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社会上行走,“忍”是很重要的一个字,因为在任何时间、任何场合,都有不能如我意的问题存在,有些问题无法很快解决,更有些问题不是自己能力所能解决,所以也只能忍!
元代学者吴亮曾说:“忍之为义,大矣。惟其能忍,则有涵养定力,触来无竞,事过而化,一以宽恕行之。当官以暴怒为戒,居家以谦和自持。暴慢不萌其心,是非不形于人。好善忘势,方便存心,行之纯熟,可日践于无过之地,去圣贤又何远哉!苟或不然,任喜怒,分爱憎,捃拾人非,动峻乱色。干以非意者,未必能以理遣;遇于仓卒者,未必不入气胜。不失之褊浅,则失之躁急;白处不暇,何暇治事?将恐众怨丛身,咎莫大焉!”
不能忍的人虽可以暂时解除心理的压力,但终究自毁前程,失去长远的利益。所以,有智慧的人,不拘泥于眼前得失,在双方发生意气之争或利益冲突时,宁可选择忍。
清代中期,当朝宰相张英是安徽桐城人。他素来注重修身养性,颇得他人的喜欢和尊重。同时他也非常孝敬父母,在朝廷任官时,他把母亲安顿在家乡,并经常回家探望。
张老夫人的邻居是一位姓叶的侍郎。张英在一次回家看望母亲时,觉得家中的房子呈现出破败之象,就命令下人起屋造房,整修一番。安排好一切后,他又回到了京城。
正巧,侍郎家也正打算扩建房屋,并想占用两家中间的一块地方。张家也想利用那块地方做回廊。于是,两家发生了争执。张家开始挖地基时,叶家就派人在后面用土填上;叶家打算动工,拿尺子去量那块地,张家就一哄而上把工具夺走。两家争吵过多次,有几次险些动武,双方都不肯让步。
张老夫人一怒之下,便命人给张英写信,希望他马上回家处理这件事情。
张英看罢来信,不急不躁,提笔写下一首短诗:“千里家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封好后派人迅速送回。
张老夫人满以为儿子会回来为自家争夺那块地皮,没想到左等右等只盼回了一封回书。张母看完信后,顿时恍然大悟,明白了儿子的意思。为了三尺地既伤了两家的和气,又气坏了自己的身体,这样太不值得了。
老夫人想明白了,立即主动把墙退后三尺。邻居见状,深感惭愧,也把墙让后三尺,并且登门道歉。这样一来,以前两家争夺的三尺地反而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子。
当地人纷纷传颂这件事情,引为美谈,并且给这条巷子取了一个特别的名字——六尺巷。有人还据此作了一首打油诗:“争一争,行不通;让一让,六尺巷。”
古人曰:“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所以,忍让有时是一种策略,它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进。而且,表面的忍让不仅调解了矛盾,还融洽了双方的关系,更有利于事情的圆满解决。
“小不忍则乱大谋”、“无忍无以处世。”想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及成就大事都一定要谙熟“忍”字的精髓。无心也无力与恶少争,只好忍辱爬过恶少胯下。后来,韩信助刘邦争得天下,被封为“淮阴侯”。一次他回故乡的时候,还特意去看了一下当年的恶少,只是恶少已无往日之威风,看到韩信,竟然吓得浑身颤抖,连连磕头求饶。
激活死脑筋:
所以,当你碰到困境和难题时,想想你的大目标吧!为了大目标,一切都可以忍!千万别为了“爽快”而挥洒你如怒火熔岩般的情绪,我们一生当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如果你能忍第一个问题,你便学会了控制你的情绪和心志,这样才能成就大事业!
尤翁小忍避祸
长州有个大户,叫做尤翁,他开了一家非常大的当铺,每年有上万两银子入账,生活当然非常富有。这一年,将近年关,各家各户都忙着准备过年了。家家张灯结彩,好不快活,尤翁家的当铺也高高的悬起了红灯笼,家里人忙里忙外,准备年货。
这天,当铺外面突然传来一阵争吵的声音,尤翁此时正在屋内休息,听到吵闹的声音,他就走出去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原来是一位邻居在和伙计吵闹。尤翁问伙计到底是怎么回事,伙计说:“主人,这个人先是将衣服当了钱,现在却空手来取衣服,小人与他讲道理,他反而骂人,天下哪有这样的道理呢?没有钱却来赎当,当铺还不亏死了。”尤翁再看看那邻居一副气势汹汹的样子,丝毫没有退缩的意思。尤翁便将那人拉到一旁,和声细语的对他说:“老兄,我明白你的意思,不就是为了过年吗?这点小事,何必搞的这么紧张呢?”说完,就让伙计去屋里找出那人曾经当过的四五件衣服,指着其中一件棉衣对他说:“这件棉衣吗,是冬天御寒不可缺少的。你拿回去穿吧。”接着又指着一件道袍说:“这件吗,过年的时候给亲戚朋友,穿的着,你也拿回去吧。至于其他几件不是急用的,可不可以先放在我这呢?”那邻居也不推辞,更不言谢,拿了两件衣服,就默默的走了。
那天夜里,这个人竟然死在了另一户人家,他的亲属与别人打了多年的官司才得以了结。后来,人们才知道,那邻居因为欠了很多债,无力偿还,于是,就事先服了毒,准备去诈骗,如果人家不给他钱,他就赖在那里,直到毒发身亡,让对方吃官司。他首先想到的就是尤翁,他知道尤翁很富有,准备来诈他一笔钱,但是由于尤翁的忍让,他的目的没有达成,于是他便转到了另一户人家,实现了他的目的。
后来,有人问尤翁:“您是怎么预先知道那人喝了毒药,是在敲诈您,所以才那么容忍他呢?”尤翁谦逊的答道:“哪里,哪里,我怎么会事先知道他有这么一手呢。不过,就我的经验来看,凡是无理取闹的,他一定有所倚仗,如果我们小不忍就要遭到大的祸害了。”大家听后,都很佩服尤翁有见识。
激活死脑筋:
细节决定成败。一个细节处理不好,就有可能影响到大局的安危与事业的成败。因此,有智慧的人对于细节的处理都是非常谨慎与小心的。
克己忍让
孙子主张慎战。《孙子兵法》首篇就指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开宗明义地指出战争关系到国家存亡,应持慎重态度。国君不可以因一时的愤怒而与敌交战。孙武同时提出了“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的思想。并且告诫说:“怒可以变害,愠可以变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此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历史上不少国君怒而与师,将领愠而致战,结果导致了失败危及社会。
三国时刘备为报东吴杀害关羽之仇,要举兵进攻孙权。赵云对刘备说:“篡夺国家的是曹操,而不是孙权,如能先灭掉魏国,则孙权自会屈服投降。所以,不应把大敌魏国置于一边,反先去与吴国作战,战争一爆发,是不能很快结束的。伐吴不是一个上策!”许多大臣也纷纷劝谏,但刘备一概不听,怒而兴师,大举进攻吴国,被陆逊火烧连营,损失了大部分兵力,蜀军从此一蹶不振。
与此相反,魏国司马懿忍诸葛亮脂粉之辱,不轻易出战,最后大败蜀军。
正反例证都说明,君主、将帅都要以国家安危为重,“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作为统帅,制怒、控愠事关大局,不可不予以足够重视。
同样道理,我们在日常交际中,对人对事也要以制怒、控愠为重。
哥德有一天到公园散步,迎面走来了曾经对他的作品提过尖锐批评的评论家,这位评论家在哥德面前高声喊道:“我从来不给傻子让路!”哥德却克己忍让,幽默地答道:“而我正相反!”一边说,一边满脸笑容地让到一旁。哥德的忍让避免了一场无谓的争吵,也显示了自己的心胸和气量。
激活死脑筋:
制怒控愠,克己忍让是一种美德。亲人的错怪,朋友的误解,讹传导致的流言,他人无礼的挑衅……此时生气无助烟消云散,恼怒不会春风化雨,而一时的忍让却能恢复原有的形象,得到公允的评价和赞美。
莫开夸口
一个人的功劳只能代表过去,未来的一切都必须重新开始,因此,做人应该有自知之明,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应摆正自己的位置,保持自谦上进的品格。需知,“一将功成万骨枯”,任何丰功伟绩并不是某一个人能建立的,而且功高会招小人嫉妒,自夸功劳必招他人怨恨,凶多吉少。不争功,不夸耀,像以往那样尽忠尽德,则会更令人钦佩。
汉武帝末年,发生了“巫蛊之祸”,祸及卫太子。汉武帝在盛怒之下命令穷究卫太子全家及其党羽。卫太子被迫自杀,全家被抄斩,长安城有几万人受到株连。由于丙吉原来担任过廷尉右监,所以被调到长安监狱来专管犯有巫蛊罪的犯人。在狱中有一个刚生下才几个月的婴儿,是卫太子的孙儿,汉武帝的曾孙。丙吉奉诏令检查监狱时,发现了这个小皇曾孙。他很可怜这个无辜的孩子也要受牢狱之苦,便暗中让两个比较宽厚谨慎、又有奶水的女犯人轮流喂养这个婴儿,嘱咐他们把婴儿放在通风、干燥的地方睡,注意婴儿的冷暖。从此,他每天亲自去检查喂养情况,不准任何人虐待这个孩子。由于狱中条件差,几个月的孩子在狱中多次得重病,多亏丙吉及时找狱医诊断,让人按时给孩子服药,才使孩子转危为安。病后体弱的婴儿需要营养品,丙吉用自己的俸禄买好送去,关照奶母精心照料孩子,这才使婴儿在狱中能吃饱穿暖,并一天天长大。
巫蛊之祸案,因证据不足拖了几年也没法结案。后元二年,汉武帝病重,既迷信又怕死的汉武帝又怀疑是有人在害他。于是,一些心术不正的方士们又捣鬼生事了。他们乘机对汉武帝说:“我们看到长安监狱的上空有天子贵人的征兆。”汉武帝听了这些不法方士的鬼话后,就派人带着诏书到长安的各个监狱去搜查,若查不到要找的人,就把关在监狱中的男女老少统统杀光,免生后患。
使臣晚上到了长安监狱,要进去搜查,丙吉大义凛然,立即关闭监狱大门,不准使者进去,还对使者说:“监狱里面是有一个无辜而可怜的皇曾孙,平白无故地杀死普通的人都不应该,何况这个孩子是皇帝的亲曾孙。”说完,丙吉就坐在监狱门口一直守到天亮,使者始终无法进去。
天亮后,使者只得回去禀报并弹劾丙吉犯了阻挠公务罪。汉武帝听了禀报后,有所醒悟地说:“这大概也是天命吧!”于是下令把监狱里关的死犯,一律免去死罪。丙吉甘冒风险,救下了皇曾孙。
丙吉知道,把皇曾孙长期放在长安监狱中总不是办法,就想让官府收养这个孩子。他请京兆尹(长安的最高长官)出面来办此事,但是,京兆尹胆小怕事。出于无奈,丙吉只好再冒风险亲自照顾这个孩子。由于孩子是在狱中长大的,体弱多病,在一次大病痊愈后,丙吉给皇曾孙起了个名字叫“病已”,意即病已全好了,再也不会得病了。后来,他了解到病已外婆家还有人,就派人把孩子送去,由他们照顾,使病已得以顺利长大成人。
武帝死后,昭帝即位,但昭帝二十一岁就死了,天子帝位虚悬。丙吉此时已任光禄大夫给事中,他从朝廷大局出发,向霍光推荐立刘病已继承皇位。他对霍光说:“皇曾孙刘病已寄养在民间,十八九岁了。通晓经学儒术及治国之道,平日行为谨慎,举止谦和,是理想的继承人。”霍光同意他的意见,上书皇太后,立刘病已为皇帝。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中兴之主汉宣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