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凯礼离开时,不但觉得自己的身体强壮了不少,而且对生活的信心也增强了起来。他原来是已经陷入绝境,准备放弃一切的。
数年后,那个年轻女孩病情危急。当地医生都束手无策。家人终于将她送进大都市,以便请专家来检查她罕见的病情。他们请到了凯礼医生来诊断。当他听说,病人是某某城的人时,他立刻穿上医生服装,走向医院大厅,进了她的病房。
医生一眼就认出了她。他立刻回到诊断室,并且下定决心要尽最大的努力来挽救她的生命。从那天起,他特别观察她的病情。经过一次漫长的奋斗之后,终于让她起死回生,战胜了病魔。最后,划价室将出院的账单送到医生手中,请他签字。医生看了账单一眼,然后在账单边缘上写了几个字,就将账单转送到她的病房里。她不敢打开账单,因为她确定,需要她一辈子才能还清这笔医药费。但最后她还是打开看了,而且账单边缘上的一些东西,特别引起她的注目。她看到了这么一句话:“一杯鲜奶已足以付清全部的医药费!”签署人:凯礼医生。
女孩眼中充满了泪水,在心中暗暗祈祷着:“感谢您,感谢您的慈爱!”
在生活中有很多这样需要我们帮助的时候,对我们来说只是举手之劳,或根本就是一个微笑、一句言语,却对他人有着莫大的帮助。生活中不乏需要鼓励的人,受伤的心需要安慰,还有的人需要我们付出同情心或者拉一把。当然,我们无从知道自己给予的点点滴滴是否会像播下的种子,是否会成长为丰硕的果实,或带来丰厚的回报,但许多忧伤的心在得到陌生人的鼓励之后,一定会大受鼓舞,脸上重现自信的微笑。对于那些绝望中的人,一次温暖有力的握手,一个真诚理解的眼神,一句友好、激励的话,也会使他们恢复勇气,找回自信,成为人生的一个转折点。
在这个世界上,善良是最感人的力量,正是因为善良,我们不再孤单,不再冷漠;因为善良,我们感到了爱,感到了温暖;因为善良,我们一次次泪流满面,一次次勇敢地前进。如果我们做到用善良的心来对待他人,对待他人宽容为怀,得饶人处且饶人,那么我们将会是一个受人欢迎的人,是一个为他人带来快乐和幸福的人。
3。幸福是一种态度
人的一生,是追求幸福的一生,没有人会拒绝幸福,也没有人会放弃幸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幸福观。那么,什么是幸福呢?相信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要求和看法都有所不同。对于一个无所事事的乞丐来说:有饭吃就是幸福。对于一个匆匆忙忙的白领来说:能闲着就是幸福。对于一个漂泊他乡的游子来说:回家就是幸福。对于一个失去双脚的人来说:能走路就是幸福。对于一个经常加班的人来说:不加班就是幸福。对于一个身患疾病的人来说:不生病就是幸福。对于一个参加高考的学生来说:考上大学就是幸福。
幸福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对生活满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乐趣并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续久远的愉快心情。这既是每个人追求的目标,也是整个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幸福是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有一帮值得信赖的朋友;有一个和睦的家庭和一个充满希望的明天。幸福是一种感觉,它不取决于人们的生活状态,而取决于人的心态。感觉幸福的时候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美好。一个人在地里劳动,满头大汗,可是他觉得很幸福,他就是幸福的;另一个人在自家花园里散步,可是他觉得自己很不幸福,他就是不幸福的。其实,你觉得你幸福你就是幸福的,幸福与不幸福都在你自己的心中……
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每天都在快乐地享受着幸福。这种幸福源于父母买的玩具或者好吃的零食。我们会为这种拥有而感到满足,所以我们很幸福。渐渐长大了,开始有了自己的思维。常因老师的表扬、同学的羡慕而暗自高兴,但总还会想某某同学为什么比我优秀?为什么每天要在父母、老师的督促下做那么多功课,不能有多一点的时间玩耍?心情就会失落,会觉得我们并不快乐、不很幸福。
长大以后,烦心事渐渐多了,要面对的是如何干好工作,如何处理好与领导及同事的关系,如何应酬各种场面,如何挣更多的钱,如何事业再上一个台阶,如何考虑个人问题,如何有个好的前程,等等。各种各样的事没完没了,疲于奔命,找不到幸福的感觉。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富人经常看到经过他家门口的穷人脸上挂满了笑容,便想:“我什么都不缺,但为什么我不快乐,更不觉得幸福?而他却……”百思不得其解。他终于忍不住问:“先生,看你日子过得很清贫,可你为什么脸上总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呢?”穷人笑道:“因为我每天的这个时候可以带给我的孩子和妻子食物,虽然不是什么山珍海味,但我们能吃饱。晚饭后,我骑车带他们散步,虽然比不上小轿车舒服,但我觉得很温馨。我有的这一切让我感到幸福。难道我要因比不上富人的生活而苦恼一辈子,远离幸福吗?”幸福是一种心态,珍惜所拥有的,知足常乐,就是幸福。穷人走后,富人想了好久,他试着想可爱的两个孩子,还有他贤惠的妻子,虽然不是很漂亮,但是一个完整的家,还有他的事业,充裕的物质条件,这些都是好多人不能拥有的,可他已经拥有了,他还有什么要挑剔的?虽然有句话叫“山外有山”。此刻,他豁然开朗,他觉得他是世间最幸福的人。
幸福是一种心态。人们觉得不幸福是因为: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已忘却或扭曲了幸福的定义。小时候感到很幸福是因为我们很单纯,拥有了想要的,就认定自己是最幸福的,那就是幸福的定义。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的复杂,幸福的感觉也随之越来越少,虽然我们拥有了想要的,但我们又会认为不是最好的,幸福没有了定义。这种不很正常的心态致使我们与幸福擦肩而过,放平心态,让我们拥有各自的幸福吧!
人们往往有一个错觉,总是认为生活底层的人缺少幸福的感觉,而拥有财富就会拥有很多的幸福。这是因为人们通常认为幸福是一种直观的状态,凭自己对别人幸福的直观感受来判断别人幸福的感觉。而幸福恰恰是一种自我感觉的心态而不是状态。但是幸福的心态和生存所处的状态却有着直接的关系。
有这样一则故事:
古代的时候,一个大雪封门的日子,一个乡村小镇的酒馆里有三位客人,一个是秀才,一个是官吏,一个是财主。三人出行,被大雪阻隔,只能喝酒。喝着喝着,凑到一起好不热闹。酒馆门口坐着个乞丐,大雪阻碍了乞讨的道路,只能躲在门口取暖。三人喝到兴头上,秀才说:“酒无诗不雅啊,得做首诗,我来头一句,就以门外大雪为题吧,第一句:‘大雪纷纷落地。’”官吏忙接一句:“正是皇家瑞气。”当官嘛,总得想到皇恩啊,财主接下来说一句:“再下三日何妨?”财主嘛,财大气粗,有钱嘛,下十天半个月也没关系啊。没等秀才接第四句,门口那位说了:“放屁!”乞丐生气了,下一天雪我都饿着肚子,不知道去哪讨饭去呢,还下三日?乞丐为果腹、秀才为功名、官吏为前程、财主为红利,感觉苦与乐的心态绝对是不同的。
幸福的感觉其实就是需求满足后的一种心态。按照马斯洛对于人的需求层次论,处在不同阶层的人群会有不同层次的需求。也就是不同的生存状况的群体会有不同的感受幸福的心态。一旦低层次的需求满足了,人们自然会有高一层次的需求。任何一个阶层的人群在需求得到满足后都有幸福的感觉,无论是低层次还是高层次的阶层。心态是自己的感受,状态是别人的感观。所谓幸福是自己的感觉心态,绝不是别人所看到的幸福状态。
4。每个人都渴望被赞美
人,总是希望得到他人的赞美。无论是咿呀学语的孩子,还是白发苍苍的老人,都会希望获得来自社会或他人的得当赞美,从而让自己的自尊心和荣誉感获得满足。有位企业家说过:“人都是活在掌声中的,当部属被上司肯定,他才会更加卖力地工作。”法国皇帝拿破仑就非常熟悉赞美的力量,而且他也具有高超的统率和领导艺术。他主张,对士兵要“不用皮鞭而用荣誉来进行管理”。他认为:一个在伙伴面前受到体罚的人,是不可能愿意为你效命疆场的。为了激发和培养士兵的荣誉感,拿破仑对每一位立过功的士兵都加官晋爵,而且还会在全军进行广泛的通报宣传。通过这些赞美和变相赞美,激励士兵勇敢地战斗。
在今天这个物欲横流、人际关系隔膜很深的浮躁社会里,精神的慰藉众望所归成为人们心田的渴望。许多人不轻易对别人流露赞许的情感,让美好的言辞硬生生地压抑在心底深处,人类情感的交流也就渐渐走向沙化的荒漠。人与人之间的肯定和赞许,在很大程度上,能架构起心与心相通的桥梁。赞美这个词,对我们每个人来说并不陌生,生活中时时处处都充满了赞美。但如何将赞美真正的发挥极致,并不是那么容易。好的赞美会让人充满乐趣,回味无穷,不恰当和反面的赞美反而会给人带来不快与难堪,反感厌恶情绪就会油然而生,也就失去了赞美的本意和效果。
卡耐基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次,卡耐基到邮局去寄一封挂号信,人很多。卡耐基发现那位管挂号的职员对自己的工作很不耐烦,可能是他今天碰到了什么不愉快的事情,也许是年复一年地干着单调重复的工作,早就烦了。因此,卡耐基对自己说:“我必须说一些令他高兴的话。他有什么值得我欣赏的呢?”稍加用心,卡耐基立即就在他身上看到了值得欣赏的一点。因此,当他在接待卡耐基的时候,卡耐基很热诚地说:“我真的很希望有您这种头发。”他抬起头,有点惊讶,面带微笑。“嘿,不像以前那么好看了。”他谦虚地回答。卡耐基对他说,虽然你的头发失去了一点原有的光泽,但仍然很好看。他高兴极了。双方愉快地谈了起来,而他说的最后一句话是:“相当多的人称赞过我的头发。”
卡耐基说:我敢打赌,这位仁兄当天回家的路上一定会哼着小调;我敢打赌,他回家以后,一定会跟他的太太提到这件事;我敢打赌,他一定会对着镜子说:“这的确是一头美丽的头发。”想到这些,我也非常地高兴。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习以为常的是吹毛求疵,谈瑕疵的多,说优点的少。大多数情况都是说别人斑斑点点,而自己完美无缺。也许是人性弱点的缘故,要真正学会赞美,并非易事,如果硬是强加赞美,不是赞美的比较远,就是与自己身边的人无关,那样的赞美和无结果并无大区别,与其有还不如无。赞美是极具效率的人脉语言,我们身边的每个人,当然也包括我们自己,都希望受到周围人的赞美,希望自己的价值得到肯定。虽然我们都处于一个极小的天地里,但却仍认为自己是小天地中的重要人物。对于肉麻的奉承,我们会感到恶心,然而又渴望得到对方由衷的赞美。
那么,我们究竟希望得到什么样的赞美呢?我们又该如何去巧妙地赞美他人呢?
第一,根据对方的文化知识水平。文化知识水平不同,对赞美的接受能力也不同。比如要表达对社会嫉贤妒能现象的认识,对象为知识分子,可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高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众,人必非之”之类的。但这就不能再照搬给文化水平不高的对象,而可以说“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这样的俗话,对方会更容易接受,讲话才有效果,赞美人同样如此。
第二,根据对方的个性特点。对方性格外向,透明度高,可多赞美他,他会很自然接受;如果对方比较内向、敏感、严肃,你过多的赞美他,会使其认为你很轻浮、浅薄。因此,在赞扬对方时要注意这一点。
第三,根据对方的心理情感需求。交谈双方各有欲望,要迎合对方的需求讲赞美的话,一个不喜欢淑女型,喜欢个性鲜明、男孩子气的女子,你若夸她长发披肩,长裙摇曳,定会婀娜多姿,美丽迷人,她也许不会感激你,还有可能骂你多管闲事。如果了解她的心理,夸她短发看起来又精神又有活力,她一定会很开心。
第四,根据对方的性别特征。对体胖的女子,你若说她又矮又胖,一定会令人反感;但你夸她一点不胖,只是丰满,她会得到几分心理安慰,不会因为自己胖而自卑。对同样体型的男子,你说他是矮胖子,他也许会置之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