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这是一个颇有历史魅力的名字,是一个似传奇而非传奇的历史人物。从她参与朝政,自称皇帝,到病移上阳宫,前后执政近半个世纪,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历史功绩,昭昭于世。武则天称帝后,大开科举,破格用人;奖励农桑,发展经济;知人善任,容人纳谏。在她掌理朝政近半个世纪,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为后来“开元盛世”打下了基础。诚如宋庆龄对她的诚恳评价:武则天是“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治家”。
1、“才人”武则天
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们平生所做两件事:一个是搞产权过户,另一个是资产评估。显然,在这些方式之中,风险抵押无疑是一种最为惊险的投资方式。凡是使用这种投资方式的政治家,无疑都是大智大勇之人,武则天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太宗逝世后,身为太子的李治顺理成章地被扶声了宝座,开始了他短暂的帝王生涯。
在这段时期里,帝国的实际权力是掌握在太尉长孙无忌手里。别说李治本来就不想有所作为,即使他想有所建树也是不可能的。连最杰出的政治家太宗李世民晚年也要处处受制于功臣集团,更不要说毫无政治斗争经验的孺子李治了。所以高宗执政初期,不过是处处听从长孙无忌等人的指点,在送给自己的诏书文件上“画敕”而已,成为拥有大唐帝国产权却没有任何权力的皇帝。
高宗李治对这种状况绝无不满之处,假如没有武则天的介入,终高宗一生,大概也就是做个“画敕”皇帝,优哉游哉度过平淡的一生。如果真是这样,无论对他还是对大唐帝国或许都是一件天大的好事,但是命运之神仿佛有意和人开玩笑似的,转向了另—种选择。
在中国,武则天可说是尽人皆知的人物。
武则天父亲武士鹱,原来是个木材商人,后来跟随李渊起兵反隋,被任命为工部尚书。武则天14岁时,长孙皇后去世,唐太宗十分伤感。一个姓杨的妃子劝他从民间选几个美女来,充实后宫,唐太宗就让杨妃操办这件事。杨妃乘机把她的外甥女——14岁的武则天选入宫中,被唐太宗封为才人(一种嫔妃的称号),并赐名“媚娘”。
其实,政治家并不是从小就确立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不是呱呱坠地时就立志怎么样,而是伴随着人生际遇的改变,不断改变自己的目标,最后演绎出自己的政治生涯。武则天也是如此。
武则天人生中最好的十年,在深宫之中消磨掉了,她因为相貌秀美,被唐太宗选进了宫廷。一般来说,这是那些普通官员的子女鲤鱼跳龙门的好机会,一旦能够成为皇帝的妃子,全家也就跟着鸡犬升天了。但是,进入后宫也有很大的风险性,一旦不能得宠,不但要老死在宫中,更要忍受其他嫔妃的白眼与嘲弄。所以,一般的女子听说自己被选入宫,往往会十分害怕,因为前途未卜,很难说日后会如何发展。
但是武则天却不同,她得知自己已经被选入宫中的时候,并不悲伤。当时,她的母亲抱着她痛哭,十分不愿意让这个还没有完全成人的小女儿离开自己,但是武则天却丝毫没有难过的情绪,她还对母亲说:“我现在是要去见皇帝,这难道不是一件好事吗?你不要难过,我一定会衣锦还乡,给你带来富贵的。”
这个时候,武则天只有十四岁,却有如此的胸襟,十分难得。而且,她还有这样远大的理想,觉得自己肯定能够出人头地,这份自信也令人佩服。
事实上,武则天并没有无忧无虑的童年,她的自信,她的胸襟,并不是来自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而是在逆境中受到锻炼,形成了坚韧隐忍的性格。
武则天虽然出生在朝廷亲贵之家,却没有一个完整的家庭。她的母亲杨氏是武士鹱的续弦夫人,在武则天很小的时候,武士鹱就已经去世,而前妻所生的儿子们对武则天母女几人百般刁难,武则天的母亲十分难过,经常以泪洗面。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而且度过了人格形成最重要的十年,武则天的心理受到很大的影响。一方面,她急于改变自己的处境,为自己,为母亲,为姐姐寻找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另一方面,她对人对事形成了一种阴沉的态度,不轻易相信人,不愿意对人敞开心扉,因为怕自己受到伤害。
当获得入宫机会的时候,武则天觉得自己改变境遇的机会来临了。她满怀希望地上路,来到皇宫,等待着自己成为唐太宗的宠妃,成为全国最有发言权的女人。
然而,武则天服侍太宗十二年,却始终是低级的才人。这一点也很难解释,以武则天的美貌和精明,不会讨不到太宗的欢心;太宗又是耳闻其美特地招之入宫,何以十多年里滞留在才人这一阶层,只能解释为太史李淳风那句“唐三代以后,武氏女主乱唐”所起的作用。太宗对她充满警戒,既爱且畏。
事实上,武则天入宫的时候,只是一个小女孩,她并没有很多的心机,只是懂得自我保护而已。当时的武则天,是很想做一个受宠的妃子的,可是,大概因为她受到生活的压力,所以总是不大快乐,才让唐太宗失去了兴趣。唐太宗是一个不错的皇帝,但是他的个人感情也和普通人没有太大区别,他需要一个能够和他谈心、让他快乐的人来陪伴,而不是一个自我保护意识极强、总有不开心的事情挂在脸上的小女孩。
但她毕竟是太宗曾经召幸过的女人,所以,后宫那些尔虞我诈的斗争也免不了牵连上她。在强敌林立的后宫之中,武则天,一个与家庭失去联系的女子,一个在太宗身前不受宠爱的女子,能有多少能量和那些对手们争风吃醋呢?
如果说武则天一生之中有什么事情改变了她的性格,让她成为一个野心勃勃的政治家,那么这个事情就是深宫的女性斗争。如果没有嫔妃们之间的内斗,也许武则天身体里面那种斗狠的潜能就不会被激发出来,她也不会想要把权力牢牢抓在自己的手心。
武则天追求权力的关键一步棋,就是正视自己在唐太宗那里的失败,转而培养与太子的感情。她知道,唐太宗尽管对自己不喜欢,但这位老皇帝不可能真的长生不老,总有去世的一天,如果自己获得了太子的宠爱,那么太子即位之后,自己飞黄腾达的梦想就会成真了。
在唐太宗晚年,因为身体不适,经常生病。太子李治十分孝顺,几乎每天都要亲自送汤药给太宗。有一次太子端药给太宗,恰好武则天在太宗身边服侍,太子李治见她长得美丽动人,不禁动心。武则天知道太子已经被自己吸引,十分高兴,假装害羞转过了脸。
后来,太子借着给太宗送药的机会,和武则天开始说话,一步一步,终于发展到床笫之欢。事后,武则天假装难过,哭着对太子说:“我虽然只是一个卑贱的女子,但是已经服侍您的父亲那么久了。我想要保持和太子的感情,所以甘愿冒着私通的危险和您发生了关系。假如您日后登基做了皇帝,不知道太子您要怎么对待我呢?”太子李治听武则天这么说,马上解下所佩的玉钩送给武则天,还说,“如果有一天我做了皇帝,一定要册封你为皇后。”
可以说,因为武则天比太子李治年长几岁,又有成熟女子的魅力,所以让当时年轻而且纯情的太子倾心于武则天。相比较而言,武则天觉得太子比太宗更加容易打动,而且太子是将来的天子,拥有太子的感情,就相当于买了一份长期保险。
可是,事情没有想象的顺利。太宗驾崩,所有没有生育过的嫔妃们要出家做尼姑,生育过的则要打人冷宫,为死去的皇帝守寡,宫中凡受宠幸的女子全到感业寺削发为尼。虽然武则天曾经和李治有过非同寻常的关系,但他们的关系一直是秘密的,所以她也不能避免出家的结局。两年的尼姑生活,使武则天全面地回顾了宫廷生活的富贵与艰险,她想着自己被唐太宗冷落的无奈,想着自己拥有太子的爱情却不能被太子拯救的失落,意识到,只有把权力牢牢抓在自己手里,才能不被命运左右,不被别人左右。
武则天为了获得权力。怎肯放弃刚刚即位的唐高宗李治这个台阶,她知道高宗对自己没有忘情,就写下了这首《如意娘》:“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比来常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高宗看过十分难过,但是他当时已经在老臣们的监督下册立了皇后和妃子,于是只能自己叹息,不敢去见武则天。
公元651年五月二十六日,是唐太宗的忌日。高宗皇帝趁国事之暇率侍从前往感业寺。他是来进香的。但他还有一个目的,就是想看看他当太子时就倾心已久、现已削发为尼的太宗才人武则天。二人相见,半晌无言。往日的旧情,今日的重逢,使高宗顿增对武则天的怜爱。他安慰说:“朕未尝一日忘情,只因丧服未满,不便传召。今日到此,便是为了重续旧情。”高宗表示一定争取尽速降旨召她返宫,并私下令武则天蓄发。李治再度把武则天紧紧搂在怀里。他说,你根本就不会知道我究竟有多么想你。皇位有了江山有了但没有你,我拥有这一切就全都等于零。你能理解吗?你是这天下最能理解我的人。你是我的女人。告诉我这些日子你想过我吗?最后武则天被李治带回宫中,再次回到自己生活过的唐朝皇宫,并被册封为才人。
2、走向皇位,入主后宫
之所以说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因为她是凭借自己的实力登上皇帝宝座的,不是别人的傀儡。武则天再入宫时已经是二十八岁的人了,按照一般的理论,这个年龄的女子基本上是徐娘半老,毕竟不比十几岁娇艳的女子了,但武则天的心计不是一般人所能比的,也许她的美貌也许确实出众,还有高宗对她的感情做基础,久别重逢,更能抓住高宗的心。
然而,武则天初返后宫的日子并不平静。人们不理解,为什么这个比皇上还大四岁的前宫旧人会受到皇上的青睐,难道六宫粉黛都不及这个已经三十岁的妇人?私下里,人们在议论,在评说,在发泄着怨怒。武则天意识到形势的不妙,但并不悲观泄气,并不畏惧慌张。几年的尼庵生活已使她变得如男人般的刚强。她在思索着,怎样才能在这个敌手如林的宫廷站稳脚跟?她深知强则存、弱则亡的道理,她鄙薄退却、犹豫和怯懦。她认真地体察着周围人的情绪,以高傲的姿态迎对着不怀好意的目光,她下决心要较量一番。
她的第一目标是萧妃。萧妃容貌艳丽、举止高雅使她难受。她恨不得剪掉萧妃那巍巍撩人的高发髻,撕破她如美玉般的面皮。毫无疑问,萧妃的存在是对她的威胁,萧妃时刻都会使她好不容易得来的一切化为乌有。水火难相容,冰炭不同器,欲在宫中立足,必须搬开这块绊脚石。
正好这时王皇后正与萧淑妃争宠,王皇后决定利用武则天的美貌,转移高宗对萧淑妃的宠爱,遂令武则天暗中蓄发,待到时机成熟就把她献给高宗。聪明过人灼武则天早已看出了这其中的玄机,她毫不犹豫地和王皇后结成同盟,用王皇后这块招牌作为向萧淑妃进攻的武器。在她们两个的“进攻”下,宠极一时的萧淑妃尝到了失意的苦头。武则天在这个时候千方百计地取得了王皇后的欢心,王皇后多次在高宗面前称赞她,因而进宫不久便由才人晋升为昭仪。至此,唐太宗临死前的特意安排也成为了泡影。
王皇后如愿以偿了。她感激武则天的帮助,庆幸自己手段的高明。但是,她很快就发现,她的良苦用心却召唤来一个新的对手。
这是由武则天离开正宫开始的。武则天封为昭仪,有了自己的名分,也就有了自己的宫室,不能老呆在正宫。武则天迁出了正宫,这高宗皇帝竟也迁出了正宫似的,王皇后十天半月也见不上高宗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