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可以缓解沟通中的紧张情绪,增进人们的感情。在良好的氛围下,人们更容易被尊重,也更容易获得支持与关注,而且,良好的氛围更容易达成一致的协议。
(1)态度要诚恳
作为沟通的一方,在正式交流之初,你需要通过语言表达出内心的诚恳,表示自己很愿意达成最后的协议,希望本次沟通能取得好的成果。通常只要对方感受到了你态度的诚恳,一般都会以同样的态度对待,这样和谐融洽的氛围就形成了。
(2)语言尽量委婉含蓄
不管你所需要达成什么样的沟通目标,在与对方交谈时也尽量使用含蓄委婉的语言,以和为贵,力图为后面沟通的顺利进行营造良好的氛围和条件。有的人一见面就直言直语,心中的喜怒情绪暴露无遗,若是在这时说一些破坏气氛的话,那肯定会对整个沟通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3)用自己的态度渲染对方
在提问过程中,我们要学会重视对方,比如,是否积极地与对方有眼神接触?是否在认真地听对方说话?是否及时地回答对方的问题,给予对方反馈?是否积极地用身体语言告诉对方,你对他的话题很感兴趣?我们要让对方感到自己的重要性,满足对方的虚荣心,适时赞美对方,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对方,让对方的情绪放松,从而成功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
3.用“问题攻势”占据上风
日常沟通中的双方不会都站在同一个层面,有时候我们面对的对方,有可能经历比我们丰富,学历比我们高,我们在这样的场合会非常没有自信,总是觉得己不如人。萌生这样的想法,就会不时地通过谈话透露出来,使自己处于谈话的下风。这样就会限制我们的观念和意见的表达,使自己处于下风,就会让我们在谈话内容中涉及的观念和意见不攻自破。怎么让自己在对话中处于上风?这就需要掌握一个技巧一问题攻势。如果你想在和对方的谈话中占上风,就应该提前准备很多估计对方根本回答不上的问题,连续向他发问。对方回答不了这些问题,当你看到对方面露难色的时候,你肯定能逐渐平静下来,恢复自信,这样你就占了上风。
在一期《面对面》节目中,王志采访的是刚从中东归来的水均益:
王志:我很冒昧地问一句,你喜欢战争吗?
水均益:作为一个人,我不喜欢。
王志:那作为记者?
水均益:作为记者,我老实说我觉得应该说是比较喜欢的。
王志:我听说很多消息来源都是国内在给你返还过去?
水均益:应该说有相当的一部分,这也是一个现实情况。
王志:那这样一来,去巴格达还有什么意义呢?
水均益:但是你是在风暴中心,你是在整个这场战争最核心的地方。
王志:当你冒着生命危险,去采写这些新闻的时候,你会不会怀疑它的价值?
水均益:我不怀疑。
王志:我这样追问你,可能有很多人骂我,因为我没有去巴格达……
毫不讳言,王志的很多问题都是会激起被采访者强烈的反击意识的,但正是这种激发,让被采访者展现了自己最真实、最深层次的内心,尽可能地还原真实。面对刚从战场上归来的水均益,王志的提问猛看上去有点儿“说风凉话”的嫌疑,但是仔细分析就会发现,他的尖锐很好地把握了一个度,那就是激起对方的“斗志”,但是不至于“决斗”。就如同高明的教练懂得如何在大赛来临前将选手的状态调整到最佳,但绝不会调过了,到了正式比赛时反而失去了最佳状态一样,王志的提问也是如此。
当然,不可否认,王志的提问很尖锐,但是他的尖锐则恰恰问到了点子上,他所问的问题,正好都是观众最想知道的。王志曾说:“我们的节目更需要讲述者,而不是非此即彼的英雄或罪人。”
《新闻调查》有一本条文极其详尽的内部工作手册,其中对记者有这样的要求:可以通过简单的采访完成对事件的叙述,可以用机智的对话完成对事件的调查和印证,也可以用尖锐的提问深入事件更深的层面,还可以用平等真诚的交流进入被调查者的内心世界。
王志的武器正是他尖锐而又真诚的提问。要做到尖锐,并不是一定要站在被采访者的对立面,代表正义,更不是一种对立乃至仇视。相反,要想让对方说出心里话,提出尖锐的问题,采访者首先要做到和被采访站在一起,“只有职业的采访者,没有职业的被采访者。我要做的是配合他,引发他的倾诉欲,我的姿态永远是配合的。”王志说,“首先,不做一个让人讨厌的人;然后,做好一个倾听者,要听,不能忘了任务是什么;第三步,选择什么样的时机提问,有了好的落点,就会水到渠成。”
中央电视台曾罕见地开过一个王志作品研讨会。王志的采访风格被同行们称作“质疑”风格。他对此表示同意:“我认为质疑是揭示真相的捷径。”王志犀利的质疑态度以及带着细节提问、探究对方心灵的精神,是他能够真正走进被采访者心里,打开对方心门的犀利武器。
奥莉亚娜·法拉奇是意大利著名的女记者,也是当代最伟大的女性之一。她曾经采访过无数的政府要人,深入无数战火纷飞的战场进行实地采访。法拉奇称得上是真正的说话高手,在西方“法拉奇式的采访”受到许多人的崇拜。她最自豪的也是自己的高超说话术,这些成就使她荣冠“政治记者之母”的美名。
那么,我们要问她成功的秘诀在哪里呢?
就在于她善于运用机关枪一样的“问题攻势”来对付各种被采访者的诡辩,从而稳占上风。法拉奇曾经说过:“我的秘诀是开门见山地打开气势,然后给对方最致命的一击。”
伊朗的宗教领袖霍梅尼,谁也不敢轻易得罪这位老者。法拉奇第一次采访霍梅尼时,见面的第一句话便是:“我要告诉你,先生,你是伊朗的新沙皇。’
在采访这位脾气古怪的老头之前,为了尊重对方的宗教习俗,她不得不违心地穿上伊朗妇女的传统装束,身披长纱,把全身包裹得像一个密实的大粽子。
但法拉奇却一直认为,存在于服饰后面的不单是保持一种古老习俗的问题,而是关系到女性的政治地位问题,她内心对这种以宗教之名而行强迫之实的做法非常不满,但为了顺利采访到这位宗教领袖,她还是穿上了这种服装。
霍梅尼被这位泼辣的女记者的第一句话给击中了要害,内心恼怒不已,但法拉奇装出满不在乎的样子继续说:“先生,我被人强迫穿上这身衣服来见你,你明白强迫的含义吗?请你告诉我,你为什么强迫那些妇女遮掩自己,把丰满的躯体隐藏在既不舒服也不漂亮的服装里,让妇女们无论工作或是行走都极不方便?在你的国家,妇女们和男子是平等的,她们和男子一样参加战争、受训、坐牢、工作、革命,但为何待遇却是如此不平等?”
霍梅尼是高高在上的人物,何曾让人当面责备过。而法拉奇的谈话策略又相当高明,一见面就迅速出击,可以从服饰深入到人权和尊严等话题。
霍梅尼被她的语言攻击逼急了,以致说话毫无章法可循,他平时傲视一切的作风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语气有些偏激的怒气:“法拉奇小姐,你必须记住这样的事实:对革命有贡献的妇人,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是那些穿着伊斯兰服装的女人,而不是像你这般装束的怪女人,涂脂抹粉毫不遮掩地到处招摇,像只蝴蝶般,引来一大群心怀不轨的男人尾随在后。你要知道,在大街当众展现自己脸蛋和身材的女人是不会和国家并肩作战的,她们只知道安逸享乐,从来不懂得为国家分忧。她们不知自爱,用自己的身体把男人迷得神魂颠倒、心猿意马,甚至于姐妹之间还为男人争风吃醋破坏情谊。”
法拉奇立刻抓住对方谈话中的“弱点”所在,对方不从正面与她讨论人权的问题,而将她的注意力引向别的论点上,因此她毫不示弱地反驳说:“这不是事实。我并非单指衣服,而是指它所代表的意义,也就是妇女们被歧视的现状。革命以后的妇女们,只能再回到那顶‘破帐篷’里过生活,她们不能到大学里深造,也不能到海滩上享受阳光,她们如果要游泳,也必须从另一处照不到阳光的地方下水,并且还要披上长纱,如果是你,披着一件长纱能否畅快地游泳呢?”
霍梅尼忍不住气恼地说:“这不关你的事情,这是我们的风俗,如果你不喜欢伊斯兰教的服装,你没有必要穿上它,因为伊斯兰服装是替贤淑的妇女准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