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说话的智慧——圆融通达,善说着也智
滴水不漏的说话技巧
善言无瑕谪。
——《道德经?第二十七章》
[释义]
善于说话的,没有差错让人指谪。
[自我解读】
老子认为,会说话的人可以把话说得滴水不漏,可见他对语言艺术的肯定。“你会说话吗?”这样问你,你一定觉得可笑,只要是正常人,说话谁不会?实际上,问题并没有那么简单。t谁都会说话,但有许多人不懂得说话技巧,漏洞百岀。我们还是先看几个笑话:一剃头师傅家被盗劫。第二天,剃头师傅到主顾家剃头,愁容!满面。主顾问他为何发愁,师傅答道:“昨夜被强盗将我一年积蓄劫去,仔细想来,只当替强盗剃了一年的头。”主顾怒而逐之,另换一剃头师傅。这师傅问:“先前有一师傅服侍您,为何另换小人?”主人就把前面发生的事细说了一遍。这师傅听了,点头道:“像这样不会说话的剃头人,真是砸自己的饭碗。”
在寿宴上,客人同说“寿”字酒令。一人说“寿高彭祖”,一人说“寿比南山”,一人说“受福如受罪众客道:“这话不但不吉利,且受字也不是寿字,该罚酒三怀,另说好的。”这人喝了酒,又说:
道:“寿夭莫非命。”众人生气地说:“生日寿宴,岂可说此不吉利话。”这人自悔道:“该死了,该死了。”
有一人请客,四位客人有三位先到。这人等得焦急,自言自语道:“咳,该来的还没来。”一客人听了,心中不快道:“这么说,我就是不该来的了?”告辞走了。主人着急,说:“不该走的又走了。”另一客人也不高兴了:“难道我就是那该走又赖着不走的?"一生气,站起身也走了。主人苦笑着对剩下的一位客人说:“他们误会了,其实我不是说他们……”最后一位客人想:“不说他们就是说我了。”主人的话未完,最后一位客人也走了。
由此看来,如果我们说话时不加检点,就可能伤人败兴,引起误解,惹怨招恨。我们要注意说话的场合、对象、气氛,不要口不择言,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像有些人去菜市场,问卖肉的:“师傅,你的肉多少钱一斤?”或饭馆服务员上一盘肥肠,说:“先生,这是你的肠子。”这类生活中的笑话,我们要注意避免。
明人吕坤认为,说话是人生第一难事。像上面所说的情况,还不是太难的。只要注意语言修养,慢慢就会改善我们说话的纸漏和不足之处。
春秋时期的优孟就是一个很会说话的人。话说“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在争得中原霸主地位后,逐渐自大起来,而且开始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没有当年争夺霸权时那种锐意进取的精神了。
一次,楚庄王得到一匹身躯高大、色泽美丽的骏马,心里高兴得不得了。于是,庄王便从此一心扑在这匹马身上,不仅每日抚弄几次,而且还给它“衣以文绣,庇以华屋,席以露休,啖以枣脯”。不想此马没有福分消受,不久,便得病死了。庄王为之沮丧不已,好像死了贵妃似的。最后,庄王为了表达他对爱马的真情,决定为马发丧,以棺椁埋之,以大夫礼葬之。
庄王的决定一发布,立即遭到众臣的反对,许多忠直之士以死相谏,但庄王主意已定,谁也无奈他何。正当群臣摇头叹息之际,突然从殿门外传来号啕大哭之声,庄王惊问是谁,左右告之是侍臣优孟。于是,庄王立即传令优孟进见,并问道:“爱卿,何故大哭?”
优孟一边擦眼泪,一边如泣如诉地说道:“堂堂一个楚邦大国,有什么事情办不到,有什么东西得不到?大王将自己所爱之马以大夫之礼下葬,不但不过分,而且规格还嫌低了。我请大王将爱马以国君之礼葬之,赐以玉雕棺材,上好木料作的棺椁,而且要全国老幼负土掩埋,通知邻国来唁悼。这样让诸侯们也好知道大王你看重马而轻于人,这不是很明智的举动吗?!"
优孟的话音刚落,群臣一片喧哗,以为优孟之说,十分荒唐。庄王一听,却沉默不语,他细细品味优孟话中的真意,寻思良久,终于低着头慢慢地说:“我说以大夫之礼葬之,确实太过分,但话已传出,于之奈何?"优孟一听,马上接口道:“我请大王将死马交给厨师,用大鼎烹饪,放上姜枣、椒兰等佐料,马肉让群臣饱餐一顿,马骨头以六畜之常礼下葬。这样,天下人以及后世就不会笑话您了。”
于是,庄王按优孟的主意办理,群臣与优孟一道,吃到了庄王爱马之肉。君主有失,为臣讽刺劝止,这是古之常理。优孟因侍从庄王多年,熟知庄王的性情,知道此时的庄王,对他忠言直谏、强行硬谏都是行不通的。因此,他在获悉群臣劝谏失败之后,采取一种“正话反说"的策略,先顺着庄王之意说下去,自然地在不无赞同的言辞中露出揶揄讽刺之意。
优孟先指岀楚国是个实力雄厚的了不起的国度,什么事情都可以办得到,如此强国,大王以大夫礼葬爱马有什么过分?甚至应该以国君之礼葬之。这些话在庄王听来自然适意,乃至感谢优孟对自己爱马心情的深刻理解。但是,后来优孟把自己的论调自然地推向极端,或者说是水落石出,大王以国君之礼厚葬爱马,这着实是“贵马”之举,但在它的反面却是“贱人”。
优孟正是运用“正话反说”的方法,从称赞、礼颂楚庄王“贵马”精神的后面烘托出另一相反的又正是劝谏的真意一讽刺楚庄“贱人”的昏庸举动,从而把楚王逼入死胡同,乃至不得不回头,改变自己的决定。人们不得不佩服优孟“正话反说”的机智。
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提忠告和进行劝慰,这两种情况下如果缺乏语言技巧很容易伤人伤己。下面分别阐述各自需要注意的问题。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忠告的话听起来一般都让人难以接受,甚至会引起
他人的反感或抵抗。商朝末年,纣王昏庸无道,丞相比干多次进谏,纣王非但不听,还下令将比干剖心处死。
对领导提出忠告很有可能招致他的怨恨,结果自己被炒,走人了事;对于下属的忠告也往往引起他们的不满。那么,有没有办法能让忠言不逆耳呢?
1。忠告要体现出“忠”
忠告首先应该是对对方诚心诚意的关怀。当你对某人提出批评时,如果对方发现你并不是为了关心他才批评他,而是出于你个人的某种意图,他马上会站到与你敌对的立场上。对人提出忠告的时候,应该抱着体谅的心情。他诚然在某些方面做得不对,但也可能有难言的苦衷。所以在提出忠告的时候,还要体谅他人的难处,不要一味地强求或大加责难。必要的时候要深入他的内心,帮助他彻底地解决“心病”。
2。从实际出发
忠告要想获得成功,必须了解真实情况,不要捕风捉影。只有了解了事实,你才能清楚地判断是否有必要提出忠告,提出忠告的角度怎么选择,忠告以后会有怎样的效果。如果你是公司的一名职员,对公司的计划背景缺乏了解时就对其提出自己的看法,你不可能获得领导的信赖。相反,他会认为你思考问题不够周到。
不了解朋友的意图,就对他的行为妄加非议,他会认为你对他没有尽一个朋友的责任。凭借听到的信息忠告别人,容易引起误解。这时补救的办法是与他沟通,听听他怎么说,等了解清楚事实之后再想办法消除误解。
3。选择措辞
掌握了事实真相和对方的心理,就该拿出勇气来忠告,指出他应该改善的错处。当然要注意你的措辞,否则就容易得罪人。“你的想法完全错了”,“你就是笨”,“这样太可笑了……"诸如此类的措辞永远都是失败的,很可能伤害对方。以恳切的忠告作为帮助对方进步的动力,能够很快地获得愉快的人际关系。
4。注意场合
要注意,提出忠告切忌在大庭广众之下。因为提出忠告的时候必然涉及他人的短处,触动他人的伤疤,而每个人都有自尊心,被当众揭短时,
情面上很容易下不了台,从而很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你是善意的,他也会认为你是在故意让他当众出洋相。
5。把握时机
在当事人感情冲动的时候不适合提出忠告。因为在他冲动的时候,理智起不到半点作用,他也判断不清你的用意。这时提出忠告,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火上浇油。
6。简洁而突出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