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中,经济迅速发展,各行业、各部门之间的竞争非常残酷,单靠一个人的能力是很难取得事业的成功的。因此,必须借助别人的力量,才能取得事业的成就和创造灿烂的人生。
2000年,美国福布斯杂志评出的50位中国富豪中,其中第24名的张果喜,就是善于借别人的力量为自己办事的高手。
张果喜素有“巧手大亨”之称,他看准了佛龛在日本市场的潜力,就招集公司员工进行分析,达成共识,使产品在日本市场一炮走红,成为日本佛龛市场的老大哥。
公司为了经营的需要,在日本委托了代理销售商,但一些富有眼光的日本商人看到经营这种佛龛有大利可图,为了赚到更多的钱,就想绕过代理商这一关,直接从果喜实业集团公司进货。
张果喜仔细地考虑了这件事情。
从眼前利益来讲,直接从厂方订货,就减少了许多中间环节,有利于厂方的销售,然而却破坏了与代理商之间的关系,同时佛龛在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也有相当大的生产能力,代理商如果背着自己,与韩国或台湾地区的生产厂家挂钩,岂不影响本公司的利益吗?
张果喜果断地回绝了那些要求直接订货的日本朋友,并且把情况转告给代理商,向代理商表示,公司在日本的业务全部由代理商处理,公司不通过其他渠道向日本出口佛龛。
代理商听后,很受感动,在佛龛的推销和宣传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在日本市场打出了“天下木雕第一家”的金字招牌,从而使张果喜公司的佛龛在日本市场上越站越稳。
一个人纵然是天才,也不可能是全能的。善借才能赢,所以一个人要想成就自己的事业,就必须养成既能够利用自己的才智,又善于借助他人的能力和才干的习惯。
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掌握了信息,就等于掌握了市场,掌握了成功。信息的闭塞,就可能使人贻误战机,遗憾终生。广泛地结交朋友,借助他人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也是取得事业成功的重要手段。
借别人的力量为自己办事的最好方法是感情投资与真诚合作。在商品社会中,人们总是这样认为:商场无情,人与人之间总是充满你死我活、尔虞我诈的斗争。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人类毕竟是感情动物,感情是无可替代的。只要在社会上广交朋友,善于用“情”,你就会获得出乎意料的惊喜,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运用他人之手,帮助我们完成自己的事业,这样的人是聪明的。
李亚丽是某工厂的一名下岗女工,丈夫所在的工厂也不景气,每月只能发300元,加上自己的下岗补贴,月收入不足400元,可家里还有两个孩子上学,日子过得非常艰难。
政府为了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的问题,在城区建了一个菜市场,鼓励下岗职工进行自食其力的劳动。
李亚丽和丈夫一商量,借了400块钱,再加上家里仅有的100块钱,租了一个菜摊,准备卖菜。
夫妻俩说干就干,李亚丽跑上跑下,抱着批来的蔬菜,就像抱着自己的第一个儿子一样,心里喜滋滋的。
晚上一算账,赚了12块多,李亚丽心里甭提有多高兴了。然而好景不长,由于这个位置太偏,人们购菜都不愿跑这么远,于是菜市场就慢慢地冷落了。有时候,一天连一斤菜也卖不出去,李亚丽决定第二天就收摊,不再卖菜了。
第二天快收摊的时候,有一个黑黑的中年人,偶尔路过这里,买了五斤西红柿让亚丽包装好,他待会儿再来拿。可是李亚丽守着摊什么也没卖,一连等了五天,这个人才终于又出现了,亚丽赶忙喊住他,给他西红柿,可一看,西红柿全坏了,于是李亚丽拿出口袋里仅有的5元钱,去外边买了5斤西红柿,交给了中年人。
中年人怔怔地看着李亚丽和空空的菜摊,好像明白了什么,很感动地问她:“这几天你一直在等我?”
李亚丽诚恳地点了点头。
中年人略加思索,然后麻利地掏出纸笔,刷刷地在纸片上写了几笔,然后递给李亚丽说:“我是附近工厂的伙食长,每天都到城里买菜,往后你就照这个单子每天给工厂送菜吧!”
李亚丽惊喜地接过纸片。从此,李亚丽每天就按时给工厂送莱,摆脱了生活的困境,生活经济状况慢慢好起来。就是这样一个意外,让李亚丽走出了困境。这也成为借他人之力的最有力的佐证。
借力办事,虽说借的是别人之力,但起关键作用的还是自己,只有自己敢借、会借、善借他人之力,才能“借”来光明,“借”来成功,“借”来人生的一个新天地。当我们将自身的素质提高后,借用外力,来铺就我们的成功之路。
把喜怒哀乐藏在“口袋”里
通常情况下,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改变脸色的人,特别是遇到不顺心的事仍能镇静自若的人,往往是社交场中最受欢迎的人。不顺心对我们来说是天大的事,而对别人很可能无所谓,根本就不值得一提。既然没有人会关心我们的心情如何,那么有谁愿意看你拉得长长的脸呢?在际交往中,把喜怒哀乐藏在口袋里,是体现出色社交的一方面。
人毕竟是感情动物,真正能做到始终保持自然的神态,喜怒不形于色的人,往往是厚黑术极高之人,也是很可怕的人。当然,要真正做到深藏不露,喜怒不形于色,绝非易事,特别是对年轻人来说,更是极难做到。但只要我们想做,并不是不可能做到。每天起床后,或睡觉之前,对自己说一句“我绝不表现出不耐烦的脸色”,以此警惕自己。或者是在日记上,仔细地写出来,要每天持续不断地做。或许我们每天都会碰上令人生气或不愉快的事,但若每天都动怒,则会让精神受到伤害。因此,学会控制情绪是十分必要的。
现在不是许多人患上了“疲劳综合征”吗?这种人除了工作压力大之外,很可能是在工作时常常变脸色的缘故。洛拉卡曾经说:“经营者是孤独的。”按照现代人的观点来看,岂止是经营者,本来人就是孤独的,但却离不开群体,因此在与他人相处时,一定要深藏不露,好好地保护自己,喜怒不形于色,否则会更加痛苦,孤独地活着。
这个世界上任何人都靠不住,惟一能够依靠的人是我们自己。将自己的一切交到别人手上,别人摔跤时,我们必然也要跟着跌倒。因为,无论我们如何爱我们的父母、妻儿以及朋友等,他们顶多可以陪伴我们、帮助我们,却无法成为我们。要相信自己,我们在这个社会上是无可替代的。千万不要妄想别人无限量地帮助我们,这种想法是天真且不切实际的。除非自己做自己的事,别无他法。所以,自己在心里一定要这样想:“今天一天,我都不露出不悦的脸色。”
凡是自己本身的事,别人帮不上忙时,我们要努力不让外界的事改变自己的心情,惟有如此,才能真正做到冷静平和,而这种心态,对处理事情是有很大帮助的。当然,令我们不悦的事很多,有时难免会在脸上表现出来。试想一下,如果我们高兴时就露出笑脸,心情不佳时就摆上臭脸,谁又能与我们很好的相处呢?但是若有不愉快的事,即使自己受了委屈,仍不形于色,别人也许做不到这一点,但我们做到了,在调节人际关系的同时,更能让更多的人对你竖起大拇指。同时,这也是我们社交水平提高的一个标志。
喜怒不形于色,是为了变成一个无缝的“蛋”,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受苍蝇的叮咬。这样做人并不是卑躬屈膝,装出笑脸,也不是为了奉承上级,强露笑齿,而是始终保持自然的神态,做到不受外物所影响。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一定的知识和阅历,刚刚进入社会还不成熟的人是很难做到的。经过社会的历练,会让我们更懂得如何保护自己。
把喜怒哀乐由情绪中抽离,我们便可以理性、冷静地看待它,思索它对我们的意义,进而训练自己对喜怒哀乐的控制,做到该喜则喜,不该喜则绝不喜的地步。
西汉时的窦婴,是孝文帝皇后哥哥的儿子。汉武帝建元二年,他被封为魏其侯,他喜欢蓄养宾客,天下的游士都投奔他。但他有一个毛病,就是无法掩藏自己的喜怒哀乐。
当时,桃侯刘舍被免去宰相的职务,皇上准备任用窦婴,太后多次向皇上提出:“魏其侯喜欢沾沾自喜,行为不定,很难担当得起宰相的责任。”皇上最终没任他为相。这就是喜怒于形给他人留下的印象,这种印象会对个人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唐太宗贞观二年(公元628年),河南有个叫李好德的人有精神病,常乱说一些妖言,皇帝下令大理寺丞张蕴古去察访此事。他察访后上奏说李好德确实有病,而且有检验结果,应当抓起来。后来有人上书弹劾张蕴古,说他是相州人,而李好德的哥哥李厚德是相州刺史,所以说是张蕴古讨好顺从,考察之情也不会是实事求是。皇帝很生气,下令把张蕴古杀了。后来得知张蕴古是冤枉的,皇帝为自己一怒之下杀人,暗地里很后悔。
由于自己一时的怒气,不详细核实,不做认真细致的调查,就草菅人命,唐太宗也太过于轻率了。这是不忍怒气的后果。人一发怒,出于一时的激愤,做事就有可能过火,等到认识问题的严重性,为时已晚。就在同一年里,又有一次,唐太宗因为瀛洲刺史卢祖尚文武双全,廉直公正,征召他进朝廷,告诉他:“交趾久久没有得到适当的人去管理,现在需你去镇守。”卢祖尚行礼感谢后出来,不久就感到后悔,他托病推辞。皇上派杜如晦等人宣读诏书,卢祖尚坚决推辞,皇上非常生气地说:“我派人都派不出去,还怎么处理政务?”便下令把他杀了,但很快又感到后悔。魏徵对他说:“齐文宣帝要任青州长史姚恺为光州刺史,姚恺不肯去。文宣帝气愤地责备他,他回答说:‘我先任大州的官职,只有功绩并没有犯罪,现在却让我担任小州的官职,所以我不愿意去。’文宣帝就饶了他的死罪。”唐太宗说:“卢祖尚虽然有失臣子的礼仪,我杀了他也太过分,由此看来,我还不如文宣帝呢。”马上命令追复卢祖尚荫庇子孙任官的权力。
唐太宗认识到了自己因怒不忍,过于急躁,连杀两位臣子的过错,悔恨之意溢于言表。尽管他知错能改,但毕竟有些事情是无法补救的。怒能造成严重的危害,古今中外许多人都下工夫去研究制怒的办法。很多人发现制怒的惟一良方是忍。在一般情况下,人们应该抑制愤怒情绪的发作,以利自身健康,以利团结他人,以利相安和谐,以利国家社会安定,以利事业发展。纵观天下成大事者均是喜怒不形于色之人,若一时气怒,不仅伤身,还会为日后成大事设下重重“关卡”。
不管我们心里有多大波涛在起伏,都不要表现出来,要藏在心里。这样做的原因有二:其一是我们心里的事是自己的,让别人来一同承受是不公平的;其二,我们都表现出来人家会觉得我们太浅薄,什么事都藏不住。婴孩是一张白纸,思想单纯,想到什么就是什么,人们只会觉得可爱,但如果成年人的思想也让人一眼看透,那便不是可爱而是可怜了。
在生活中,喜怒不形于色的人是能够成大事的。自古以来,凡是成功者很少有因外界的事物而亦喜亦忧的。当然,人有时候会高兴,有时候不免忧愁,但千万不要被情绪所左右。有高兴的事,表现在脸上无妨,但悲哀的事就不要表现出来。因为将一切都表现在脸上,更会促使情绪强烈化,而不能忍受悲哀。如把愤恨表现在脸上,恨也会加倍。因此,成功立业之人,都会将喜怒藏在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