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故事:某个炼钢厂生产效率低下。一天,公司总裁到工厂视察,他询问了当天日班工人的产量,然后把这个数字写在身边一块大大的黑板上,除此之外再没说一句话。当晚,夜班工人看到这个数字,当他们知道这个数字代表的意思后,决心一定要超过这个产量。果然,第二天清晨,原来的数字不见了,在黑板上的是一个新的、高得多的数字,那是夜班工人的产量。日班工人又不服气了,他们努力干了一天,终于又一次改写了产量。就这样,工厂的生产蒸蒸日上。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故事中,工人并没有从他们的行为中获得什么实在的好处,正是一个“跳一跳,够得着”的目标激发了他们的热情和力量。如果孩子不需要跳起来就够得着,那就失去了设定目标的意义。但如果跳起来也够不着,那就不能让孩子获得成功和自信,反而可能让孩子感觉沮丧。
这个目标如何设定?第一,父母应该对孩子的能力和现实条件有一个正确认识,切忌急于求成;第二,在目标设定时应该和孩子一起决定,这样不仅能听取孩子的意见,也能让孩子更有积极性;第三,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情况把握不准,最好与孩子的老师商量;第四,可以考虑给孩子设定一个只要努力就一定能够得着的目标。周弘老师为女儿设定的目标是背圆周率小数点后1千位数字,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①强化孩子的目标意识,让这个目标在孩子心中扎根。比如可以把目标写在墙上悬挂的黑板上,或者用彩色纸写了贴在墙上。如果目标有
一定的时间限度,那么再给孩子一本“目标日历”,目标应该完成的那一天被显著地标明。
②让孩子养成一种习惯。在晚上睡觉前问自己一个问题:今天,我为我的目标做了些什么?不要强求孩子记日记,但应鼓励孩子在“目标日历"上写点或画点什么,比如画上一张笑脸。
③给孩子找个竞争者。有了竞争者就能极大地鼓舞孩子,但是,如何选择竞争者也是个问题,让孩子把某个同学当做竞争者是可以的,但不要把目标定得太高,不能每次都盯着第一名。可以让孩子选择一个比较熟悉、成绩略好于自己的同学作为竞争对象。同时,要多与孩子交谈,告诉孩子“友谊第一”,不要让孩子滋生对竞争对象的敌意。
④让孩子自己和自己竞争。比如周弘老师训练女儿打算盘,每次都给她掐时间,让她和自己比,而且还故意告诉女儿,她的速度一次比一次快。这样,孩子的自信心就会越来越强。
⑤在小目标达到后给予适当奖励。奖励最好是非物质的。比如,在那天的晚餐时,在孩子的座位上放一个好看的垫子,让孩子在晚饭前"致辞",全家人表示庆贺。也可以参照上面的做法,让孩子自己给自己“颁奖”。或者让孩子选择一件他自己喜欢做的事,如看电影、打电脑游戏,或者去肯德基吃饭。
(2)在孩子犹豫迟疑的时候给予支持和鼓励
赏识最能发挥作用的时候,应该是孩子想“跳”又有点怕的时候。这时,“赏识"就是一只有力的手,在孩子后面用力推一把。
①尽量少用奖励诱惑孩子。孩子毕竟不是马戏团的动物,“奖励”虽然会有效果,但也常会有副作用。我们要让孩子前进的动力来自自身,而不是外在的诱惑。
②不要过分强调孩子的潜能。强调孩子“一定能行”。这种办法对一部分孩子管用,而对另一些天性比较胆怯的孩子来说,可能反而增加
了他的心理负担。
③给孩子一个示范。如果你玩过一些刺激性的游戏,比如拓展或蹦极,你就会有这种体验,你前面的那个人对你有很大的影响。如果排在你前面的人玩得很顺利,而且一副兴高采烈的样子,你也会跃跃欲试;相反,如果他怕得要死,你恐怕也会有些犹豫。孩子更是这样,给他一个漂亮的示范,孩子的信心就会增强。
④让孩子想象。让孩子设想自己成功的样子,在头脑里细致地描绘这幅图画,让它越来越清晰,清晰到如同身临其境。这种方法在心理学上已经得到了肯定,它能有效地增强人的信心。
⑤解除孩子的后顾之忧。跟孩子说一句:“你放手去做,做好了算你的,做坏了算我的。”让孩子解除对失败的恐惧,这也有利于增强孩子的勇气。
⑥激一激孩子。比如有一种游戏是走吊桥,吊桥晃来晃去,又没有扶手,孩子害怕。这时,父母不妨先走过去,对孩子说:“你要是不过来,我们就走了。”让孩子处于一种必须靠自己的力量克服困难的境地。
(3)在孩子失败的时候加以赏识
失败的时候也要赏识吗?有些父母可能不解。其实,孩子失败的时候可能更需要这件武器。如果这时不“赏识”孩子,孩子可能得到的不仅是失败,而且还有失败留给他的沮丧心情,这比失败本身可怕得多。而有了这件武器,孩子就能从失败中得到一些可贵的东西。
①不要讳言孩子的失败。失败就是失败,怎么样也不能把失败说成成功,这是没有说服力的。同时,也不能把失败归因于客观因素,让孩子直面自己的失败,这是第一课,也是很重要的一课。父母不妨多与孩子讲讲人们失败的例子,历史故事也好,名人逸事也好,自己的亲身经历也好。总之,让孩子知道,失败是包天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的,每个人都会遇上的,这是人生的常态。
②让孩子想“我得到了什么”。成功与失败并不是对立的,它们不过是一种比较,有时,成功只是比失败多了一点点。比如陈景润算“1+1=2”,其实要从绝对意义上说,他也没成功,因为他证明的是“1+2”而不是“1+1”。但是,他朝那个目标前进了一大步,所以我们说他成功了。
而无论成功或失败,都比完全不做要好。完全不做就是个“0”,而只要去做了,哪怕只做到0。01,也比0要大。启发孩子,不要总想着那没有得到的99。99,也要想那0。01究竟是什么。
③调节孩子的情绪。让孩子放松心情,方式当然多种多样,比如听音乐、看电影、打球、散步等。总之,要让孩子从沮丧的情绪中摆脱出来。
单亲妈妈如何教育孩子
单亲妈妈萍这样讲述自己和孩子的故事:
女儿4岁半的时候我坚决离了婚,什么也没要,只带着女儿回到了娘家。虽然女儿还小,但是她特别聪明,也特别敏感,很快她就感觉出来我和她爸爸之间出现了问题。
有时,她爸爸到幼儿园来看她,她紧张,怕我说她。有时我知道前夫来看女儿,就问她爸爸说了什么,她不敢告诉我。我就对她说:“三口人的家庭是正常的,但是父母不愿意在一起,家里就少了一个人,这样的家庭也挺多。虽然家里只有妈妈这一个大人,但我一定会让你过得好,不会比别的孩子差,要相信妈妈。‘孩子当时还那么小,就听懂了,她哭了。
自从我把这件事对女儿直说了,并且和她一起面对现实以后,女儿
反倒有了安全感。她对我很依赖、很信任,一步也离不开我,这种相依相偎的感觉让我感到很温暖、很欣慰。
从离婚那天起,我就意识到单亲家庭会给孩子带来许多不可避免的负面影响。而给孩子的成长创造一个比较好的外界环境,让孩子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这是我做母亲最重要的责任。我对女儿成长的每一步都精心安排,把一切准备都做在前面。
从女儿上幼儿园、小学到中学,我和她的老师都保持着经常性的非常良好的互动。我很坦率地告诉他们,我们是单亲家庭,希望老师对女儿更多一些关注和帮助。这种坦诚和信任的态度,使我和老师之间有了默契的配合。
我很重视配合学校的教育,每次家长会我都参加,并且认真做笔记回来给女儿传达老师的意思。这使女儿感觉到,我对她各方面的情况都是十分关心的。
在女儿成长的道路上,她每走一步我都仔细斟酌,为她作出正确的决定。因为单亲家庭,没有人能和你一起商量孩子的问题,因此在有关孩子的决策上我总是考虑再三、权衡利弊,绝不草率。
我女儿长得非常可爱,身体条件也很好,老师都很喜欢她。上小学四年级时,学校舞蹈队、田径队、武术队都想要她。她让我给她作决定,我先征求她自己的意见,她说都喜欢,但是更偏爱田径。
我看她想练田径,有些心疼,于是就对她说:“田径是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得吃得了苦,要练就要决心练出成绩,如果半途而废就干脆别练。‘女儿向我保证说她能吃苦,我就同意她报了田径队。练习真是很苦,夏天衣服上的汗渍都结成了硬块,冬天小手冻得像胡萝卜。她实在有些吃不住劲了,就对着我哭了,可又不敢和老师说。这时我一点没心软,我说:“当初是你自己下的决心,不要对我说,要说去找老师。‘她说:“我腿疼得直抽筋。“我说:"给你揉揉腿可以。“
女儿终于咬牙坚持了3年,在区里的比赛中连续获过三等、二等、一等奖,小学毕业时还作为特长生保送上了重点中学。通过这件事,我教育女儿,不管什么事,要么就不做,要做就一定要下决心做好,不能一遇到困难就退缩。在这点上我绝不松口,孩子最需要的毅力和勇气就是通过这一点一滴的小事培养起来的。
我非常注意扩大女儿的知识面,让她尽可能多地接受各方面知识的熏陶,但是在对孩子的兴趣要求上我却不会轻易应许,一定要她认真考虑好,下决心坚持我才能答应。比如我一有机会就带她去听音乐会,我认为音乐对女孩子是加强文化修养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听了几次音乐会之后,女儿对我说想学长笛。我没立刻答应,一来学习乐器的费用不菲,一周一小时要80元钱,对我实在是一笔不小的支出;二来我也要让女儿想明白,学乐器和练田径一样都是需要持之以恒的,一定要做好心理准备,要懂得心疼妈妈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钱。
女儿认真考虑了几天,告诉我说她主意已定。我知道女儿的性格,既然她想好了,我就一定要支持她。我托人为她找老师,陪她一起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