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各有志,道非一条。志同道合当然好,志趣不一,也同样可以以诚相交,以心相交,甚至还有利于相互借鉴、勉励,互相促进。不必自己属于某个圈子,就强拉朋友加入;不必自己信教,就硬逼朋友信奉;也不必自己习文则不容朋友习武。
不强求步调一致
由于每个人的学识、修养、阅历、性格等的不同,所以即使彼此目标一致、志同道合、同心同德,也未必能在认识、言行、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上协调一致,同步进行。十个手指都不一般齐,强求朋友和自己言行的同步更是不现实的。
不强求亲疏相同
实践告诉我们,处于群体交往中的人们总会有远近、亲疏、喜好、厌恶等区别。强求亲疏相同,义气行事,只能将朋友间的关系弄僵、弄糟。
过分强求朋友间双向距离的对等及众多朋友间多向距离的等同,是不明智、不成熟的表现。在交友时不应勉强自己喜欢朋友的朋友,仇视朋友的对手;同理,也不应勉强朋友喜欢自己的朋友,讨厌自己的对手。我们没有理由,也不可能要求彼此在爱、恨、亲、疏等各方面的等同。
苛求是自设罗网,自缚手脚,只能损友害己。其结果不是违心地改变自己,就是蛮横地改变朋友。前者是愚蠢,后者是霸道。
6.如何对待“狐朋狗友”类的朋友
一个人所结交的朋友的素质,直接影响着他自身的人生轨迹。如果你的朋友是能干而忠实的人,你可能就会学到他的明智和诚信。如果你的朋友是游手好闲之辈,在和他交往的过程中你就很可能也会染上这些恶习。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作为补充,人们还有一句俗语:“学坏容易,学好难。”所以,结交了不良朋友,自己很难将其感化成好人,而他们却很容易使我们遭受损失。即使我们在物质上、个人品质上没有损失,在其他人眼里,与不良人物称兄道弟也一定不是好人了。大家普遍认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要想知道一个朋友是否值得相处,有一个永远不会过时的标准:一个真正的朋友在你遇到危难之时绝不应只想到他自己,而应以朋友为重。与此相反,那些“狐朋狗友”只会在关键时刻伤害你。
山鹰与狐狸结为好友,为了巩固友谊,他们决定住在一起。于是,鹰飞到一棵高树上面,筑起巢孵育后代,狐狸则走进树下的灌木丛中间,挖个洞生儿育女。这样过了很长一段时间。一次,狐狸外出觅食,鹰也正好断了炊。山鹰就飞入灌木丛把幼小的狐狸抢走,与雏鹰一起饱餐一顿。狐狸回来后,发现山鹰偷吃了它的儿女,极为悲痛。可是它无法报仇,因为它是走兽,只能在地上跑,不能去追逐会飞的山鹰。因此,它只能过一点口瘾,远远地站着诅咒敌人。
对待那些与之交往会给你带来害处的人,一定要谨慎对待,并且要学会拒绝的艺术。拒绝和这类人进一步交往,拒绝口气要决绝果断,以免给将来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同时,你还要经得起诱惑。因为这类人一开始和你结交时,往往会给你一些好处。这时候,你千万不要抱这种思想,一起玩玩嘛!吃顿饭、跳跳舞有什么大碍?要知道,和这类人一起吃吃喝喝,虽然刚开始没什么,但时间久了,你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受他们感染。特别是涉世未深的年轻人,你的价值观、人生观将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孟子小时候很贪玩,模仿性很强。他家原来住在坟地附近,他常常和一群小朋友玩筑坟墓或学别人哭拜的游戏。母亲认为这样不好,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子又和一群小朋友模仿别人做生意和杀猪的游戏。孟母认为这个环境也不好,就把家搬到学堂旁边。孟子就跟着学生们学习礼节和知识。孟母认为这才是孩子应该学习的,心里很高兴,就不再搬家了。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孟母三迁的故事。
由此看出,在一个人成长的道路上,周围的朋友对他的影响有多重要。结交朋友一定要慎重,如果你想做一个正直的人,你就要多结交品格正直的人,所谓的“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正是这个道理。
如果择友不慎,结交了那些思想消极、品格低下、行为恶劣的人,则会陷入这种恶劣难以自拔,甚至受到“恶友”的连累,成为无辜的受害者。假如已不慎交上了坏朋友,应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要知道:把一只烂苹果留在筐里,会使一筐的苹果都腐烂掉。
不过,人都善于隐藏自己不好的一面,恶人尤其擅长这一招。我们很难看透一个人的好坏,交上几个不良朋友也是在所难免的。那么,万一不慎交上了不良朋友,我们该怎么办呢?
辨别本质
如果朋友属于品质不好、道德败坏、作风恶劣的人,我们一旦发现,必须早日与之断绝关系。但不要把有小缺点、小毛病的朋友误认成不良朋友。
耐心帮助
发现朋友一时有了糊涂认识或偶尔的不良行为,我们应当以朋友的身份去开导他,尽量不让他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我们应该勇于批评,不当老好人,否则愧对朋友的职责。
果断断交
对于那些已经不可能变好或不可能被我们变好的朋友以及反过来试图改变我们的人,必须丢开面子,丢掉哥儿们义气,抛掉顾虑,毅然决然地与他一刀两断。这时,决心要大,行动要果断,不要把所谓的义气与友谊混淆。如果靠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无法摆脱这种朋友,也可争取其他朋友或亲属的帮助,从而为自己营造良好的环境,保证我们生活、工作的安定。
对于不适合我们或不利于我们的友谊,将其断绝无疑是明智的选择。想要断绝自己不想要的友谊,就必须主动。只有主动断绝,才会使它结束得更快。反之,越被动地等待。如果双方已经没有继续交往的可能,那我们应主动说声“再见”。在双方还有友谊的情况下结束友谊,我们将来还可能恢复这一友谊。至少,它会给我们留下美好的回忆。反之,如果双方是在记仇结怨的情况下才结束的,恢复友谊和美好回忆都是不可能的事。
在我们决定是否与朋友结束友谊之前,请思考这样的问题:结束已经无意义的友谊;或者自己欺骗自己,把已无意义的友谊看成是仍然有意义的,这两种做法哪种更令人痛苦?你是否认为忠心和害怕比实事求是、勇气更重要,因而不愿意与朋友结束友谊?
如果我们觉得以上的问题带有偏见的话,那么这种偏见也是有理由的。人们不愿意结束无意义的友谊,是因为他们还没有认识到被朋友坑害时要付出的代价。如果我们仍然下不了决心,请考虑一下:
——我们是否愿意见到这位朋友?
——与这位朋友的友谊是否能使我们感到生机勃勃?
——我们是否认为努力恢复自己和这位朋友的友谊是值得的?
—一不愿意主动结束友谊是因为我们坚持要对朋友忠诚、为了保持旧习惯,或者是因为我们没有胆量这样做?
——为了不伤害对方,我们是否欺骗自己,继续维护我们和朋友们的友谊?
如果对前三个问题的回答都是肯定的,那就没有理由结束友谊。如果对后两个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那就应该立即结束友谊,做出果断的决定,承认我们的友情已经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