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我的两个儿子教我的!"毕昇说。
"你儿子?怎么可能呢?他们只会过家家。"
"你说对了!就靠这过家家。"毕昇笑着说,"去年清明前,我带着妻儿回乡祭祖。有一天,两个儿子玩过家家,用泥做成了锅、碗、桌、椅、猪、人,随心所欲地排来排去。我的眼前忽然一亮,当时我就想,我何不也来玩过家家:用泥刻成单字印章,不就可以随意排列,排成文章吗?哈哈!这不是儿子教我的吗?"
师兄弟们听了,也哈哈大笑起来。
"但是这过家家,谁家孩子都玩过,师兄们都看过,为什么偏偏只有你发明了活字印刷呢?"还是那位小师弟问道。
好一会,师傅开了口:"在你们师兄弟中,毕昇最有心。他早就在琢磨提高工效的新方法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啊。"
"哦--!"师兄弟们茅塞顿开。
纺织术的传播者--黄道婆
大事记:黄道婆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妇女,她是第一个把在崖州(今海南岛)学到的纺织技术进行推广和改革,制成一套扦、弹、纺、织工具(如搅车、椎弓、三锭脚踏纺车等),提高了纺纱效率。在织造方面,她用错纱、配色、综线、花工艺技术,织制出有名的乌泥泾被,推动了松江一带棉纺织技术和棉纺织业的发展。为我国纺织业的发展,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黄道婆(约1245~?)又称黄婆,松江人氏,为我国古代劳动妇女的杰出代表。她出身贫苦,生性刚强,因无法忍受公婆和丈夫的羞辱虐待而离家出走,远赴少数民族聚居的崖州。在黎族人民的照顾下,黄道婆学会了当地先进的纺织技术。勤劳聪明的黄道婆很快成为当地有名的纺织能手,还和黎族姐妹一起改进纺织工具和纺织工艺,创造了许多新的花色。
在崖州生活了20多年后,由于思念故土,黄道婆告别黎乡,返回阔别多年的故土,把黎乡的先进纺织技术带给了松江的父老,以帮助他们摆脱贫困,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
当时的乌泥泾已经在元朝的统治之下,元统治者每年向当地劳动人民榨取万匹棉布。可是由于生产条件和纺织技术都很落后,人们不停地劳作,还是不能够改善自己的生活,交完赋税布匹后,劳动人民的生活始终处于极端贫困的境地之中。
黄道婆回乡后,首先向家乡人民传授先进的纺织技术,还把自己由黎族带回来的纺织工具展示给大家,让大家仿制。她不厌其烦地向乡亲们示范操作方法,把自己精湛的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乡亲们。黄道婆还改进了多种纺织工具和纺织程序,发明了一整套擀、弹、纺织等工具,大大方便了织布纺棉手工劳作。黄道婆还总结推广了一套配色纺花的新技术,于是妇女们织出的被褥、衣带、手帕都有折枝、团凤等各色花样,色彩艳丽夺目。
此外,黄道婆还推广和传授了"错纱配色,综线挈花"之法,后来松江一带织工发展了这种技术且更加精益求精。她还把"崖州被"的织造方法传授给镇上的妇女,一时"乌泥泾被"闻名全国,远销各地。
黄道婆所传授的先进纺织技术,后来传播甚广。到元朝末年,松江一带已经有上千家居民从事纺织业,那些过去单单依靠贫瘠土地过日子的人,生活都有了改善。人们忘不了黄道婆的恩情,在她去世的时候,乌泥泾人悲痛流泪,把她安葬。在现在华泾镇北面东湾村,还专门建造了祠堂,塑了她的像,逢年过节都要为她举行祈祷仪式,将其尊为纺织业的守护神。原来"民食不给"的乌泥泾,从黄道婆传授了新工具、新技术后,棉织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到元末时,当地从事棉织业的居民有碍1000多家,到了明代,乌泥泾所在的松江,成了全国的棉织业中心,赢得"衣被天下"的声誉。
黄道婆就是这样以自己的杰出贡献,而被载入我国纺织业的发展史册,永远受到后人的敬仰。
◎延伸阅读:黄道婆的传说
黄道婆到崖州后,因为心灵手巧,她很快就掌握了黎族的纺织技术和工艺,织出了色彩鲜艳、图案精美的桶裙、被面,令人赏心悦目,赞叹不已。她的名气很快就传遍了四面八方。当地的头人知道这个消息后,就命令黄道婆织出最美的崖州被献给皇帝。第二天,头人如愿以偿地拿到了美丽无比的崖州被,得意忘形地离开了。但是隔天早上,头人穿上入朝礼服准备起程上京献贡品时,却惊呆了:美丽的崖州被已经变成一幅粗黑布。头人气得发抖,命人马上把黄道婆抓来处死。
可是黄道婆早就逃跑了,谁也不知道她去了哪里。原来,黄道婆有意捉弄他,把容易变色的植物染料染上崖州被,当天看来十分鲜艳美丽,隔天却全变成了黑色。黄道婆知道头人一定会来抓她处罪,便在黎胞姐妹的帮助下重返自己的家乡,把黎族的先进纺织技术传授给乡亲,并在原基础上加以改进,织出的产品驰名中外。
超级旅行家--徐霞客
大事记:徐霞客游记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比较详细记录所经地理环境的游记,也是世界上最早记述岩溶地貌并详细考证其成因的书籍。徐霞客一生除了家中发生重大事件外,几乎没有停止旅游,并详细记录途中所见,是地理学家和考古学家不可多得的研究材料。
徐霞客(1587~1641),名宏祖,字振之,别号霞客。江阴人。他出生在江苏江阴一个有名的富庶之家。祖上都是读书人,称得上是书香门第。他的父亲徐有勉一生不愿为官,也不愿同权势交往,喜欢到处游览欣赏山水景帝。徐霞客幼年受父亲影响,喜爱读历史、地理和探险、游记之类的书籍。这些书籍使他从小就热爱祖国的壮丽河山,立志要遍游名山大川。十五岁那年,他应过一回童子试,没有考取。父亲见儿子无意功名,也不再勉强,就鼓励他博览群书,做一个有学问的人。徐霞客的祖上修筑了一座万卷楼来藏书,这给徐霞客博览群书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十九岁那年,他的父亲去世了。他很想外出去寻访名山大川,但是因有老母在堂,所以没有准备马上出游。他的母亲是个读书识字、明白事理的女人,她鼓励儿子说:"身为男子汉大丈夫,应当志在四方。你出外游历去吧!到天地间去舒展胸怀,广增见识。怎么能因为我在,就象篱笆里的小鸡,套在车辕上的小马,留在家园,无所作为呢?"徐霞客听了这番话,非常激动,决心去远游。临行前,他头戴母亲为他做的远游冠,肩挑简单的行李,就离开了家乡。这一年,他二十二岁。
万历三十五年(1607)是徐霞客迈向旅游生涯的开端。徐霞客差不多每年都要外出旅游考察,历时30余年。他北历燕冀,南涉闽粤,西北直攀太华之巅,西南远达云贵边陲,足迹遍及当时14个省,即现在的江苏、浙江、上海、山东、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安徽、湖南、湖北、江西、福建、广东、广西、贵州、云南16个省市,所见大山名川有泰山、天台山、雁荡山、黄山、武夷山、嵩山、华山、五台山、落迦山、太和山、恒山、罗浮山、盘山,又遨游了大渡河、金沙江、澜沧江、星宿海(现青海省境内)等,中华大地名山大川尽收眼底,真可谓"饱尝河山美,收尽天下奇"。
崇祯九年(1636)是徐霞客外出旅游考察具有转折性的一年。当时,徐霞客已五十一岁。在此之前,他虽然多次外出旅游考察,但大多短期而归,因为他时刻眷恋着自己的母亲。这一年,他的母亲去世,徐霞客少了一种难以割舍的牵挂,可以无忧无虑地外出远游了。于是他从家乡出发,途经江苏、浙江、江西、湖南、广西、贵州、云南,--此次旅游考察最远的地方,历时五个春秋。这次外出考察,也是徐霞客一生中最后一次和为期最长的一次。
崇祯十三年(1641)他病重,回到家乡,将整理游志的任务委托给塾师季会明。第二年徐霞客去世。他的《徐霞客游记》是最早系统地对岩溶地貌、砂岩峰林地貌、江河源流进行考订,对气候的变化,对植物因地势高度不同而变化等自然现象,都作了认真的描述和考察。此外,他对农业、手工业、交通的状况,对各地的名胜古迹演变和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也都有生动的描述和记载。他的这部奇书,在文学上的价值也很高,篇篇都可以说是优美的散文,在地理学史上、自然科学史上以及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延伸阅读:徐霞客考察麻叶洞的故事
一次他在湖南茶陵欲考察麻叶洞时,轰动了周围的乡亲,短时间里砍柴的放下镰刀,种田的放下锄耙,烧饭的停下烟火,织布的停住机梭,甚至连十几岁牧童也十分好奇地赶来,密密麻麻地把洞口包围起来。没有一个人不为徐霞客担心。然而徐霞客却毫不畏惧。他从容地脱下衣服,拿着火把下洞进行探察。在洞中,他不仅没有遇到人们传说的各种神龙精怪,反而亲身感受了"石幻异形,肤理顿换,片窍俱灵。"的另一番大千世界。当徐霞客考察完毕回到洞口时,守候在洞口的近百人一下子将他围了起来,他们的疑惑和担心烟消云散,无不对徐霞客的惊人之举投以敬佩的目光。
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
大事记:京张铁路的建成,不仅为詹天佑赢得了世界声誉,更为整个中国工程技术界在世界上取得了相应地位。当时,有人把京张铁路与万里长城并列为中国伟大的工程。
詹天佑(1861~1919),字眷诚,广东南海人,祖籍江西婺源,是中国首位铁路工程师,负责修建了京张铁路等工程,有"中国铁路之父"、"中国近代工程之父"之称。
詹天佑出生在一个普通茶商家庭。儿时的詹天佑对机器十分感兴趣,常和邻里孩子一起,用泥土仿做各种机器模型。有时,他还偷偷地把家里的自鸣钟拆开,摆弄和捉摸里面的构件,提出一些连大人也无法解答的问题。
1872年,年仅十二岁的詹天佑到香港报考清政府筹办的"幼童出洋预习班"。考取后,父亲在一张写明"倘有疾病生死,各安天命。"的出洋证明书上画了押。从此,他辞别父母,怀着学习西方"技艺"的理想,来到美国就读,于1867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纽海文中学业。同年五月考入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专攻铁路工程。
1878年,詹天佑考入著名的耶鲁大学主修土木工程,获得了学士学位,是全部幼童留学生中获得学位的仅有的两个人中的一个。同年8月,詹天佑归国,从此开始了他的科学报国之路。
1905年,清政府决定兴建我国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北京至张家口)。由詹天佑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全权负责京张铁路的修筑。消息传来,一些帝国主义分子及英国报刊挖苦说:"中国能够修筑这条铁路的工程师还在娘胎里没出世呢!中国人想不靠外国人自己修铁路,就算不是梦想,至少也得五十年。"他们甚至攻击詹天佑担任总办兼总工程师是"狂妄自大"、"不自量力"。詹天佑顶着压力,坚持不任用一个外国工程师,并表示:"中国地大物博,而于一路之工必须借重外人,我以为耻!""中国已经醒过来了,中国人要用自己的工程师和自己的钱来建筑铁路。"
京张铁路总长不过200公里,但沿途横跨崇山峻岭,施工极其艰巨。面对厚厚的岩层,詹天佑在中国第一次使用了炸药爆破开山法;在开凿号称"天险"的八达岭隧道工程中,他精心设计出从两端向中间同时开凿和中距离凿进的方法;为使列车安全地爬上八达岭,他创造性地运用折返线原理,在山多坡陡的青龙桥地段,顺着山势设计出一段"人"字形线路,缩小了坡度。詹天佑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提前两年竣工,创造了奇迹。
京张铁路在1905年9月4日开工,詹天佑跟铁路员工一起,克服资金不足、机器短缺、技术力量薄弱等困难,出色地完成居庸关和八达岭两处艰难的隧道工程。总费只有外国承包商过去索取价银的五分之一,可谓花线少,质量好,完工快。在铁的事实面前,外国人也不能不折服。京张铁路的建成不仅是詹天佑个人的光荣,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国工程技术界的光荣,更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一个胜利。
1919年,詹天佑因积劳成疾不幸病逝。中国工程师学会基于他在铁路建设上所作出的重大贡献,特地在青龙桥建立了一尊铜像,来纪念这位杰出的爱国铁路工程师。
◎延伸阅读:"詹氏挂钩"的由来
当年詹天佑在修建京张铁路关沟段时,可没少犯愁。按照工程设计的要求,路轨每向前延伸30米,路基就要增高1米。漫说在这40里长的崇山峻岭中筑路不易,就是铁路建好了,上哪儿去找能爬这段铁路的火车呢?当时国内火车车厢之间的挂钩呈抱拳状,载重超量或坡度过陡都会造成脱钩、翻车事故。不改进挂钩,铁路建好了也只能充样子。怎么改呢?詹天佑决定携夫人到国外去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