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周武帝
宣政元年(578年),周武帝病亡,时年36岁。太子宇文赟即位,是为周宣帝,立杨丽华为皇后。杨坚被加封为辅官之首,从此进入核心政治圈,入宫辅政。要说杨坚作为皇后的父亲,帮衬女婿,未必一开始就是虚情假意,不过周宣帝所作所为给杨坚提供的机会太好,再不改朝换代就是对不起历史,对不起自己。
周宣帝宇文赟从小就亲近小人、贪图享乐、胸无大志,周武帝灵柩下葬当天,宣帝没有一丝哀痛,他一边抚摸着自己被父亲打出的杖痕,一边冲着棺材大声痛诉:“你死得太晚了!”当了皇帝后,他不但没有改观,反而变本加厉,淫乱后宫、重用小人、诛杀忠臣、制定严刑。宣政二年(579年),只当了一年皇帝的宇文赟下诏传位于太子宇文阐,改元大象。静帝宇文阐只有7岁,国家朝政大权仍然由太上皇宇文赟掌管。朝堂上诛杀大臣的血腥味还没有散去,此时的杨坚不敢轻举妄动。但很快,宇文赟帮杨坚下定了谋朝篡位的决心。事情的转折得从杨家和皇室的联姻说起。
宣帝荒淫无道,除了杨丽华外,又先后立了四位皇后,此举在中国历史上可谓空前绝后。其他皇后的家人向周宣帝屡进谗言--大皇后的父亲杨坚要谋反。一天,因为一点小事,周宣帝借机发挥,要杀掉杨丽华。杨坚得知后,急忙让妻子独孤伽罗入宫,向宣帝磕头谢罪,直到头破血流,杨丽华才免于一死。周宣帝虽然顾忌杨氏家族的势力,但是心中仍有不甘,他气愤地对杨丽华说:“总有一天,我会把你家满门抄斩的。”喜怒无常的他单独召见杨坚,事先命令左右护卫:“如果杨坚的神色有一丁点慌张,就是要造反,你们立刻杀了他。”但杨坚神色如常,从容应对,周宣帝很扫兴,只能让他回家。
惊魂甫定,杨坚开始主动出击。郑译是周宣帝最信任的大臣,也是杨坚的同窗。杨坚多次给郑译送去厚礼,郑译也想为自己留条后路,找个靠山。杨坚私下请郑译帮忙:“伴君如伴虎,我还是想调任外地,还请老同学帮忙,稍加留意,给我寻个机会。”郑译一口应了下来,还不忘拍杨坚马屁:“以随公的威望,天下之人,莫不归心,一有机会,我一定面启皇上。”不久,周宣帝想要讨伐陈,郑译推荐了杨坚。于是周宣帝任命杨坚为扬州总管,准备伐陈。正当杨坚准备出征事宜时,宫里传出消息,宣帝病危。杨坚称病,没有离京出征。
从这一刻开始,杨坚不再为北周宇文氏卖命,转而明目张胆地为自己的前途谋划了,事实证明,他是直奔皇位而去的。
杨坚代周立隋
大象二年(580年),周宣帝荒淫无度,体力透支,最终病死,年仅22岁。他的身后,留下的是动乱飘摇的北周王朝和雄心勃勃的军事贵族兼外戚杨坚。杨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篡改遗诏、控制兵权、排除异己、培养亲信、架空权臣、位晋丞相,他革除苛政、躬行节俭,一步步掌握了朝政大权,笼络了部分贵族势力。但是,杨坚在京城长安大权独揽,势必会引起宇文皇族和地方势力的不满和反对,在政权利益的争夺中,杀戮、流血不可避免。
先说宇文家族。
北周藩王军事力量强大,周宣帝刚死,杨坚便借口赵王宇文招的女儿千金公主即将和亲突厥,召赵、陈、越、代、滕五王入京。五王到了京城即刻被变相软禁,夺了兵权。于是,宇文家族的亡羊补牢行动开始了。
首先出击的是尚且自由的毕王宇文贤,他与五王合谋,行刺杨坚,事情泄露,宇文贤及其三个儿子被杨坚诛杀。
之后是赵王宇文招。他请杨坚到自己府上吃饭。当时反对杨坚的地方势力不断壮大,杨坚有意笼络五王,于是欣然赴宴。当然,宴无好宴,而且必定是鸿门宴。请客当天,宇文招将杨坚让进寝室内,杨坚的随从根本不能进入内院。杨坚的亲信侍卫元胄也只能在寝室门外就座。而宇文招的两个儿子宇文员和宇文贯却在寝室里面,不仅和杨坚近距离接触,更要命的是,他们都佩着刀。赵王宇文招为了确保万无一失,还事先在寝室后面埋伏下了士兵。酒至半酣,宇文招的两个儿子端来了西瓜,宇文招用佩刀的刀尖扎在成片的西瓜上,将西瓜捅到杨坚面前,想借机行刺。正在这时,元胄闯了进来:“相府有事,丞相不可在此久留。”宇文招哪里容元胄阻挠,他连声喝退元胄:“我正在和大丞相谈事,你这是什么意思?我难道有恶意吗?你竟然对我如此猜疑。”正在这时,滕王宇文逌来到,趁出室忙着迎接时,元胄乘机对杨坚耳语:“我看事情有些不妙,您赶快离开这里。”杨坚却没有意识到危险,“他们手里没有兵马,能把我怎样?”元胄说:“兵马都是属于他们宇文家的,一旦让他们先下手,就一切都完了。我元胄并不怕死,只怕死得没有价值。”杨坚不听,又入室就座。过了一会儿,元胄突然听到屋后有铠甲相撞的声音,急忙上前对杨坚说:“相府事务那么繁忙,您怎么在这里流连不返呢?”说完便强行搀扶起杨坚,快步而去。宇文招自恨错过了如此好的刺杀机会,悔恨之极,很想自残,手指都弹出了血。
“鸿门宴”后不久,宇文招与越王宇文盛被杨坚诬以谋反的罪名,连同诸子都被杀害。此后,杨坚出行必然是保卫重重,而皇族宇文氏元气大伤,再也找不到行刺的机会了。
再说说地方的反对势力。
最大的一支是蜀国公尉迟迥。尉迟迥是周太祖宇文泰的外甥,囤积在蜀地,是北周的重臣。尉迟迥起兵,集结军队十余万。杨坚派韦孝宽为行军元帅进行东征。韦孝宽一路进军,追击尉迟氏的军队到邺城脚下。决战的时刻到了,尉迟迥亲率1万精兵,头戴绿巾,身先士卒,他手下的黄龙兵更是不顾安危,英勇作战,韦孝宽连连败退。行军总管宇文忻看此情形,遂建言:“目前形势与我方不利,我方应当用诡诈的办法击破他们。”于是他命部下用箭射杀观战的民众,观战者返身逃命,互相践踏,呼声如雷,宇文忻趁机大喊:“尉迟迥兵败了。”
于是韦孝宽军队的士气重新振作,奋力反击,尉迟迥大败,逃入邺城。
韦孝宽将邺城团团围住,全军围攻,邺城被攻破。尉迟迥向城楼上逃去,大将崔弘度在后面紧追不舍。崔弘度的妹妹是尉迟迥的儿媳,正当尉迟迥弯弓射杀崔弘度时,崔弘度摘下头盔问道:“你难道不认识我了吗?今天我们是各为其主,我会顾念亲戚之情,将乱兵阻止在城楼下面,不许他们对你有所侮辱,事到如今,你不早作了断,还等什么呢?”尉迟迥知道大势已去,将弓箭扔在地上,破口大骂杨坚窃国,拔出佩刀,自杀而死。尉迟迥起兵后经历68天,以失败告终。而邺城中士兵,全部被韦孝宽坑杀。
1-3韦孝宽
第二支叛乱势力是杨坚的父亲杨忠的好友,司马消难。他看着尉迟迥造反,就想借机扩大自己的势力,宣布管辖的九州八县从此脱离北周,起兵造反。第三支是益州总管王谦。王谦在尉迟敬德等人起兵后非常犹豫,这时又传来消息说,杨坚要用梁睿取代自己的益州总管位置。王谦情急之下起兵叛乱。杨坚派王谊、梁睿为行军元帅分别讨伐叛乱,最终平叛。
从大象二年六月到十月,三大地方反对势力最终以尉迟迥自杀、司马消难败逃、王谦被处死而告终。
随着各方力量土崩瓦解,杨坚牢牢地控制了北周的军政大权。
之后,杨坚又杀了陈王宇文纯及诸子、代王宇文达、滕王宇文及其诸子。对杨坚威胁最大的宗室五王,至此全部被诛杀,杨坚彻底扫清了他通向皇帝宝座的道路。
大定元年正月(581年),杨坚仿效前人,采用禅让这种体面形式,替静帝写好退位诏书,送到自己的王府。在经过一番假意推辞之后,杨坚信步登上了皇帝的宝座,以自己的爵位为号创立大隋(因为“随”字有一个和“走”同义的偏旁,杨坚出于避讳,将它改作了“隋”字),改元开皇,时年恰好4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