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商量,少命令:“妈妈想给你报一个兴趣班,你觉怎么样?”
当你的领导要求你加班的时候,如果他对你说:“今天晚上必须加班!”你的心里就会产生一种反感,心想,领导只会压迫员工。但是,如果他对你说:“这个活非常着急,明天必须交给客户,你看你是否安排一下家里的事情,晚上留下来加班完成任务吧?”你一听。尽管对于加班并非十分乐意,但是总能够积极地接受。
可见,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协商非常重要。协商能够让人感觉到受尊重。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受尊重的需要是人类较高层次的需要。一旦这种需要无法获得满足,人类就会产生沮丧、失落等负面情绪。
孩子也是如此,他们也有受尊重的需要。如果妈妈喜欢与孩子协商。孩子就会非常乐意与妈妈交流,反之,孩子则会产生逆反心理,封闭自我。美国成功学家卡耐基说过,用“建议”,而不下“命令”,不但能维持对方的自尊,而且能使他乐于改正错误,并与你合作。
妈妈不管要求孩子做什么事情,一定要注意用商量的口吻,而不要用命令的口吻。比如,提醒孩子做作业时,你可以说:“你现在是不是该做作业了。做完作业就可以看会儿电视。”而不要说:“赶紧去做作业!”或“还不去做作业呀?”请孩子帮忙做一件事情时,比如洗菜,你可以说:“你能帮我把菜洗一下吗?”而不要说:“快来帮我洗菜!”或“赶紧把菜洗了!”
帮助孩子做选择的时候,你可以说:“妈妈觉得你上个英语口语培训班有利于你的英语交流,以后你出国时就可以自如地与人对话了。你觉得呢?”而不要说:“让你上培训班你就上,我是为你好。”如此一来,孩子便会觉得他和你是一样的,并没有什么不对的地方,更没有低你一等的感觉!这样的话,亲子之间的交流就会更加和谐!
【案例回放】
案例一
一天,瑶瑶的妈妈对她说:“从明天开始,我们要把你送到爷爷家里住两星期。到了爷爷家你一定要听爷爷奶奶的话,不要惹他们生气,知道吗?”听到妈妈的话,瑶瑶很吃惊,接着大声地反对:“为什么要把我送到爷爷那里?我不去!”
“不去不行,明天爸爸和妈妈都要出差,下个月才能回来,家里没有人照顾你。”妈妈生气地对瑶瑶说。“爷爷家里没有我认识的同学,我也不能在自己的小床上睡觉。我不想去爷爷家!”瑶瑶难过极了,终于忍不住哭了起来。
“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啊,我和你爸爸都出差,总不能把你一个人放在家里吧?这事就这样定了,今天晚上好好收拾收拾自己的东西。”妈妈怒气冲冲地对瑶瑶说。第二天,瑶瑶就被妈妈送到了爷爷家里。
案例二
妞妞是个美丽的小女孩,乖巧听话,人见人爱。妞妞虽然听话,但也有自己的主见,之所以很少因为妈妈不采取自己的意见而大吵大闹,总是表现得听话懂事,是因为妈妈经常以商量的口吻谈论她的事情。
一次,妈妈想给妞妞报兴趣班,就同妞妞商量:“妞妞,妈妈看很多孩子都报了兴趣班,也想给你报一个,你觉得呢?”妞妞摇摇头说:“我不想报,报了班就没有时间玩了,我们班里的淘淘报了兴趣班,结果一点都不快乐。”“不会的,妈妈就帮你报一个你喜欢的班,这样子你就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了。你看呢?”妞妞听妈妈这样说,低头想了一会,高兴地说:“行啊,我喜欢画画,你给我报个美术班吧。”就这样,妈妈与妞妞把这件事情确定了下来。
【妈妈这样做】
在传统的中国式家庭里,往往是家长说一不二,强行决定孩子必须怎么做,禁止做什么。虽然现在是个追求民主,倡导个人权利的时代,但是在现代家庭中妈妈仍然习惯以家长的姿态教育孩子,比如在家里出现争执时,无论有没有道理,妈妈总是习惯于以“都是为了你好”的理由来代替孩子做出决定。这样一来强调了妈妈作为家长的尊严、权威,迫使孩子服从自己的意愿,却使得孩子逐渐丧失了自己的见解与思想。
而且,我们做妈妈的经常会把自己放在一家之“长”的位置,习惯于带着主观情绪色彩,以充满主观批判性的语言数落孩子。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是断然不会平心静气地思考信息内容有多少价值,他更多感觉到的是,自己的错误被夸大以及被否定的挫败,所以他会压抑。如果你运用了批判性的语言,将会让良好的初衷消失殆尽。尤其当两个人的关系已经紧张的时候,批判性语言无疑成为沟通中断的重要原因。
妈妈与孩子之间,多因彼此不了解而发生误会,多因缺少沟通而产生矛盾,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妈妈没有和孩子进行平等地交流。如果妈妈学会与孩子做朋友,做孩子的知心朋友,那么这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许多妈妈面对和孩子无法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问题,不仅没有认识到自己教子方式的失误,反而对孩子施以更严重的惩罚,最终导致孩子与妈妈的关系越来越糟糕。
妈妈应该随时记住孩子是家庭中的重要成员之一,遇事要主动征求孩子的意见,当孩子表示不满或者反对的时候,应该心平气和地给孩子解释,争取得到孩子的理解,而不能强迫孩子服从,甚至叱责孩子。这样不仅有利于孩子建立良好的个人权利意识,还有利于孩子养成尊重他人的好习惯。
无论有多忙,妈妈每天都应该抽出一定的时间来陪伴孩子,因为只有陪伴在孩子身边,才能满足孩子对亲情的需要,孩子才能体会到妈妈特有的关爱;也只有多陪伴孩子,妈妈才能够更多地了解孩子的真实需要,给予孩子及时的关怀和帮助,让孩子快乐地成长。
再说了,每一个孩子都会出现与妈妈意见不一致的情况,孩子们都希望妈妈能够尊重自己的意见,毕竟,许多事情都需要孩子付出努力才能实现。如果妈妈忽视了孩子的主观能动性,一味的用妈妈的威严来压制孩子,孩子即使口头上同意了,内心也无法产生努力的动力,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已经感觉简直就是受罪,怎么还可能与妈妈和睦共处呢?
因此,妈妈一定要把孩子的事情交给孩子自己处理,妈妈的意见只能通过建议或者协商的方式传达给孩子,帮助孩子全面的认识问题。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过:对孩子要少下命令,命令只有在其他方式不适用或失败时才用。要像一个善良的立法者一样,不会因为去压迫人而高兴,而因为用不着压迫而高兴。商量的魅力在于,使自己学会从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两代人的沟通,最重要的是相互理解、相互尊重。而实现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方法就是学会商量。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协商非常重要。协商能够让人感觉到受尊重。
学会与孩子商量,在子女的教育中还有更为重要的一个方面。那就是对孩子提出的要求,我们不能满足或不应满足时,我们不应粗鲁而简单地拒绝:不行!不准你去!或者在妈妈提出的要求,儿女不同意时,你也不应简单地采用命令方式:这事已经决定了!
妈妈学会与孩子共同商量既可以增加相互的理解,也可以避免家庭中一些无谓的争吵;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教会孩子在社会上怎样做人和与人共事。因为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只要与人相处,分歧是不可免的。
随着孩子年岁的增长,子女在喜好和兴趣,甚至交友诸方面看法都会与妈妈有分歧。这时妈妈对子女的一些喜爱与兴趣绝不能简单地禁止。而应在充分尊重的前提下与子女商量,以求得共识或找出正确解决的途径。
喜欢与孩子协商的妈妈是民主的妈妈。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孩子渐渐会养成民主协商的习惯,都会愿意主动与妈妈进行沟通,这样的亲子关系是非常令人羡慕的。当然了,只要妈妈们记住凡是有关于孩子的事情,都不要忘了他们才是事件的主角,一定要征询他们的意见,这样他们才会心理平衡,也会更加乐意与妈妈进行交流。如此一来,面对人家和谐的亲子关系就不用羡慕嫉妒恨了!
2.学会给孩子道歉:“女儿,如果我伤害了你的自尊,请你原谅我。“
这个世界上没有完人,就算我们懂得再多的知识与技巧,我们仍然不可避免会犯错。毕竟,每个人经历的事情都不会百分百舒心,来自各方面的压力难免导致我们的内心世界掺杂了各种各样的情绪。所以,我们也可能莫名其妙地失去耐心,于是就会出现错误。
不仅如此,在教育孩子这件事情上,我们还会在潜意识里沿袭我们儿时获得的一些经验,以当年我们妈妈曾经对待我们的方式去下意识地对待孩子,这就会导致我们犯更多的错误。当错误已经不可避免地发生,没完没了地自责就变得毫无意义了。这时候,我们需要更多地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待并处理我们的错误所带来的后果。
实际上,正因为每个人都会犯一些大大小小的错误,我们才成就了一个真实的世界,而这个真实的世界对孩子的成长实际上是非常有帮助的。试想一下,如果孩子从小到大都生活在一个像天堂一样美丽的地方,凡事皆顺利,没有经历过任何不良的情绪,那么,当他走出社会,面临某些突发的、跟平时所接触的完全不一样的情况时,他就会手足无措,没了主张。因此,与其十分刻意地为孩子营造这样一个安全的真空,不如就着已经犯了的错误,给他展示一个真实的世界,让他有机会感受他人各种各样的情绪,为学会更好地应对各种情绪提早做些准备。当然,如果仅仅满足于犯错给了孩子一个真实的世界,那么犯错对孩子的成长是没有太大意义的。更重要的是,我们还要在犯错之后有所作为,把坏事变成好事。
为了在孩子面前树立权威,防止失去控制力,很多妈妈即便大错特错,也要摆出一幅唯我独尊的架势,让孩子将错就错听从自己。实际上,知错认错并不会降低妈妈的威信,相反,知错认错还可以更好地协助孩子成长,对孩子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毫无疑问,妈妈的错误做法会伤害孩子,但是,如果妈妈能在孩子面前诚恳地认错,妈妈的行为就会传递给孩子这样一个信息:“妈妈这样对待我,不是我不好,只是他们自己的情绪不好。虽然他们有过错,但他们知道自己错了,他们还是那么爱我。”这样的信息可以有效化解孩子的委屈情绪,让他的心情变得晴朗起来。
所以即便是妈妈们在孩子面前做了错事,不要硬撑着那个放不下的架子,和孩子认错没什么大不了的,不但不会降低你的妈妈威信,更多的是增进了你们的亲子关系。
有一位妈妈苦恼地说:“星期天,我在打扫房间的时候发现鱼缸被打破了,因为儿子平时比较好动,我就以为是儿子淘气时打碎的,就严厉地批评了他。他当时很委屈,一直说不是他打碎的。我以为儿子在狡辩,就打了他一下。晚上,孩子他爸回来了,说鱼缸是他拿东西时不小心打碎的。我才意识到自己错怪了孩子,但是,我是一个爱面子的人,我对儿子说:“虽然不是你打碎的,但是,你平时太淘气,以后要注意。”没想到,儿子接下来有很长一段时间不愿意跟我说话。我知道当时我没有向他道歉,伤害了他的自尊心,但是,我放不下妈妈的架子,而且,现在也不知道怎么跟儿子谈这件事。”
你看这妈妈的威严是保存住了,但是和孩子的距离却越来越远。如果出现了这样的局面,那要这种形同虚设的妈妈威严又有何用,孩子根本不给你有任何交流的机会!
一个人做错了事,伤害了别人,必须向人家道歉。美国心理学家罗达·邓尼说过:“父母错了,或违背自己许下的诺言时,如果能向孩子说一声对不起,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自尊,同时能培养孩子尊重他人的习惯。”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则说:“受委屈的孩子很少会去反省自己有什么过错,因为愤怒和不平占据了他的心灵;而被感动的孩子则常常反省。因为感动增加了他内心的勇气和智慧。”可见,如果妈妈真的对孩子做出了错事,适时道歉倒是一种良好的沟通方式。
妈妈在孩子面前承认错误,或寻找适当机会与孩子谈论自己的错误,是让孩子学会如何做人的有效方式。只有孩子感到妈妈是言行端正,才能产生的由衷的敬意,妈妈的威信也才会真正树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