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约瑟和玛丽亚来到耶路撒冷,当时夜幕降临,非常寒冷,他们找不到合适的住宿地,只好借住在一个马棚里,玛丽亚就在马棚的马槽里生下一个男孩,约瑟按照神的指示,给他取名耶稣。
传说耶稣12岁时,随母亲到神殿去。他进了神殿后就不愿离开,母亲来找他,他反问道:“为什么找我?你不知道我应在我父亲的家里吗?”年轻的耶稣已经意识到自己是上帝的儿子。
从30岁起,耶稣在巴勒斯坦一带宣传神的旨意(福音)。他劝告穷苦人们忍受苦难,说能忍受现实世界一切苦难而安分守己的人,死后会升入天堂。有钱的人和剥削别人的人要想进天堂,比“骆驼穿过针孔”还要难。耶稣在传教的同时,还给人驱魔治病,显示奇迹。比如,使瞎子复明,跛子行走,死人复活等。
耶稣的传教活动显然与犹太人和平倾向更为接近,但又引起了罗马统治阶级和犹太教祭司的仇视和反对。后来,罗马派驻犹太的总督彼拉多逮捕了耶稣,判处他死刑。执行死刑的那天,罗马士兵押送耶稣到耶路撒冷郊外一座小山的山顶上,把他钉死在十字架上。据说,耶稣在死后的第3天复活了,不过,耶稣将再次回到人间拯救人类,建立千年王国。该故事流传甚广,信奉之人也日益增多,逐渐形成了早期的基督教。
二、重大历史事件
布匿战争
公元前3世纪早期,罗马人成为意大利的霸主之后,企图继续扩张,以称霸地中海。与此同时,西部地中海的强国———北非的迦太基也在扩张海上势力。双方为争夺地中海西部统治权进行了一场著名的战争,其中包括三次大战。战争断断续续进行了一百多年,因为罗马人称腓尼基人为“布匿人”,所以史称“布匿战争”。
公元前265年,西西里岛的墨西拿城邦发生雇佣兵起义,墨西拿向迦太基和罗马两方求救。迦太基率先出兵干预,占领了墨西拿。罗马统治者惟恐迦太基人独吞整个西西里,于是于次年派兵侵入西西里岛,由此揭开了第一次布匿战争的序幕。
公元前264年,罗马出兵渡海击败迦太基军队,占领西西里岛大部地区。两年后又攻占了迦太基人在西西里岛西南岸的主要据点。但迦太基的海上优势却丝毫未损。在公元前260年的米拉角海战和公元前256年的埃克诺姆斯角海战中,罗马海军凭借新式装备大败迦太基舰队,随后乘胜登陆北非。公元前255年,迦太基发动反攻,在北非的罗马军大部分被歼灭,而前往增援的罗马舰队也遭遇到大风暴的袭击,几乎全军覆没。公元前241年,罗马并未气馁,又新建了200艘战船,组成一个浩浩荡荡的大舰队,终于打败了迦太基舰队。迦太基无奈之下,被迫求和,将西西里及其附近的一些岛屿割让给罗马,赔了大笔钱款。这样,罗马在西西里建立了第一个行省。
在输掉第一场战争后,迦太基军队渡海进入伊比利亚半岛东南沿海,在那里扩充势力。公元前218年,罗马再次向迦太基宣战。迦太基统帅汉尼拔多次战胜罗马军。但是在以后的时间里,罗马采取迁延战术,汉尼拔孤立无援,只得退到亚平宁半岛南端困守孤城。公元前202年,他的军队与罗马军进行了决定战争命运的扎马之战。但这一战还是以汉尼拔的失败而告终。
尽管如此,罗马仍然不愿放过迦太基,他们念念不忘的,就是彻底毁灭这个敌人。公元前149年,第三次布匿战争爆发,罗马人的刀锋直指迦太基城。已经没什么军力的迦太基人仍然奋勇抵抗了两年。第三年,瘟疫降临,迦太基人口锐减,罗马军队破城而入。经过6天6夜的巷战,迦太基陷落了,8.5万人殉国。战后,60万迦太基人中的5万幸存者沦为奴隶,城市被夷平。
一个伟大的文明古国、一座辉煌数百年的名城、一群勤劳智慧的人民,从此不复存在。
格拉古兄弟改革
公元前二世纪中叶,罗马成为地中海世界的霸主,其势力范围不仅涵盖了几乎整个意大利,而且扩展到地中海沿岸的广大地区,并建立了许多海外行省。罗马作为一个奴隶制国家,大量使用奴隶劳动。奴隶主的残酷压迫不免激起奴隶强烈的反抗。同时国内土地问题突出,破产失地的农民四处流浪,加剧了社会动荡。而且兵源不足也引起了公民兵制危机(在罗马,无产者不得服兵役)。为了振兴罗马,公元前2世纪下半叶,格拉古兄弟毅然发动了一场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改革运动。
公元前133年,在人们的热情支持下,长兄提比略·格拉古当选为罗马保民官。就职以后,他首次提出以限制多占土地为主要内容的土地改革法案。规定佃户租用国有土地的限额,收回他们的多余土地,把这些土地重新分给少地和无地的罗马公民。每户公民占有国有土地不能超过1000犹格(约合250公顷),超过部分由国家偿付地价后收归国有,然后分成每份30犹格的小块土地给无地平民。
元老院对他极为不满,斥责他的建议,并采取各种方式阻挠他的行为。在对他的建议进行投票的那天,提比略·格拉古身着丧服与随从人员出现在会堂上,这表示如果不成功的话,他就决心一死。投票的时候,双方发生争吵,很快就发生了暴乱。在混战中,大格拉古头部受重伤,悲惨地死去了,其手下几百人也一同被杀死,尸体被扔进了台伯河。
大格拉古的死引起了平民的极大愤怒,元老院在巨大的压力下只好采纳了他生前的建议,并按期推行相关法案。尽管这一法案很不彻底,但从公元前131年~前125年,有7.6万无地平民得到了土地。在他之后,他的弟弟盖约·格拉古不畏重重阻力,决心继续完成哥哥的遗志。
小格拉古是一位精明能干而且勇敢无畏的政治家,赢得了平民们的普遍赞扬和支持。公元前124年,他被选为保民官,并承袭了提比略的改革。盖约比提比略小9岁,他同哥哥一样,为人耿直,处世严谨。但二人在性格和作风上颇有差异。提比略温文尔雅、严肃理智;盖约性情急躁、咄咄逼人,演讲时慷慨激昂,对民众更具吸引力,对贵族保守派更具危险性。盖约的改革已不限于土地法案,而是把改革运动加以扩大和发展。
盖约上台以后,推出了土地法和移民法。土地法大体是提比略土地法的重复。移民法针对罗马国内的国土已不适应国家人口增长的需要,规定在意大利南部的纳普图尼亚和北非的迦太基建立两个移民地。参加移民的成员一般由最殷实的公民组成。另外著名的法令还有:
粮食法。由国库以廉价或免费形式向城市贫穷公民定期提供粮食。
兵役法。这一法律规定不得征召17岁以下的人入伍。凡应召士兵所用的被服,皆由国家供应。
行省授命法。这一法律规定元老院必须在执政官选出以前指明其卸任后服职海外的行省。
此外,盖约在保民官任期内,还提出并实施了审判法和亚细亚包税法。根据审判法,法庭陪审官不得像以前那样完全由元老院任命,而改由从骑士和元老二个等级中任命,各出300名。亚细亚行省包税法规定,将新近获得的帕加马地区的征税权包给骑士,征收该行省年产量的110作为税收。
然而盖约的改革也并非十全十美,他提出给意大利某些“同盟者”以公民权,其目的是想要争取更广泛的支持者。但这一激进提议不但遭到元老派的强烈反对,连那些不愿把权利分给意大利人的平民也表示反对。由于失去了平民的支持,公元前122年夏天竞选(次年)保民官时盖约落选。
于是元老贵族派早已策划的报复行动开始了。公元前121年在卡皮托林的一次会议中双方发生冲突,盖约及其支持者虽进行了顽强抵抗,但最终经不住有组织的武装袭击,当场有3000多人遇害。盖约逃入丛林,在绝望中自杀。
虽然在当时的情况下,格拉古兄弟不能彻底改善底层人民的命运,但其改革还是取得了一些成效:他们使8万农民获得了土地,使“罗马人争取公民权”的口号深入人心。
斯巴达克起义
公元前73年夏,在罗马中部卡普亚城的一所角斗士培训学校里,发生了一次暴动。被迫充当角斗士的奴隶们手拿菜刀、肉叉和各种带有尖刺的木棒,杀死卫兵,冲出了戒备森严的角斗士学校。组织这次暴动的领袖就是古罗马历史上极其著名的英雄斯巴达克。
斯巴达克(?~公元前71年)出生于意大利的本色雷斯,从小身为奴隶,在一次与罗马军队的作战中,他不幸被俘,被卖到了加普亚角斗士学校,在那里学习角斗竞技。
在古代罗马,上流社会盛行观看残酷的角斗士竞技赛。角斗士们在竞技中像牛一样地展开角斗,一方不慎就将惨死在角斗场上,而奴隶主和贵族则从这种惊心动魄的血腥厮杀中寻欢取乐。
角斗士们一般都是奴隶,多为色雷斯人、高卢人和日耳曼人,也有非洲人和其他地方来的战俘。在角斗士学校里,斯巴达克和他的伙伴们过着或与野兽相拼,或者自相残杀的生活。终于,斯巴达克和其他角斗奴隶们不愿屈服于任人宰割的命运,决定以暴动方式赢得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