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k啦言情小说

7k啦言情小说>中国历代名人精粹图 > 第三章 科学巨匠(第3页)

第三章 科学巨匠(第3页)

在公元1405年至1433年这段短暂的时间,总兵太监郑和所指挥的宝船船队,七次英雄式的远航,遍及了中国海与印度洋,从台湾到波斯湾,并远及中国人心目中的黄金国--非洲。虽然中国从阿拉伯商人那里得知欧洲的存在,但并不想去那里。欧洲这个"远西"之地,所能提供的只有羊毛和酒,对他们来说,缺乏吸引力。在这三十年之中,外国的货品、药物与地理知识,以空前的速度输入中国;相对地,中国也在整个印度洋上伸展了政治空间和影响力。

◎延伸阅读:肯尼亚的"郑和部下后裔"传说

几百年前一艘中国商船在拉穆附近海域触礁沉没,船上20多人为了求生,爬上了拉穆群岛中的帕泰岛,并来到了岛上的上加村,刚开始村民们不愿意接纳他们,但在中国水手中的一名勇士帮助上加村灭除了附近的一条大蟒蛇后,这些中国水手终于被上加村接纳,从此在这里安家落户,繁衍生息。而夏瑞福就是传说中的中国水手的后代。据中国史料记载,明朝郑和船队曾于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抵达马林迪、蒙巴萨等东非沿岸城市。而拉穆群岛恰好位于环印度洋航线的交通要道,是郑和船队前往上述东非沿岸城市的必经之路。不少学者与媒体纷纷推测,如果数百年前中国人在在肯尼亚海滨一带留下后裔的传说属实,那么这些后裔极有可能是郑和部下的后裔。拉穆群岛上的"瓦上加"人都是夏瑞福的亲戚,同属穆罕穆德·谢家族,而"瓦上加人"的意思就是从上加来的人,如今,在拉穆群岛,这个名字代表着"中国人的后代"的意思。

《本草纲目》的作者--李时珍

大事记:《本草纲目》是对16世纪以前中医药学的系统总结,是我国医药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它不仅是一部药物学著作,还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著作,对人类近代科学和医学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李时珍(1518~1593年),字东璧,晚号濒湖老人,明代蕲州(今湖北蕲春县)人,出身于世医家庭,祖父为铃医。他的《本草纲目》就是一部闻名世界的药物学巨著。

李时珍,字东壁,号濒湖,蕲州人。他出生在一个世代行医的家庭,父亲李言闻是当地一位名医。李时珍从小就跟随父亲到病人家看病,上山采集药草,对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时候,科举盛行,医生被看作没有出息的职业。李言闻希望儿子走科举考试的道路。在父亲的督促下,李时珍十四岁就考上了秀才。但他对科举考试没有兴趣,三次考举人,三次都落选了。从此,他就决心行医,钻研医学,不再去应考了。

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李时珍治好了不少疑难杂症,积累了丰富的医药知识,成为远近闻名的医生。他三十三岁时,住在武昌的楚王朱英炮听说他医术高明,把他召去,让他以楚王府奉祠正的名义,掌管王府的良医所。后来,因为他治好了朱英炮长子的病,又被推荐到京城太医院任职。他看不惯官场中乌烟瘴气的情况,不久就托病辞职,回到了家乡。

传说有个员外的小姐得了病,请了很多名医来治都不效。由于小姐整天喝药,也确实把她灌苦了。所以,小姐一听说有医生来治并病,她心里就害怕,宁愿病死,也决不下楼与医生见面。员外听说李时珍高明,就派恩把他请来了。李时珍问明了情况后,就叫丫鬟用一根长丝线一头系在小姐的脉搏上,另一头牵下楼来。李时珍坐在那里,手捏丝线聚精会神的捺脉。不一会对员外说:"小姐害的是口津枯。"员外还是不懂。李时珍问:"小姐是不是爱吃瓜子?"员外说道:"是呀!她就是爱嗑瓜子,她爱瓜子爱得连饭也不吃。"李时珍就叫把她嗑过的瓜子壳煎水喝。员外照办了,果然没几天,小姐的病就慢慢好了。李时珍牵线捺脉诊好病的事就一传十,十传百,越传越远了。

李时珍在行医过程中,读了许多医药著作。他感到历代的药物学著作存在不少缺点,不但分类杂乱,内容错误,而且还漏载了许多药物,需要重新整理和补充。因此,他决心在宋代唐慎微编的《证类本草》的基础上,编著一部新的完善的药物学著作。

为了编好这部著作,他走访了河南、江西、江苏、安徽等很多地方。每到一处,他就虚心地向药农和其他劳动人民请教,采集药物标本,收集民间验方。很多人都热情地帮助他,有的人甚至把祖传秘方也交给了他。就这样,他得到了很多书本上所没有的知识,还得到了很多药物标本和民间药方。

李时珍从三十五岁起,动手编写。他花了二十七年工夫,参考了八百多种书籍,经过三次大规模的修改,终于写成了一部新的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这时,李时珍已经是六十一岁的老人了。

◎知识小百科:《本草纲目》介绍

《本草纲目》虽然是一部药物学专著,但它也记载了很多与临床关系十分密切的内容。原书第三、第四卷为"百病主治药",记有113种病症的主治药物,其中第三卷外感和内伤杂病中,就包括有专门治疗伤寒热病、咳嗽、喘逆类的药物,第四卷则主要为五官、外科、妇、儿科诸病。原书中明确提出能治疗瘟疫的药物有:升麻、艾叶、腊雪、丹砂、阳起石、火药、大青、麻黄、威灵仙、葎草、大麻、大豆豉、葫、竹笋、梨、松、猪苓、竹、石燕、犀、桃蠹虫等20余种。

此外,《本草纲目》中收载各类附方11096首,涉及临床各科,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等,其中2900多首为旧方,其余皆为新方。治疗范围以常见病、多发病为主,所用剂型亦是丸散膏丹俱全,且许多方剂既具科学科,又有简便廉验之特点,极具实用性。

《梦溪笔谈》的作者--沈括

大事记:沈括是我国北宋时代,有一位非常博学多才、成就显著的科学家。他精通天文、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农学和医学;他还是卓越的工程师、出色的军事家、外交家和政治家;同时,他博学善文,对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等无所不精。他晚年所著的《梦溪笔谈》详细记载了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卓越贡献和他自己的研究成果,反映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自然科学达到的辉煌成就。

沈括(1031~1095),字存中,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科学家、政治家。

1031年,沈括出生于浙江钱塘的一个封建官僚家庭。幼时随父辗转江南各地,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见识了各地的风俗民情。他酷爱读书并善于独立思考提出新见解。从小就立下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志向。

1061年,沈括任宁国县县令,修复了"万春圩",推广圩田。1063年,他考中进士后,被推荐到昭文阁编辑校对书籍,开始对天文、历算进行研究。这期间,沈括写成了《南郊式》,对朝廷祭祀天地的郊祭典礼进行了修改和简化,他的主张很快就被采用。他还被提升为太史令兼司天监,负责掌管图书资料、天文历法。后来又升任太常丞,掌管礼乐。

沈括的科学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精研天文,所提倡的新历法,与今天的阳历相似。在物理学方面,他记录了指南针原理及多种制作法;发现地磁偏角的存在,比欧洲早了四百多年;又曾阐述凹面镜成像的原理;还对共振等规律加以研究。在数学方面,他创立"隙积术"(二阶等差级数的求和法)、"会圆术"(已知圆的直径和弓形的高,求弓形的弦和弧长的方法)。在地质学方面,他对冲积平原形成、水的侵蚀作用等,都有研究,并首先提出石油的命名。医学方面,对于有效的方药,多有记录,并有多部医学著作。

沈括还是一个出色的外交家和军事家,在北宋与契丹的边界争端上,沈括和契丹丞相一共进行了六次会谈,最后凯旋而归,不但维护了国家的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也震慑了契丹,使契丹从此不敢再轻易滥施武力。在抵抗西夏的侵犯上,他先后出任延安州官和经略安抚使,他不但注意整顿军纪,还改进兵器和阵法,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加强了军事防务。1081年,西夏大举进犯北宋边境,沈括率领大军迎敌,大败西夏七万大军。

第二年,西夏又以三十万大军围攻西北要塞永乐,以八万军队进攻绥德。只有一万士兵的沈括奉命力保绥德,却无法解救永乐。结果永乐失陷,宋军几乎全军覆没。因为沈括曾经支持新法,永乐失陷成了守旧派借机报复沈括的理由,污蔑他"抗敌不力"、"处理不当",将他贬为均州团练。

1088年,58岁的沈括辞官归隐,回到润州梦溪园,集中精力创作《梦溪笔谈》。《梦溪笔谈》是宋朝科技史的资料库,是宋代劳动人民科学成果的结晶,既是我国三代科技史上的杰作,也是世界科技史中一份宝贵的遗产。

1095年,沈括在凄凉中病逝。

◎延伸阅读:沈括勇于探索的故事

沈括上山看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当读到这句诗时,沈括的的眉头凝成了一个结,"为什么我们这里花都开败了,山上的桃花才开始盛开呢?",为了解开这个谜团,沈括约了几个小伙伴上山实地考察一番,四月的山上,咋暖还寒,凉风袭来,冻得人瑟瑟发抖,沈括矛茅塞顿开,原来山上的温度比山下要低很多,因此花季才来得比山下来得晚呀。凭借着这种求索精神和实证方法,长大以后的沈括写出了《梦溪笔谈》。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毕昇

大事记: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印刷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为我国文化经济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为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毕昇(?~1051年)安徽徽州人,生于北宋中期,出身平民,为我国古代著名发明家。毕昇首创活字印刷术,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我国最早发明的雕版印刷术比较复杂,一般选用梨木、枣木、梓木、黄杨、银杏、皂荚等木料做成版材。雕版印刷术出现以后,大大促进了古代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到了宋朝,雕版印刷事业发展到了全盛时期。这时,不仅有政府的"官刻"和"监刻",民间刻书业也很盛行,遍及全国各地。

在唐代发明雕版印刷术的基础上,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年),平民毕昇创造了活字印刷术。这是中国对于世界文明的发展所作出的又一伟大贡献。

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的灵感来自于两个儿子玩的"过家家"游戏。有一年清明节,毕昇带着妻儿回到家乡祭拜祖先。在乡下,两个儿子玩得不亦乐乎,他们从田间挖来泥巴,做成了锅、碗、桌、椅、猪、人等泥雕,随心所欲地摆来摆去。当时,毕昇正为了改良印刷术而发愁,眼前儿子们捏的泥雕让毕昇眼前一亮。当时他就想,我何不也来玩过家家:用泥刻成单字印章,不就可以随意排列,排成文章了吗?这个发现让毕昇兴奋不已。回到家中,毕昇就开始了活字印刷术的第一场实验。

毕昇用一种细胶泥刻成单个反体字,一字一印,字的笔划凸出的高度像铜钱的边缘那样厚薄,字刻好后,把印泥放入火中烧硬。然后取一块铁板,在上面涂一层松脂、黄蜡和纸灰等制成的固定剂,再将一个铁框放在铁板上,把要印的文字一个个有序地排列在铁框放在铁板上,把要印的文字一个个有序地排列在铁框内。排满了字的铁框就为一版,放到火上烘烤,等脂蜡稍稍熔化,就用另一块很平的铁板压在字面上,字面即被压平,待其冷却后,泥活字便粘在一起,成为活字版了。这样的活字版即可施墨铺纸印刷。印完之后,再经烘烤,取下活字,又可再用。

毕昇的伟大发明,在当时未被社会广泛认可,但是却开创了后世一系列其他材料活字印刷的先河。后来,逐步出现了木活字和锡活字进行印刷。明朝尉又出现了铜活字和铅活字。清代康熙年间,山东徐志定还用瓷活字印刷《周易说略》。而这些成就的取得无不是在毕昇的胶泥活字印刷基础上进行改进的。

活字印刷术不仅推动了中国印刷事业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公元13世纪,印刷术从中国传入日本、朝鲜、越南、菲律宾等地,并经过丝绸之路,向西经由波斯和阿拉伯,传入埃及和欧洲各国。欧洲在14世纪末出现了雕版印刷,在此基础上,德国的谷登堡在1440年到1480年之间,发明了铅活字印刷,并制成了一种简单的印刷机械,开创了近代机械印刷的先河,但他发明的活字却比毕昇晚了400多年。

◎延伸阅读:毕昇活字印刷的故事

早先印书,都是把书刻在整块整块的木板上印。听说师兄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印刷效率一下子提高了几十倍,师弟们纷纷向师兄取经。

毕昇一边演示,一边讲解,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发明介绍给师弟们。

师弟们禁不住啧啧赞叹。一位小师弟说:"《大藏经》5000多卷,雕了13万块木板,一间屋子都装不下,花了多少年心血!如果用师兄的办法,几个月就能完成。师兄,你是怎么想出这么巧妙的办法的?"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