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日后。
京城,胡府。
“胡相,到了这种时候你可不能不管我们!”蓝玉看着胡惟庸,开口道。
右掖军营兵变一案,朝廷只处置了德庆侯廖永忠,以及一些直接煽动老兵兵变的百户、千户。
蓝玉他们以为事情就这样过去了。
可这些日子,他总感觉有人在调查他,问了之后,不止一个老弟兄有这样的感觉。
这个时候,蓝玉终于是有些慌了,即便在那件事中,他自认为手脚很干净,并没有留下任何蛛丝马迹。
再加上这两天忽然有消息流传出来,旧案重提,说当日右掖军营兵变,幕后之人不止德庆侯一人。
“梁国公,你不是说没有留下任何证据吗,那么你慌什么?”胡惟庸开口道。
“我没有留下证据,不代表别人没有,要是抓了其他人,不免会把我攀咬出来。”蓝玉脸色难看道。
如果是廖俊军一个千户的证言不足信的话,那么换成其他公侯,就完全不一样了。
胡惟庸看着蓝玉,开口道:“梁国公,你难道还没看明白陛下究竟要什么吗?”
“陛下为什么迟迟不动手,他真正要的是你还有其他诸位将军手中的兵权,这段时间陛下这是在给你们机会呢!为什么这些日子会有消息传出来,陛下这是想告诉你们,他已经知道了这件事情,而且手里握有证据。”
“你给告诉那些将军,三天之内,老老实实交出兵权,这事就结束了。不然,永嘉侯、德庆侯他们就是你们的前车之鉴。”
胡惟庸明着是为蓝玉他们好,其实这么做又何尝不是挑起他们与朱元璋的对立。
经过这件事后,这么多年的兄弟情义,怕是就此彻底淡了。
下一次胡惟庸真要鼓动他们做些什么事情,他们想到今日之事,也不会有太大的心理负担。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在送走蓝玉后,胡惟庸捧着一个木盒,连夜进宫。
他必须做两手准备。
皇宫,太和殿。
灯火通明。
这个时间点,朱元璋还是和往常一样正在批阅奏章。
“臣,胡惟庸,参见陛下。”胡惟庸先是将手中的木盒交到一旁的内侍官手中,然后下跪行礼道。
朱元璋并未抬头,而是继续看完手中的奏折,只是抬了抬左手,示意胡惟庸平身。
朱元璋拿起御笔,一边批阅着眼前的奏章,一边开口道:“是南京城要塌了啊,还是哪里又要发生兵变了。竟劳动朕的中书省左丞,星夜进宫啊。”
“陛下!”
胡惟庸躬身,禀报道:“中书省刚接到密报,宋国公冯胜、梁国公蓝玉、平凉侯费聚等一干公侯,在诸地卫所军营,侵占军屯,随意征召卫所军士给自己干私活兴建府邸诸行不法。”
候在一旁的内侍官得到旨意,将手中的木盒呈了上去,打开之后,只见里头安静地躺着几本书册。
“证据确凿,请陛下明鉴。”胡惟庸大声道。
朱元璋抽出其中一本,慢慢翻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