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中国传统婚俗,对于离婚的习俗带有
千明显的避邪性质。比如在台湾,忌离婚、忌
年
在家中写休书。为了趋吉辟邪,所以写离婚
122
◆古代女子。在古代社会,女子在婚姻中的地位是被动的。
书就多在废宅荒寺。俗谚云“休妻一片地,三年不生草”,民间是很忌讳的。
还有一些少数民族,会举行离婚仪式来驱除离婚带来的不祥。如达斡尔族人认为离婚是极不吉利的事,如男方坚持离婚,要举行离婚仪式。仪式由娘家人主持,男人俯伏在地上,妻子跨过他的颈,然后在男家的炉灶和烟囱上缠一块白布,象征丈夫死亡,这样才算正式离婚。达斡尔人认为,采取这样的方式才能禳解离婚带来的不祥和晦暗的邪气。过去,居住在云南碧江一带的白族人离婚时,若男方在裁决之前反悔,男方就给岳父母一笔可观的钱财作为“洗辱费”。意思是:岳父母大人,我想休去你家的女儿,这是对你们最大的侮辱,现收下这点小意思,特表示我的歉意。同时把岳父母及妻子的兄弟姐妹请进家里,将最大的一头猪杀掉,大家吃一顿,还要喝上一晚的酒,直至岳父母喝得酩酊大醉为止。这样一来,女方所受的休弃之辱和离婚给女家带来的邪气都被洗刷得一干二净。这时作为“休妻证”的小木片,也要烧掉,化为灰烬。另外,拉祜族,傣族、瑶族、布朗族等民族都有某种极具象征意义的离婚仪式,他们或将丝线用火烧断,或将木片一分为二,或将石片划线为界,或将白布对开,等等。
再婚避邪
由于再婚者都有一次或一次以上不幸婚姻的体验,或夫妇不和,或夫妇一方死亡,所以,再婚者在婚配对象的选择和婚姻仪式上有更多忌避,以免灾祸和不幸再次发生。
旧时一般允许男子再娶,但禁忌妇女再嫁。所谓:“夫有再娶之义,妇无二适之文。”男人再娶,一般以无子嗣为由。如有子,纳妾亦遭人非议。《中国礼俗学纲要》说:“有子纳妾,人多非刺,谓非齐家之道。”然旧时往往有嫌其妇年老、貌丑而娶妾者。男子再娶,俗忌得新忘故,谓之“负心郎”。
中国大多数民族忌娶寡妇。亡夫者为寡,民间以为,寡妇死去丈夫的魂魄常随其身,有娶之者,必受其祟。又以为娶了寡妇,人死后,到阴间将要与原夫争夺其身,所以娶寡妇成为民间一大忌讳。这是古代性歧视、性压迫的历史写照。若男子丧妻续弦,则不忌寡妇,以为条件对等,命运相同。
旧时民间寡妇改嫁时,有许多避邪习惯,并在许多方面有别于正常的婚姻嫁娶。如在江西、河南一带,有寡妇再嫁,必走偏门、后门或从墙壁上凿洞而出,不能走正门、大门;嫁时还要在夜晚,且不用鼓乐,如果被人看见,人们便认为是不祥之兆,将有凶祸发生。避祸的办法就是对看见的人要狠狠唾骂几声。台湾俗间寡妇改嫁,也忌像初婚那样从娘家坐轿,必须徒步走到半路上再坐轿。有的寡妇还要在上轿的地方,丢下一件自己平时所穿的衣服,然后才放心上轿,据说这是为了避除前夫的灵魂跟随寡妇来到新夫家作祟。寡妇先走一段路的用意是让前夫的灵魂发生错觉,误以为她到某地去办事。当她在途中上了花轿后,前夫的灵魂再想跟去但无法找到她了,丢下旧衣就是为了让前夫的灵魂不可能再认出自己。
生儿育女、传宗接代,在民间被视为极其庄重的人生大事。中国传统文化中强烈的多子多孙的文化观念深入人心,因此,婚后的择吉文化核心就是祈子,又更多地表现为渴望多多益善生儿子。
孩子对于家庭来说,意味着后继有
人,香火不断。因此,民间有种种期盼怀孕
大得子的习俗,采取向神祈祷、施行巫术等方中式。祈子择吉的方式一般分为以下几种:国向本地神灵祈子上这是最普遍的求子方式。在河北省赵下县范庄有供奉龙牌的习俗。所谓龙牌是刻有五双龙的高大木牌,上面刻有“天地三界十方千真宰龙之神位”。求子者先要燃香,供奉供
年
品,虔诚地祈求说:“给个娃娃吧。”旁边站一老年妇女问:“要男要女?”祈子者说:“给个男娃娃吧。”然后跪拜。这时第一炷香烧完了。老年妇女燃上第二炷香,虔诚地说:“我为你求一个模样好看的、身体壮的娃娃。你从哪里来?”求子者回答了从哪里来,她就从哪个方向寻找。这时求子者要向龙牌许愿,明年要给龙牌供奉。
在当地还有一种祈子习俗——套娃娃。求子者用蓝色棉线拴一硬币,然用一根香挑着往高大的龙牌上贴,如果贴上了,126就是拦住了娃娃。也有的顺着龙牌雕刻的纹理往上挂,如果棉线果真挂在龙牌上,就算
是套住了。如果拦住和套住了,就轻轻地说:“儿跟娘回家吧。”有时在求子时旁边站着一个有经验的老年妇女,这位老年妇女给求子者一个黄纸包。求子者得到后,要用手捂铜钱或硬币,或者把领到的黄纸包揣在怀里,不能跟别人说话,一路上小跑回家,放在卧床被下,按照那个老年妇女的说法:明年准能得到个大胖小子。
向大自然求子
中华民族经过漫长的自然崇拜的阶段,中国民间崇拜石头,在原始人看来,石头是有灵性的,具有生命形态。而泰山一向以祈子灵验著称。上山祈愿生子一般在山顶壁霞祠,向碧霞元君祈诉。“泰”字在《易经
泰卦》内表示“天地交而万物生”之意,很多人视其为妇女生子之卦,视碧霞元君为滋生万物、主管生育的送子娘娘,能福佑众生,特别保护妇女儿童,有求必应。
以灯求子
在中国广大农村有元宵节有以灯祈子的习俗。晋北有摆灯山的习俗,即用灯盏摆字。元宵之夜,灯火通亮,摆出“天下太平”、“五谷丰登”等吉祥语。正月十六日晚上,千百盏灯熄灭的时候,只剩下的一盏叫做“子孙灯”。“子孙灯”被求子者虔诚地端回家后,供在灶神前,再添足油,求子夫妇要轮流守护整整一个晚上,不得让灯熄灭,果然生了儿子,还要举行还灯仪式。
中国民俗语言讲究谐音,按照中国人的民俗观念,“灯”与“丁”谐音,因此灯就包含了“子”的寓意,现在以灯祈子的习俗在中国民间还有遗存。
佩饰求子
中国传统习俗认为佩戴某种装饰可以得子。装饰种类繁多,有的地区用自己的腰带换回产妇的红腰带,认为自己和产妇的红腰带可以发生感应。据《河川县志》载,中国的道教有道幡,幡尾上有“福”、“寿”字,或者“富贵”字。无子者偷偷地剪下一块,佩戴在自己身上,可以得福生子。这种佩戴装饰习俗古已有之。《通典
食货
钱币》载,南朝梁武帝时,民间铸一种钱,称为“男钱”,妇女期盼儿子,往往把它佩戴在身上。据说三国时魏国的曹植作过《宜男花颂》。何谓宜男花呢?原来宜男花就是萱草。古代人认为佩萱草可以生子。
其他尚有许多祈子习俗,例如节日祈子,祈子习俗遍布人类衣食住行等各个生活层面,传统中国人生活在祈求得子之喜的习俗氛围中。
生育中的第一个先兆是“得喜”。中国人历来都认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虽然还不知道腹中是儿是女,既然有后,有身孕,那就意味着后世有人,可以传宗接代。择吉的内容也就包容在其中了。
怀孕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从受孕到怀孕再到孕育生命,无不寄托着父母与长辈的祝福与希望。因此,自古便有许多吉俗与禁忌。
受孕择吉日
在古人看来,受孕是件极为严肃的事,因为未来小生命就是从此成长起来的,故对受孕规定了种种礼俗。《古今图书集成》载:“日月蚀而私者,生儿则多疾;日月晦、朔弦望而私者,生儿则愚痴;疼虚铭绞了戾逐阵而私者,生儿多凶暴无礼。”民
128
◆日蚀图。民间忌在日蚀或月蚀时受孕。
间也有在日蚀或月蚀之时交媾受孕必生六指儿、缺嘴婴的说法,对受孕时间禁忌很多。
道教房中术对此也有涉猎,道教经典《抱朴子》云:“然行气宜知房中之术,所以尔者,不知阴阳之术,屡为劳损,则行难得力也。”这也说男女交合受孕要依一定法则,否则效果不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