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明放弃大宁卫和古北口防线,大周国初又恢复后,超过二百里整条战线的失陷的记录也并不多。
虽然蓟镇未失,但足以说明这一次的虏骑入关,所图甚大!
可以说,小规模的边关冲突,北虏和东虏多半是为了抢掠物资。
中等规模的,是窥探大周虚实。
这种巨大规模的,则是带有一定的战略目标。
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攻陷大周京城!
大周京城,不光是京师,汇集了周军精锐。
同时也是文教,政治,仓储,乃至宗室,宗教的核心。
最重要的,还是整个北方的核心军事重镇!
为什么北宋一直挨打?
就是因为失去了幽州和云州,也就是北京和大同这两个重要的战略城市。
大同是西北重镇,得到大同,就是控扼了西北形胜之地。
幽州则更加重要。
它是华北平原北方的锁钥!
如果有一张反映地形的地图就看的出来。
绵延千里的燕山山脉在幽州左右两侧和前方蜿蜒而过。
犹如一条巨龙,把幽州抱在怀抱之中。
只要在山脉修筑一些军事要塞,加上幽州本身的存在,就完全能在华北平原的最北端挡住以骑兵为主的北方游牧民族。
从战国时的燕国,再到诸多以幽州为国都的强盛王朝。
包括中止大唐国运的安史之乱,核心就是幽州所在的范阳镇发动。
居形胜之地,确为龙脉蕴养之所。
历朝不少朝代在幽州建都,并不是没有道理。
但,此地为战国争雄,乱世称霸之地尚可。
为大一统王朝的国都,其实还是不太适合。
一则,自身造血能力差。
一个军事要塞,几十万人,凭华北平原的十来个府,几十州,二百县,足够负担的起。
但一个大一统王朝的京师,少说过百万人,加上附属军镇驻守军马,凭北方自身的力量是供奉不起的。
自朱棣迁都时起,疏浚大运河,从南向北的漕运就开始了。
延续了超过五百年。
堪为世界运输史的奇迹。
付出的代价之大,可想而知。
但又必须立都燕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