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士彦大为高兴,以为杨坚不知他的阴谋,他对同党说:“升我官职,真是天助我也!”
于是又上奏请求让他的亲信仪同官薛摩儿为长史,杨坚虽然已经知道他的用意,却还是批准了。梁士彦等人更加高兴,觉得事情很顺利,于是丝毫不作防备。
隋开皇六年八月,梁士彦等同公卿一起朝拜皇帝时,杨坚令左右将梁士彦,宇文忻、刘肪等人拿下,并诘问他们说:
“你们这些人竟想犯上作乱,为什么要这样做?”
梁士彦等人矢口否认。
杨坚遂令人将薛摩儿带出,当庭与梁士彦等对证。
薛摩儿将事情的始末讲了一遍,还讲到梁士彦的二儿子梁刚、三儿子梁叔谐如何苦苦规劝父亲,但梁士彦非但不听,还大加责骂。
这时梁士彦、刘时、宇文忻等人均被杨坚处以死刑,以此警诫朝臣。
滴水感悟
杨坚惩办梁士彦等人,就像老虎捕兔子,先装着若无其事的样子,使它放松警惕,瞅准机会后,一击得手。可笑梁士彦等人不知危机在即,还得意洋洋,真是太可笑了!
居安思危
楚庄王打败了晋国军队,降服了郑伯。楚国将军子重得意洋洋,多次言谈不当。见此情景,楚庄王心里感到忧虑。凯旋途中,经过申侯的辖区。申侯献上饭食。但是,已经到了中午,楚庄王还不吃饭。申侯以为自己做错了什么,请求楚庄王原谅。
楚庄王深深叹息道:“我听说,君王德才兼备,又有老师指点,可以成为圣王;君王德才一般,又有老师指点,可以成霸王;君王德才低下,群臣又不如他,一定会亡国。现在,我德才低下,群臣又不如我,我担心国家要灭亡啊!世上不会没有圣人,国家不会没有贤人,天下有贤人我却得不到,我想生存下去,靠什么吃饭啊!”
滴水感悟
顺利时很容易把事情想得太简单;居高位很容易把自己想象成全才。这正是很多人惨遭失败的原因。楚庄王的做法正好相反,他用武力战胜了大国,用仁义使诸侯顺从,还担心自己没有圣贤的才智,自叹才德低下,渴思贤才,以至中午忘了吃饭,这样的人,已经可以称得起是明君了。
东窗事发
南宋宰相秦桧,竭力主张投降。感到岳飞是实现对金议和的最大障碍,他指使别人诬告岳飞谋反,把他逮捕入狱。但是,岳飞宁死不屈,不肯招认,秦桧无法将他定罪。
秦桧和他的老婆王氏在卧室东窗之下密谋对策,王氏阴险地说:“相公,纵虎容易擒虎难。如果现在不想办法把岳飞治死,将来后患无穷。”秦桧觉得王氏的话很对,便不顾一切地把岳飞治死。
他授意谏议大夫等人伪造证据,将岳飞和他的儿子岳云,部将张宪诬陷成罪,并以莫须有的罪名,把岳飞父子等人杀死在狱中。秦桧过了不久便死了。又没过多少日子,他的儿子秦熹也死了。
王氏心神不宁,便请来一个道士作法。据说那道士在阳世见到了秦熹,看见他头颈上套着沉重的铁枷,便问道:“你父亲在什么地方?”“在地狱。”道士赶到地狱,果然看到秦桧和他的同谋都带着铁枷,受着各种痛苦的刑罚。临走时,道士问秦桧要带什么话给王氏。秦桧哭丧着脸说:“烦请带话给我夫人王氏,就说东窗事发了。”
道士回到阳世后,把秦桧的话告诉给王氏,玉氏吓呆了,不久她也死去了。
滴水感悟
俗话说:“做贼心虚。”道士装神弄鬼,也许是为了表达对奸臣残害忠良的怨恨。但秦桧一家都不得好死,是否也有做了坏事饱受心灵折磨的因素在里面呢?
王尊学法护民
西汉时,高阳出了一位廉洁奉公的官员,叫王尊。王尊从小死去父亲,由他的伯父抚养长大。伯父家里比较贫穷,王尊每天要赶羊群到野外去放牧。这孩子很爱读书,放牧时总要带些书阅读。渐渐地,他对书上提到的那些秉公执法的官吏十分崇敬,希望自己将来也成为这样的人物。
一天他向伯父央求,为他在郡的监狱里谋一份差使。这时王尊才十三岁,伯父听后惊讶他说:“你还是个孩子啊,又不懂刑律,怎么能到监狱去做事呢?”
王尊说:“孩儿已从书中见到过很多。以后再跟狱长多学学,不就行了吗?”
伯父经不住王尊一再央求,便备了礼托人找狱长说情。狱长便把王尊当听差在身旁使唤。王尊当了几年听差,经常接触到刑狱方面的事务,长进很快。
一次他随狱长去太守府办事,被太守看中,便把他留在府中做文书方面的事。又过了几年,王尊辞去职务,攻读儒家经典,之后再被任用。由于他执法严正,逐步提升,当上了县令,后来又升为安定郡大守。
当时,安定郡官场非常混乱,一些官员利用权势作威作福,鱼肉百姓。王尊一到那里,立即整顿吏治,并晓示属县所有官吏忠于职守,以身作则,为下属作出榜样。法律无情,不要以身试法。
郡里有个属官心狠手辣,搜刮大量民脂民膏,民愤极大,告示贴出后不见改悔,于是王尊把他捉拿归案。这贪官入狱后,没几天就一病身亡。接着,王尊又惩办了一批罪行严重而又没有悔改的豪强。这样一来,安定郡开始太平起来。
滴水感悟
王尊学法用心执法不苟的精神值得学习,他所说的“法律无情,不要以身试法”这一告诫更值得人们铭记在心。
有法必依
祭遵是东汉初年人。祭遵从小喜欢读书,知书达理,虽然出身豪门,但生活非常俭朴。
公元24年,刘秀攻打颍阳一带,祭遵去投奔他,被刘秀收为门下吏。后随军转战河北,当了军中的执法官,负责军营的法令。任职中,他执法严明,不循私情,为大家所称道。
有一次,刘秀身边的一个小侍从犯了罪,祭遵查明真情后,依法把这小侍从处以死刑。刘秀知道后,十分生气,想祭遵竟敢处罚他身边的人,想治祭遵的罪。但马上有人来劝谏刘秀说:“严明军令,本来就是大王的要求。如今祭遵坚守法令,上下一致认为他做得很对。只有像他这样言行一致,号令三军才有威信啊。”
刘秀听了觉得有理。后来,非但没有治罪于祭遵,还封他为征虏将军、颍阳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