤。”军士们听了,顿时稳定下来,终于抵住了楚军的进攻。
激活死脑筋:
所以,在紧急时刻,临危不乱,处变不惊。以高度的镇定,冷静地分析形势,那才是明智之举。
巧借天神为我用
人似乎有一种天性,都不想改变自己的观点和见解,除非万不得已。这就决定了改变人的艰巨性。
欲想使人改变观点见解,固然可以采取说服的办法、事实证明的方法,等等,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也可以使用一点诡计,假借无理性的“天意”、“神力”,为我所用。
据载,明代大学者王阳明十二岁的时候,继母对他非常虐待,父亲在京做官,无法关照他。王阳明明知躲不过继母的虐待,就想了个办法。
王阳明的母亲是个虔诚的佛教徒。为此,他夜间偷偷起来,在继母寝室门口摆上五个托盘。继母清晨起来,发现门口五个托盘,心中十分害怕,以后多日如此,继母更加疑惧,但恶性依然不改。
王阳明又在外面野地里结识一个打鸟的专家,得到一只异形怪状的鸟,偷偷地放到继母的被子里。继母整理被子,突然发现一只怪鸟从被子里飞出来,十分恐惧,便唤巫婆来问。
王阳明早就用金子贿赂了巫婆,让她假称天意,恐吓继母。巫婆对继母说:“王状元的前妻正在责怪你虐待她的儿子。这事已经告到天帝那里了,天帝正派遣阴司的兵收扰你的魂魄。被里的那只鸟就是啊!”巫婆还装着神灵附体,瞑目如醉,口中念念有辞。
继母听到这些,大声痛哭,连称不敢虐待儿子了,王阳明也哭泣着拜求巫婆。巫婆故意连作愤恨之声,然后突然苏醒。从此,继母的恶性大改,再也不虐待王阳明了。
据说,古代京城有一个官人的妻子性好嫉妒,对丈夫很不放心。丈夫在家时,她用一根长绳系在丈夫脚上,另一头掌握在自己手里,一要呼唤,就牵一下绳。为制服好妒的妻子,这个官人和一个巫婆想出一个计谋。
夜里,趁妻子睡熟,官人将绳子解开,系到一支羊的腿,然后,沿着墙偷偷地溜走了。妻子一觉醒来,立刻拉绳,结果一支羊跑到她面前,她十分惊讶,请来巫婆询问。巫婆说:“先人怪你做恶太多,对丈夫不好,所以,让你丈夫变成了羊。你若能悔改,我可以为你向神灵祈祷。”妻子抱着羊痛哭失声,痛悔自己过去的错误,发誓一定改过。巫婆便令妻子吃斋七天,全家大小都到佛像前祈祷。
七天之后,这个官人慢慢地回到家里。一进门,妻子就哭泣着问:“你做了这么多天的羊,不辛苦吗?”官人说:“我还记得吃的青草不那么鲜美,至今肚子还有些疼。”妻子更加悲哀。后来,妻子又旧病复发,丈夫立即伏地学羊叫,妻子大惊,挽起丈夫,表示再也不敢了。
假借“天意”、“神力”的办法,也可运用来驾驭下属。
滁阳王二子,忌恨太祖的威名日益显赫,阴谋宴请太祖,暗中在酒中放入毒药,毒死太祖。这个阴谋事先泄漏了。当二子来邀请太祖时,太祖立即同二子前往,没有一丝为难之色。二子心中暗喜,以为太祖中计。行至半路,太祖突然在马上跃起,仰望天空,若有所见,不一会儿,勒住马就往回转,对二子骂道:“你们原来是这么恶毒的人!”二子问:“这是何故?”太祖道:“刚才上天告诉我,你们要设毒害死我,我不能随你们前往了。”二子十分惊骇,立即下马恭敬地站立,连忙说:“怎敢,怎敢?”从此以后,二子畏于老天的神威,再也不敢谋害太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