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做事的智慧——有规有矩,求办事谋略
不可太露锋芒
不敢为天下先。
——《道德经?第六十七章》
[释义]
不敢做天下第一。
[自我解读]
“不敢为天下先”是老子的人生三宝之一。不敢为天下先,不是“得缩头时且缩头”的“乌龟哲学",更不是反对时代进步、固步自封的“奴隶主贵族的没落哲学”,而是“大智若愚”的人生哲理。
当代著名历史学家张岂之教授正确地解释了这句话:“不敢为天下先指不要事事认为我的看法比别人的看法要高明,不要认为一切我都看的很准。”人人都有优点,有的时候你的优点比较突出,切不可因此就认为“老子天下第一”,甚至“老子处处天下第一”,那就危险了。第一会做错事,第二要得罪人。实际上,真的天下第一的人,往往会在自己最擅长的方面表现出谦虚。因为确信自己真的有实力,所以才不会为了别人的某一个看法、某一句话而争得面红耳赤。相反,只有对自己缺乏信心的人,才会四处与人争强好胜,通过一点点“阿Q”式的胜利来维护自己脆弱的自尊。
处处与人争先,就要处处吃亏,向所有的人挑战,就会被所有的人反对。你喜欢踢足球,但球技欠佳,就老老实实多传两脚球,甘当配角,非要自己一个人猛带,只能证明你的愚蠢,大家也就不愿意和你一块踢了。有些同学家庭经济情况和别人有差距,就不要与人比吃穿住行用,把别人用来逛街的时间用来踏踏实实学习,把成绩搞好了,自然能赢得别人的尊重。从另一方面来讲,在某些方面有了过人之处,自然会受到众人的关注,但在这些关注的目光中,既有敬佩也有嫉妒,更多的则是疑惑。
如果你表现出骄傲自大,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看不起别人,就伤了别人的自尊,等于为各种谣言的传播提供机会;相反,如果你表现得谦虚谨慎,你的成就摆在那里,大家都看得见,不会因为你没有自我吹嘘就没人知道,将成就和谦虚的品德结合起来,将会让你产生巨大的魅力。
你也许觉得奇怪,不要我们去夺第一,这不是叫我们失去进取之心吗?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现代社会,应该人人去争“第一”才是呀!不错!是得人人去争,但问题是“第一”只有一个,而且争“第一”时还得看争的代价,争得不好,恐怕什么都保不住,也别说做第二了!
有一位商界的老板,他从事电脑业。这位老板给自己的企业定位就另有一论一釆取“第二战略”。因为他认为,当“第一”不容易,不论是产品的研究开发、行销,还是人员、设备等,都要比别人强,为了怕被别的公司赶超,又得不断地扩充、投资。换句话说,做了“第一"以后要花很多的内力来维持“第一"的地位。因为提到某一行业,人人都会拿“第一”去作对手,并拼命赶超。这样未免太辛苦了,而且一不小心,不但第一当不成,甚至连想当第二都不可能了。
这位老板的想法并不科学合理,并不一定当“第一"就一定会很辛苦,当第二或第三就轻轻松松了。这只是他个人的一种观念而已。但结合现实细想一下,其中也不乏道理,我们不妨可以借鉴。当“第一”者确实要费很多的力气来保住自己的地位!大至一个企业,小至一个人,都可能有这个问题。
一个企业要想位居第一,其所冒的风险也应该是最大的。产品的研制开发、资金的投入、设备的引进、人员的录用、产品的销售与服务等等,都比别人要多要大要好。好不容易排到了“第一”,又一下子成了众人的“眼中钉”,都想超过你,甚至弄垮你!对于上班拿工资的人来讲也是如此,一位主管可以说是该部门的“第一”,为了保住这第一,他不但要好
好带领手下,也要和自己的上司处好关系,以免位子不保;如果有功时,主管当然功劳第一,但有过时,主管当然也是首当其冲。如果是一位副主管恐怕就好一点,表面上看来他不如主管风光,但因为上有主管遮风蔽雨,可省下很多辛苦,减轻很多责任,所以很多人宁可当副手而不愿当“一把手”。当然,这并不是教你不要当第一。
如果你自认能力很强,且能当得了第一,那就去当吧!如果你自认能力有限,个性懒散,那么就算有机会,也不要去当第一,因为当得好则好,当不好一下子就变成了老三老四,这样不但对自己是个打击,而且在现实社会中更会招致这样的批评:“某某人不行",“某人下台了,听说很惨”……这些批评对你都是不利的。中国人一向扶旺不扶衰,当你从第一的位子上摔下来时,落井下石的有,打落水狗的也有,于是本来还可当第二的,却连当老三老四都有问题了。因此,现实生活中并非人人非得争个第一,位居第二的确也有好处,例如:
(1)可以静观“第一”者如何构筑、巩固、维持其地位,他的成功与失败,都可作为你的经验和警戒。
(2)t可趁此机会培养自己的实力,以迎接当“第一”的机会。如果你想当“第一”的话,一旦你觉得自己具备了这方面的实力,就可以趁机攀升。
(3)t由于你志不在“第一”,所以做事就不会过于急切,不会得失心太重,也不会勉强自己去做力所不及的事情,这样反而能保全自己,降低失败的几率。
因此,不管做什么,从第二、第三做起都没关系,并不一定非得想着去做第一。如能稳稳当当地做个第二,一旦主客观条件形成,自然也就成为第一了,这时候的第一,才是真正的第一。
[妙语箴言]
不敢为天下先,学会尊重别人的长处,善于守拙,既不会影响你优势的发挥,还能赢得别人的尊重,何乐而不为?况且现实生活中并非人人非得争个第一,位居第二的确也有好处。
要学会韬光养晦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道徳经?第五十六章》
[释义]
不露锋芒,消解纷争,挫去人们的锋芒,解脱他们的纷争,收敛他们的光耀,混同他们的尘世,这就是深奥的玄同。
[自我解读]
据《史记》中记载,孔子曾经拜访过老子,向他请教礼。老子告诫孔子说:“一个聪明而富于洞察力的人身上经常隐藏着危険,那是因为他喜欢批评别人。雄辩而学识渊博的人也会遭遇相同的命运,那是因为他暴露了别人的缺点。因此,一个人还是节制为好,不可处处占上风,而应采取谨慎的态度。“
老子还告诫孔子说:“君子盛德,容貌若愚。”这里的盛德是指卓越的才能。整句话的意思是,那些才华横溢的人,外表上看上去与愚蠢笨拙的普通人毫无差别。此外,据《庄子》的记载,当杨子去请教老子时,老子也谆谆告诫他不要太盛气凌人,而是要谨言慎行。老子还告诫世人:“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这句话的大意是,一个人不自我表现,反而显得与众不同;一个人不自以为是,会超岀众人;一个人不自夸,会赢得成功;一个人不自负,会不断进步。
相反,老子告诫世人:“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夸者不长。”
唐代杜审言是杜甫的祖父,他为人恃才自傲。唐中宗时他做修文馆学士,为人恃才自傲,曾对人说:“我的文章那么好,应该让屈原、宋玉来做我的衙役,我的字足以让王羲之北面朝拜。”杜审言有些太自不量力,所以被后世的人们所嘲笑。这样骄傲自夸只能显出他的见识短浅,并没有人认为他的才能真的有那么大。骄矜的结果只能是贻笑大方,如果一个人锋芒毕露,一定会遭到别人的嫉恨和非议,甚至会引来杀身之祸。
古往今来这种例子比比皆是。做人应该有锐气,但锐气不代表锋芒。锐气可以展现自我的内心,但锋芒却给别人压力。想要在事业上一展才华,可以用一点“心机”巧妙展露,要记得时机没有成熟之前,千万别锋芒太露。孔子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就是要告诉我们,人家不了解我们,我们不存怨恨、恼怒的心思,就会成为一个有德的君子。
锋芒是剌激大家的最有效方法,但实际生活中,那些有经验的,他们却与你完全相反。他们都像老子说的那样“和光同尘”,毫无棱角,言语如此,行动亦然,个个深藏不露,好像他们都是庸才,其实他们的才能远在你之上,好像个个都无大志,其实颇有雄才大略而愿久居人下者,但是他们却不肯在言语上、在行动上露锋芒,这是什么道理?因为他们有所顾忌,一露锋芒,便要得罪旁人,被得罪了的人便成为他的阻力,成为他的破坏者。四周都是阻力或破坏者,在这种情形下,自己的立足点都没有了,哪里还能实现扬名立身的目的?作为一个人,尤其是作为一个有才华的人要做到不露锋芒,既要有效地保护自我,又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不仅要战胜盲目骄傲自大的病态心理,凡事不要太张狂太咄咄逼人,更要养成让人的美德。
所谓“花要半开,酒要半醉”,凡是鲜花盛开娇艳的时候,不是立即被人采摘而去,也是衰败的开始。人生也是这样,当你志得意满时,且不可趾高气扬、目空一切、不可一世,这样你不被别人当靶子打才怪呢!所以,无论你有怎样出众的才智,但一定要谨记:不要把自己看得太了不起,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不要把自己看成是救国济民的圣人君子似
的,还是收敛起你的锋芒,夹起你的尾巴,掩饰起你的才华吧。
某先生在年轻时代以兼有三种特长而自负,笔头写得过人,舌头说得过人,拳头打得过人。在学校读书时,已是一员狠将,不怕同学,不怕师长,以为谁都比不上他。初入社会,还是这样的骄傲自负,结果得罪了许多人,不过他觉悟得很快,一经好友提醒,便连忙负荆请罪,倒是消除了不少的嫌怨。但是无心之过仍然难免,结果终究还是遭受了挫折。俗语说:久病成良医,他在受足了痛苦的教训后,才知道做人锋芒太露,就是自己为自己前途安排荆棘,自己把自己的成功路堵死。
当然也许有人会说,采用办法不是永远不会被人知道吗?其实只要一有表现本领的机会,你把握了这个机会,做出过人的成绩来,大家自然就会知道。这种表现本领的机会不怕没有,只怕把握不牢,只怕做的成绩不能使人特别满意。你已有真实的本领,就要留意表现的机会,没有真实的本领,就要赶快从事预备,《易经》上说:“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无此器最难,有此器不患无此时。
[妙语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