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k啦言情小说

7k啦言情小说>这样教孩子跳绳 > 第八章 尊重换个方式与孩子相处(第2页)

第八章 尊重换个方式与孩子相处(第2页)

因为父母体罚使孩子致死的事件已发生多起;因为父母对孩子经常采取体罚而导致孩子离家出走的事例比比皆是;因为父母的暴力使孩子也学会了攻击行为最后走向犯罪的案例也时有发生。但这些教训并没有减少父母对孩子体罚的行为,我们的身边还是经常发生着类似的事件。

对孩子进行体罚,是否真能起到教育的作用?很多例子告诉人们,结果恰恰相反。体罚孩子不仅没有使孩子改正错误,还使孩子变本加厉,衍生出更加恶劣的行为。如上例中的小轮一样,不仅没有改掉玩游戏的毛病,还从父亲那里学会了打架,造成了更严重的后果。

分析父母体罚孩子的原因,大多是因为他们承袭了陈旧的教育观念,认为孩子“不打不成器”。在如今提倡赏识教育的时代,很多父母还是没有改进自己教育孩子的方法。也有些父母体罚孩子,是因为自己脾气暴躁,生起气来就不计后果地打骂孩子。

体罚孩子,使大人有标榜权威的快感:孩子不能反抗,最初还会因疼痛求饶,心理上产生害怕。但最后的结果,却并没有改变孩子不良的行为。孩子经常被打,就会与父母的感情疏远,对父母产生逆反心理,甚至离家出走;孩子经常受到体罚,自尊心会受到很大的伤害,产生破罐破摔的心理,将本应光明的前途毁于一旦;甚至有些不知轻重的父母,在体罚孩子时竟失手把孩子打死。所有这些后果,都会让体罚孩子的父母追悔莫及。

所以,父母面对孩子的顽劣,一定要控制自己的情绪,用适当的方式去教育孩子,永远不要体罚孩子。下面是对父母的几点忠告:

第一,父母不要给孩子做负面榜样。父母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任老师,而孩童时期的孩子模仿能力又特别强,容易受到家庭环境和父母教育方式的影响。为了使孩子减少攻击别人的行为,父母一定要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坚决杜绝体罚孩子。

第二,多和孩子沟通。在忙于工作的同时,父母也一定要抽出尽量多的时间来了解孩子,与孩子沟通,尽量对孩子在学校和家庭中的表现有一个全面把握。这样一旦孩子真有不听话的时候,父母也能明白应该如何去引导孩子,而不是靠打骂孩子来解决问题。孩子无论多小,父母都应平等地对待他们。有些粗鲁的父母总是习惯不分青红皂白地打骂孩子,这样做,很容易让孩子对父母产生怨愤的情绪。这样一来,孩子得不到父母的理解,与父母之间的沟壑也会变得越来越深。所以,父母应该多和孩子沟通,让孩子知道父母是理解他的,这样做,孩子也能感受到父母的爱与关心,从而积极地改正自身的错误。

第三,凡事要多和孩子讲道理。孩子不听话或者任性的时候,父母除了要在平时的生活中多和孩子沟通外,还要注意自己的教育方式。父母要多和孩子讲道理,不打不骂也能教育出懂事的好孩子。父母要在实际生活中多向孩子讲道理,让孩子具有同理心,他就能够学会换位思考,从而会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事实证明,这样也更容易让孩子自发地接受父母的意见,教育效果更理想。

第四,用赏识教育代替体罚孩子。对孩子进行赏识教育,让孩子体会到父母对自己无条件的爱。即使孩子感到改变不良习性很难,但为了疼爱自己的父母,也会慢慢收敛自己不好的行为。

066恐吓最终会伤了孩子

——不要对孩子进行恐吓教育

大约是“狼来了”的故事广为人知的缘故吧,有些父母至今还拿“狼”这张王牌来恐吓孩子。诸如此类的话还有“再不听话,把你送给要饭的”、“让公安局来抓你”、“让大夫来给你打针”等等。如此去恐吓孩子,会给他的身心健康带来许多不良影响。

一次,爸爸、妈妈带着5岁的丽丽来到超市购物。穿过食品区,妈妈为丽丽买了两大包零食。紧接着,她们走到了儿童玩具专柜区,丽丽两眼直盯着漂亮的洋娃娃。

这时,丽丽拉着妈妈的手来到洋娃娃前,对妈妈说:“妈妈,这看这个洋娃娃多漂亮啊,你可不可以给我买一个啊?”妈妈并没有太留意价钱,只是说:“嗯,确实不错。”俯下身子,一看价格,不由吸了一口凉气:“我的宝贝女儿啊,这么一个洋娃娃可得花掉咱们家280元!实在太贵了,我们不买了好不好?”可是关美根本不答应,爸爸、妈妈只得好言相劝。

无论爸爸、妈妈提出什么条件,如“妈妈给丽丽买其他玩具”,“下次爸爸给丽丽带最漂亮的裙子”丽丽都不改变自己的主意。丽丽看到爸爸、妈妈不想给自己买洋娃娃,就拼命地哭。

最后,爸爸实在不耐烦了,厉声喝道:“你还哭是不是?再哭我们就走了,丢下你一个人,让坏人抱走你。”一边说,一边做出要走的样子。丽丽一听,心里害怕极了,哭得更厉害了。爸爸看到丽丽还是不听话,一句话也没说,扭头拉着妈妈就离开了丽丽。丽丽看到爸爸、妈妈真的走了,要把她一个人丢在这里,害怕极了,立刻追了上去,一边哭一边喊:“爸爸、妈妈,你们等等我,我听你们的话,不买洋娃娃了……”

上述案例中,父母的心情和行为我们都可以理解。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考虑这样一个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只能采取这种教育方式吗?答案是否定的。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同时也是孩子最依赖、最信任的人。自出生之日开始,孩子对父母就有一种特别的眷恋。也正因为此,孩子与生俱来就心存没有父母就不能生存的潜在不安全感。即使是一个年龄比较大的孩子,心里也会时不时出现“爸爸妈妈会不会不要我”这样的担心。

基于此,如果家长遇到孩子不听话便对孩子说:“如果你不听话爸爸、妈妈的话,就不要你了”之类的话,就会加剧孩子的潜在不安全感,对于孩子来说,是一种巨大的心理打击,严重时,在这种不安的情绪的影响下,孩子极有可能做出一些极端的行为,比如跳楼自杀、离家出走等。如果真的发生这种事情,父母后悔也来不及了。

不仅如此,据相关专家分析,孩子的神经系统十分脆弱,如果父母总是采取恐吓的手段来教育孩子,会造成孩子精神高度紧张、恐惧,严重时会引发心理障碍。

此外,恐吓教育还会给孩子带来如下不良影响:

(1)损害身体健康。许多孩子精神上受到刺激会表现为身体不适,如突然发热、感冒、消化不良等。因此,我们可以说,采取恐吓的方式教育孩子,不利于其身体健康。

(2)易产生逆反心理。对于这一点,我们在生活中也经常看到。一些经常受到恐吓的孩子,性格比较倔,父母让他干什么,他偏偏不干,即使在挨打的时候,仍然“不屈服”。

(3)说谎话。采取恐吓的手段,虽然暂时能够起到一定的管制作用,时问久了,孩子就不敢再对父母说实话了,以至于后来养成说谎话、不诚实的不良习惯,对以后的生活或工作都有不良影响。

(4)自暴自弃。在生活中,如果父母总是责骂或恐吓自己的孩子,孩子会产生自己“差”、“比不上别人”的想法,从而产生自暴自弃的念头。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形成遇事冷漠、胆小的不良习惯。

由上可知,恐吓孩子有害无益。所以,父母不要用恐吓的手段教育孩子,具体应该注意下面几点:

第一,直接讲出孩子某些行为的危害。生活中,有些孩子调皮好动,喜欢冒险,总让父母非常担心。明智的父母不会无缘无故地恐吓孩子,而是跟孩子讲明道理,比如孩子调皮,正准备攀爬围墙,父母就告诉他:“小家伙,爬围墙是很危险的,如果不小心掉下来,会把胳膊或腿摔伤的,你要考虑后果呀!”让孩子认识到后果,孩子可能就会收敛自己的行为。

第二,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如果父母给孩子讲明道理后,孩子依然我行我素,结果真的不慎摔下了围墙,父母不要发脾气,而应该对孩子说:“怎么样,以后听父母的话吗?”如果孩子调皮,把别人的玻璃砸坏了,父母不要对孩子发火,而应该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让孩子用零花钱来赔偿别人的损失。有了一两次这样的经历,孩子做事的时候就会沉稳许多,他会去考虑后果,而不再那么鲁莽、轻率。

第三,试着去理解孩子的感受。当孩子做错事,当你准备恐吓、打骂孩子的时候,试着想想孩子的感受。比如,假如你是孩子,你被父母威胁、恐吓时,心里会有什么感受?有了这种换位思考,你就可能做出理智的行为,而不是通过恐吓孩子来出气。

067孩子可以有自己的想法

——别要求孩子绝对服从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对世界的认知水平大大提高,独立意识和各方面的能力越来越强,孩子开始有了自己对事物的认识、见解和观点,开始要求自己安排自己的生活、学习,这正是孩子长大的标志,是孩子具备独立意识和自信心的一种表现。父母不尊重孩子的自主选择,甚至继续包办代替,会使孩子失去在实践中建立是非观、提高辨别能力的机会,对孩子的独立意识和自信心都是一种压抑和打击。

今天是星期二,刚吃过晚饭,电话铃声就响了起来。妈妈一听是小凡的美术老师打来的,马上高兴地问:“是不是我们家小凡美术比赛获奖了?”可是,接下来,就再也没有听到妈妈说话,只是站在那里听老师说话。说了没有几分钟,妈妈挂上了电话,转过脸来,已经鼻子不是鼻子脸不是脸了,她生气地对小凡说:“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呢?胆子越来越大了,居然连妈妈和老师的话也不听不进去了!”

原来,三周前小凡要代表学校参加区里的绘画比赛。老师和妈妈都让她画在学校得过奖的那副“山中寻宝”,获奖的把握更大一些。可小凡却有自己的主意,说:“这幅画已经在学校里得过奖了,上区里比赛干吗还要画它?这已经没意思了,我要创作一幅新的。”虽然老师和妈妈又做了一番小凡的工作,小凡也没有争辩,但是真正到了比赛的时候,小凡还是按自己的主张做了,结果却因为准备不足没有拿到名次。

“你就这么任性!平时,让你听英语你要朗读语文,让你练琴你要画画,这样的小事就算了。参加比赛这么大的事情,你也敢先斩后奏!这回自己吃亏了吧。看你以后还敢不敢自作主张……”

听到没有获奖的消息,小凡的眼泪一下子就掉了下来,可听了妈妈的话,却还是坚定地说:“就算没名次,我也认了!”“不行!我说不行就不行!立即给我……”,“别再讨价还价了!”“不容争辩”的父母几乎如出一辙,一些父母不给孩子任何解释的机会,冲动的样子真吓人。无论孩子是否有错,都已经被先声夺人的责骂骂得懵了头。想辩白的,也给吓得目瞪口呆,只好把冤气吞到肚子里去。有的感到委屈,哭了起来,但还得挨骂:“骂你就骂了,有什么好哭的!”

父母所要求的,一定是正确的吗?未必。既然这样,为什么要求孩子必须严格服从家长的要求呢?中国父母的这种行为,多少来源于我国传统文化中“父为子纲”的思想。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父母支配着孩子的一切,包括孩子的学业、事业、生活,如结婚生子等。显然,这种家长权威意识,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育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