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k啦言情小说

7k啦言情小说>做人要懂的逻辑是什么 > 第十章 做人要学会说话(第1页)

第十章 做人要学会说话(第1页)

很多人还没有意识到说话的重要性,总觉得说话无关紧要,不注重说话。其实,能说话和会说话是两个概念。在说话的背后,体现了一个人全部的品格、修养、才学和城府。在今天这样的信息时代,探讨学问、接洽事务、交换信息、传授技艺,还有交际应酬、传递情感和娱乐消遣都离不开口才。另外,看一个人是否有力量,这种力量能否表现出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说话的能力。而且,在生活和工作中,会说话可以给你带来无穷的乐趣;不会说话,可以给你带来诸多的尴尬和不便。所以,做人一定要学会说话。

一言扭转乾坤

一言九鼎,一字千金,都是形容说话极有力度,用辞不多,却能字字击中要害,轻而易举地达到预期的目的。但是这样的机会并不多,经常需要攻心的人不厌其烦地以各种方法从各种角度来反复论证,详加阐述。

那种立论高远、视野开阔、气势博大、手法高超、语言富丽堂皇的大段论说,总是能够改变对方的观点、态度,使常人很感棘手的问题迎刃而解。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雄辩。

在许多情况下,面对对方的无理言行,需要展开深入的批驳,揭露出其实质、内容和危害,进而阐明自己的观点。能否成功地做到这一点,决定于一个人是否具有雄辩的才能。

燕国攻打齐国,夺取七十多座城邑,只有莒地和即墨没有被攻下。后来齐将田单以即墨为据点击破燕军,杀死了燕将骑劫,并乘胜收复了齐国的大部分领土。当齐军攻打聊城时,却遇到了强而有力的抵抗。聊城的燕将据城死守,齐军打了一年多,兵士死伤大半,可是聊城还是攻不下。原来,聊城的燕将听说有人在燕王面前进谗言,害怕回去会被杀头,所以死守聊城。

于是田单的谋士鲁连马上写了一封信,系在箭上,射进城中,送给守城的燕将。信中开头写道:“我听说,聪明的人不因错过时机就舍弃利益,勇敢的人不因怕死就毁坏名誉,忠实的臣子不应先考虑自己再想到君王。现在您为发泄一时的激愤,毫不顾燕王将失去许多兵将,这不是尽忠;毁灭自己又将失去聊城,并且威势也无法伸延到齐国,这不是勇敢;前功尽弃,名声扫地,后世没有人赞誉,这不是聪明。聪明人作事不会三心两意,勇敢的人不会怕死。如今生与死、荣与辱、尊与卑、贵与贱,都在这一刻决定,希望您详细考虑。”

这封信的开头,并没有指责燕将占领齐国的土地赖着不走是不仁不义的无理行为,而是采用激将法,指出因为害怕谣言不敢回燕国是一种贪生怕死的懦夫行为,是对燕王的不忠,而且这么做也是非常不聪明的。

接着,鲁连结合当时的天下大势,向燕将指出:“燕国得不到天下诸侯的帮助,只能单独面对一心想报仇雪耻的齐国,内部又很混乱,国家已经陷入危险之中。如今燕王正心灰意冷,孤立无援,大臣不能依靠,国家破败,祸患增多,民心无所归附。如今您又靠困苦的聊城人民,抵抗强大的齐国军队,连续一年都不能停战,现在城里吃人肉烧人骨,兵士虽没有反叛之心,却已经丧失斗志。

“因此我为您出个主意,不如退军收兵,保全战车军队,回到燕王身边,燕王必然高兴。人民见到您,如见父母一样,相互庆贺,把着手臂谈论您,您的功绩在世上会更加显赫了。对上可以辅佐孤立的君王,控制群臣;对下可以保护百姓,使他们安居乐业。然后改良国政,变革风俗,您的功名在天下就可以树立起来了。”

在信的最后,鲁连进一步指明:“即使投靠齐国也比苦战至死强得多。接着又反复向燕将说明放弃聊城并不是贪生怕死的行为,而是为了建功立业,不得不忍受一时的耻辱。在举过管仲、曹沫两个例子后,鲁连继续说:“像管仲和曹沫这两个人,不是不能守住小节,或为小耻而死,而是认为自己如果离开人世,功名就不可能重新树立,这是不聪明的行为。因此能抛掉愤恨的心情,造就永世的美誉;除去让人羞愧的耻辱,建立万世之功劳。这样功业才可以和三王争短长,声名才可以和天地共生死。请您还是考虑一下我的意见!”

鲁连在给燕将的这封信中,运用滔滔的雄辩之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既批驳了燕将固守聊城、造成民不聊生的错误行为,又为他指明了一条可供选择的光明之路。在具体的言谈方式上,即使用强而有力的言辞,刺激对方;又设身处地站在燕将的立场上,体谅他的苦衷,同时,又运用类比的说服方法论证燕将行为的不合常理。结果,使燕将接受了信中所阐明的正确观点。

随后,燕将命令燕军倒背起装弓的套子,退步撤出聊城。因此,可以说,齐军夺回聊城,使百姓免遭战乱之苦,全凭鲁连一番雄辩的言辞。真可谓一言扭转乾坤。

激活死脑筋:

“一言之辩,胜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师,”这就是口才的力量;“诸葛亮舌战群儒,谈笑间扭转乾坤”,这便是会说话的功劳。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古往今来,大凡出色的说话高手都博古通今,知识丰富,往往以博学、博闻、博知加口才和风度就令对手折服。

三国时期,魏、蜀、吴鼎足而立,三个国家又有联合,又有斗争,其中以蜀、吴联盟时间最长,经常有使节往来。由于国家关系不断变化,各自利益不同,便需要使者既坚持政治原则,又讲求策略,所以演出了一幕幕精彩的外交论辩。

蜀国曾派使者张奉去吴国,他有能力用语言挑衅,却没有言辞还击对方的挑战,结果大出其丑。

张奉在吴国君主孙权面前借故书写吴国尚书阚泽的姓名,以嘲笑他。阚泽十分难堪,却想不出什么办法予以还击。

这时,吴国薛综上前向张奉敬酒,并且致祝酒辞说:“蜀国的‘蜀’是什么呢?加上‘犬’是‘独’(“独”的繁体字),没有‘犬’是‘蜀’,上边横一‘目’,以‘苟’为身,‘虫’儿钻入腹心。”

薛综用拆字的方法介绍张奉所来自的蜀国,把蜀国同犬、虫等相联系,给人一个印象:蜀国是一个不伦不类的国家,蜀的国名多与禽兽用字有关,使人觉得不舒服。

张奉说:“不应该再说说你们吴国吗?”

薛综应声答道:“没有‘口’是‘天’,有了‘口’是‘吴’。君临万邦,天子之都。”

这时满座欢笑,而张奉却无言以对。

薛综介绍吴国国名时,把“吴”字拆开为“口”、“天”二字,这两个字属好字眼,天在上位,象征着主宰一切,所以薛综说“君临万邦”,带有明显的颂扬的意味。“蜀”、“吴”两国国名的解释被对立起来,收到了明显的嘲弄戏谑的效果。

张奉在吴国出了洋相,蜀国著名的学者秦宓忿忿不平,扬言一定要找机会一雪其耻。不久,秦宓等待的机会来了。

吴国派张温出使来蜀国通好问候,蜀国文武百官都前来参加欢迎宴会。大家都到齐了,只有新任左中郎将、长水校尉秦宓未到。丞相诸葛亮一定要等着他来,派人多次催促。

张温便也很注意秦宓这个人,向诸葛亮打听:“秦宓是个怎样的人?”

诸葛亮回答:“益州学士。”

秦宓来到后,张温问他:“您学习吗?”

秦宓回答:“五尺童子都知道学,何况小人。”

张温又问:“天有头吗?”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