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双人小舟迎面驶回来了。舟主对慧明说:“和尚,你的快艇连个小木舟都不如,养它干什么,报废了吧。”慧明没有吭声,他回头看看年轻人说:“我们返回吧。”
慧明调转方向,加大油门,快艇电掣般向前飞驰,不一会就回到了清莲寺。慧明走下快艇笑着问年轻人:“你说我的快艇究竟如何?”
年轻人说:“因为他们不知道你没加足马力,所以才说你的快艇没能量。”
禅师道:“是啊,其实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你学历再高,再有才华,但你不表现出来,别人当然不知道,怎么能看重你呢?即便你的能量有人知晓,但见你畏畏缩缩,宁愿空耗生命也不敢开拓前进,人家又怎会承认、重用你呢?你又怎能快速到达理想的彼岸呢?在人才竞争激烈的今天更是如此啊。”
听了这番话,年轻人这才顿然醒悟,明白了许多。
当然,表现自己并没有错。当今社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表现出自己的才能和优势,是适应挑战的必然选择。但是,表现自己要分场合、分方式,如果表现得使人看上去矫揉造作、很别扭,好像是做样子给别人看似的,那就不好了。
威廉·温特尔说:“自我表现是人类天性中最主要的因素。”人类喜欢表现自己就像孔雀喜欢炫耀美丽的羽毛一样正常,但刻意的自我表现就会使热忱变得虚伪、自然变得做作,最终的效果还不如不表现。
杰克是一家大公司的高级职员,他平时工作积极主动、表现非常好,待人也热情大方,但是,就因为一个小小的动作却使他的形象在同事眼中一落千丈。有一天,那是在会议室里,当时好多人都在等着开会,其中一位同事发现地板有些脏,便主动拖起地来。而杰克好象有些身体不舒服,一直站在窗台边往楼下看,突然,他走过去,一定要拿过那位同事手中的拖把。本来那位同事已经快拖完了,不再需要他的帮忙,可杰克却执意要求,那位同事只好把拖把给了他。这时,刚过半分钟,总经理推门而入,杰克正拿着拖把勤勤恳恳、一丝不苟地拖着地,这一切似乎不言而喻了。
自从这次之后,杰克以前的良好形象被这一个小动作一扫而光,大家再看杰克时,顿觉他假了许多。在工作中,往往有许多人掌握不好热忱和刻意表现之间的界限,不少人总把一腔热忱的行为演绎得看上去是故意装出来的,也就是说,这些人学会的是表现自己,而不是真正的热忱,而热忱决不等于刻意表现。在需要关心的时候关心他人,在应当拼搏的时候洒一把汗,只要真诚,谁都会赞许。而不失时机甚至抓住一切机会刻意表现自己,则会让人觉得虚假而不愿与之接近。
善于自我表现的人常常既“表现”了自己,又未露声色,他们与同事进行交谈时多用“我们”而很少用“我”,因为后者给人以距离感,而前者则使人觉得较亲切。要知道“我们”代表着“他也参加的意味”,往往使人产生一种“参与感”,还会在不知不觉中把意见相异的人划为同一立场,并按照自己的意向影响他人。
真正展示教养与才华的自我表现绝对无可厚非,只有刻意地自我表现才是最愚蠢的。卡耐基曾指出,如果我们只是要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使别人对我们感兴趣的话,我们将永远不会有许多真实而诚挚的朋友。
日常工作中不难发现这样的同事,其人虽然思路敏捷、口若悬河,但一说话却令人感到狂妄,因此别人很难接受他的任何观点和建议。这种人多数都是因为喜欢表现自己,总想让别人知道自己很有能力,处处想显示自己的优越感,从而希望获得他人的敬佩和认可,结果却往往适得其反,失掉了在同事中的威信。
在人与人的交往中,那些谦让而豁达的人们总能赢得更多的朋友。相反,那些妄自尊大、高看自己、小看别人的人总会引起别人的反感,最终在交往中使自己走到孤立无援的地步。
在交往中,任何人都希望能得到别人的肯定性评价,都在不自觉地强烈地维护着自己的形象和尊严,如果他的谈话对手过分地显示出高人一等的优越感,那么,在无形之中是对他自尊和自信的一种挑战与轻视,那种排斥心理乃至敌意也就不自觉地产生了。
法国哲学家罗西法古说:“如果你要得到仇人,就表现得比你的朋友优越吧;如果你要得到朋友,就要让你的朋友表现得比你优越。”这句话真是没错。因为当我们的朋友表现得比我们优越时,他们就有了一种重要人物的感觉,但是当我们表现得比他们还优越,他们就会产生一种自卑感,造成羡慕和嫉妒的心态。
周先生是某地区人事局调配科的一位干部,他的人缘儿非常好,按说搞人事调配工作是很容易得罪人的,可他却是个例外。他刚到人事局的那段日子里,在同时中几乎连一个朋友都没有,因为他正春风得意,对自己的机遇和才能满意得不得了,因此每天都使劲吹嘘他在工作中的成绩,炫耀每天有多少人请求他帮忙,哪个几乎记不清名字的人昨天又硬是给他送了礼等“得意事”,但同事们听了之后不仅没有人分享他的“成就”,而且还非常反感,后来还是由当了多年领导的老父亲一语点破,他才意识到自己的症结到底在哪里。
从此以后,他开始吸取经验教训,很少谈自己而多听同事说话,因为他们也有很多事情要吹嘘,让他们把成就说出来,远比听别人吹嘘更令他们兴奋。后来,每当与同事闲聊的时候,他总是先请对方滔滔不绝地把他们的欢乐炫耀出来,与其分享,而只是在对方问他的时候,才谦虚地说一下自己的成就。
因此,做人还是谦虚一些好,谦虚的人往往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因此,我们对自己的成就要轻描淡写,我们必须学会谦虚,这样我们才能永远受欢迎。
3.守信誉,以诚示人
在意大利的罗马城,有一座有名的雕像,是一位老人张着大口,好像在呼喊什么。这座雕像非常有名,传说一个人如果把手伸进老人的嘴里,但能知道这个人是诚实的还是虚伪的,对于诚实的人,他的手安然无恙,如果是个骗子,他的手就会被雕像咬掉。传说虽是这样,但是千百年来,从未听说过这座雕像曾咬掉过谁的手。这座雕像的存在,以及关于他的传说只不过说明了人世间的真诚是难以考验的,而也正由于它的难以考验,不真诚才永远不能绝迹,人们对真诚的向往同样也永远不消失。
只有守信誉,才能取信于人。一个人没有信用,人生途中就会寸步难行。一旦约定,就要努力去兑现,出尔反尔,会让人对你失去信任,此乃人生一大忌。
所谓“守信誉”,就是说到一定要做到。这听起来既简单又合理,但是绝大部分人就是做不到。假如一个人兑现了他曾经许过的所有诺言,他一定会成为一位鹤立鸡群般的杰出入物。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圣人接触别人,小心言行,不为防人,只为防口。人之口舌软而无视,人与人之间,舌之作用可当得半个人。身处高位的人,一咳嗽一眨眼都会引起下属的关注。
五出祁山时,诸葛亮鉴于前几次出祁山所导致的久战兵疲,采纳了长史杨仪的建议,把兵力分为两部分,轮番出击。第一批兵力率先出征,过了一百天再由第二批兵力替回,第二批兵力出征百天后,再由经过休整的第一批兵力替回,如此循环轮换,保证了军队士气的持久。为使轮番出击的战术得以顺利实施,诸葛亮明令规定:“违限者按军法处治”。
兵出祁山后,后方粮草屡摧不到,营中缺粮。诸葛亮攻下卤城后施计抢割陇上麦,用来补充军粮。然后,又在卤城外设下伏兵,击败魏军的偷袭。司马懿发檄文征调雍、凉二州的20万人马前来助战。此时,蜀兵轮换期已到,后方汉中的兵马已经出了川口,送来公文,只待会兵交换,诸葛亮传令前线军兵返回后方,征战百日的士兵们各个收拾行装,准备归程。
正在这时,孔礼引领的雍、凉人马20万已经来到,与郭淮会合,去攻袭剑阁,企图截断蜀兵的归路。司马懿亲自率兵攻打卤城。蜀兵听后都很惊恐,形势危急。杨仪建议诸葛亮变通一下,先留下旧兵退敌,待新兵来到再换班。
诸葛亮断然说:“治国治军必须以信为本。老兵们归心似箭,他们家中的父母妻儿也盼亲人回来望眼欲穿。我怎么能因一时的需要而失信于军民呢?”说完,下令各部,让服役期满的老兵速速返乡。
诸葛亮的命令一下,老兵们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随后,一个个热泪盈眶、激动不已。这一来,老兵们反而不走了,“丞相待我们恩重如山,如今正是用人之际,我们要奋勇杀敌,报答丞相!”老兵们的激情对在役的士兵更是莫大的鼓励。蜀军上下,群情激愤,士气高昂。
五出祁山,诸葛亮虽然没能取得预期的功绩。但他设计诱杀了魏军大将张郃,又在形势对自己不利的情况下平安地率领蜀军撤退回国,这不能不说有4万服役期满的老兵的功劳。
司马光曾经说过:“信义,是君王的最大法宝。国家靠人民保护,人民靠信义保护,不讲信义,就无法使唤人民,没有人民,就没有办法守卫国家。所以,古代的君王,不欺骗天下之人;称霸天下的人,不欺骗邻国;善于治理国家的人,不欺骗自己的臣民;善于持家的人,不欺骗自己的亲人。如果上面不相信下面,下面也不相信上面,上下离心离德,最终导致失败。这岂不是太可悲了吗?”
早在南朝范晔的《后汉书》中就有这句话:“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一语道出了待人以诚在社会交往中的作用。一个诚实的人是值得信赖的,他不会当面说别人的好话,背后却陷害人。他不会违心地骗取他人的好感,换来对方对自己的信任,而达到自己的不可告人的目的。诚实的人是光明磊落的,他的心灵毫不遮掩地向朋友、同事等开放,他忠实于自己,也忠实于别人。
古往今来,“诚信”一向被中国人视为修身之本,是待人处世的道德规范。这也是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中所重视的“贤能”的一个重要标准。儒家思想强调“民无信不立”,宣扬“货真价实,童叟无欺”,要求商人要“笃实至诚”。从商品经济发展史来看,无论中外,商品经济越发达,商业精神越旺盛,就越是恪守信用。“无商不奸”这句话并不能反映商业的本质,也不适应市场经济的根本要求。其实,商的本质是信,而不是奸。因为成功的企业家都清醒地认识到:惟诚与信,才会给企业、给企业家带来较高的信誉。
台湾声宝董事长陈茂榜,他的创业成功,凭的不是充足的金钱,而是靠两个字———“诚”与“信”。
当他24岁时,他以100元开了家电器行,由于资金不足,他只好以50元为一单位,分别分给两家电器中盘商做保证金,然后向他们提货来卖。
由于陈茂榜做人诚实,做生意时特别讲究信誉,因此,这两家中盘商都很信任陈茂榜,所以50元的保证金只不过是一种形式,其实陈茂榜向他们所提的货高达500元,即保证金的十倍,由此可见,“诚”与“信”有时比之金钱更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