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成成和妈妈一起去参加婚礼,回家后,爸爸发现成成的糖果一块都没吃。爸爸有些好奇,成成不是很喜欢吃糖的吗?这次是……想到此,爸爸问道:“儿子,这些不是你最喜欢吃的吗?怎么没吃却带回家来了呢?”
成成见爸爸如此问,就撒娇地说道:“爸爸妈妈每天上班赚钱很辛苦,我带回来给你和妈妈吃。”
“是吗?”爸爸妈妈故作惊讶地问道。
“当然了,这还有假吗?再说我是小孩子,应当先孝敬长辈。”
爸爸听了,欣慰地笑了。
可见,孩子虽小,但只要你和他好好沟通,和他讲道理,他会听明白的。而且,榜样的力量也是不容忽视的。只要父母做好了孝敬长辈的榜样,孩子便会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逐渐养成尊敬长辈、孝敬父母的好习惯。
放眼今日社会,身为人子却不孝敬父母的事情比比皆是。都说“养儿防老”,可是一些长大成人的孩子却不尽赡养老人的义务,还有一些人不工作吃住都靠年老的父母,做“啃老族”。更有甚者,看着年老体衰的父母不顺眼,对老人拳打脚踢,简直是禽兽行径。
回溯这些逆子的童年,他们几乎个个都是父母的宝贝,捧在手上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遗憾的是,父母过多的爱并没有养育出一个听话懂事的男孩,反而养出了好吃懒做、不懂得体谅他人疾苦的“孽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可悲的结果?凡事要全面考虑,孩子自身必然存在很大的问题,而抚养孩子长大的父母,在这场失败的教育中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所谓“人之初,性本善”,每个孩子来到世间,都纯洁得像一张白纸。他们对世界的一切认知,都来自父母的指引。孝顺的孩子背后,往往会有两位通情达理的父母,因为他们的孝顺意识,最早都是由父母亲灌输的。同样地,孩子的不孝,往往也是关注着父母亲的一举一动学来的。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父母如何对待自己的双亲,都被幼小的孩子看到眼里、记在心里。可以说,孩子之所以会走上不孝的道路,几乎就是踏着父母的轨迹走过来的。此外,自私、冷漠也是造成不孝的很大原因。
有些父母认为现在社会竞争激烈,人情味又淡漠,于是就使劲教孩子如何与人动心计,日子久了,孩子果然愈加老练了,自私到对父母也斤斤计较。父母又如何渴望从这样一颗冷硬的心中流淌出孝顺之情呢?所以,如果想让男孩从小就有一颗孝顺之心,父母一方面要让男孩跟自己学习如何孝敬老人,另一方面培养男孩纯洁善良的心灵。一个孝顺的男孩,首先得是一个心中有爱的男孩。
第一,父母要以身作则。
父母对待长辈的态度,就是孩子对待父母的态度。因此,父母要时刻想着照顾年迈的长辈,绝不能“有了儿子就忘了老子”。父母可以在节假日带上孩子去看望老人,帮老人做些家务,和老人共聚同乐,尽一份子女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为孩子做好孝敬长辈的榜样。
第二,制定相应的家庭规则。
家庭中,父母可以制定相应的规则,给男孩作行为的指标。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就是这个意思。一个家庭需要民主,不可家长制、一言堂,但必要的家规是不可缺少的。父母可与孩子共同商量,制定关于孝敬父母的行为规范。比如,定期为父母做些家务活,不顶撞父母,发生分歧要用商量的方式解决等,并给予男孩必要的指导。
第三,让孩子了解父母为他和家庭付出了多少。
如今,绝大多数的孩子不知道父母的工作情况,不清楚父母的钱是怎样得来的,只知道向父母索取,认为父母给自己吃好的、穿好的、用好的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这样的孩子怎么能从心底里孝敬父母呢?因此,父母应该让孩子了解自己为他和家庭付出了多少。
给男孩一颗善良的心
善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影响。可以说,如果—个孩子缺少善良的品质,那么这个孩子在道德上就会有缺陷。其实,每个父母都希望能够拥有—个善良的孩子,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个善良的小精灵。然而,有些父母大概是出于“保护孩子”的心理,经常会灌输孩子“别人打你,你也打他,打不过就咬”的观念,这些父母就是忽略了对孩子进行善良教育。
教育专家认为,如果一个孩子没有善良的心,那么孩子就更不能很好地保护自己,因为没有善良之心的孩子很容易与别人发生冲突,冲突往往意味着不安全。因此,为了能够让孩子更好地保护自己,父母要从小对孩子进行善良教育。虽然说孩子可能会为自己的善良而付出一定的代价,但是,孩子得到的会比付出的要多。
辉辉今年10岁了,上小学五年级。妈妈经常带着辉辉进行献爱心活动。因此,辉辉是一个富有同情心的孩子。
平时只要有时间,妈妈都会带着辉辉去社会福利院看望那些孤儿和老人,和他们一起玩耍、聊天,并且有时候还会给他们带去礼物。偶尔,妈妈也会将辉辉的一些不再玩的玩具、穿不了的衣服等送给福利院的孤儿们。当然,这都是事先和辉辉商量过的。辉辉很小的时候,非常不理解妈妈,总是将自己的东西抱在怀里,不让妈妈送给别人。慢慢地,经过妈妈的开导和教育,辉辉懂事了好多,经常主动将一些用不着的东西送给福利院的孤儿。
2008年汶川大地震时,妈妈想要为灾区同胞们捐款,她觉得这是培养辉辉善心的良好时机。于是,当电视上报道灾区的境况时,妈妈连忙将辉辉叫过来,让他看那一幕幕的镜头。辉辉看到后很震惊,也非常难过。这时,妈妈趁机对辉辉说:“儿子,你看他们遇到了灾难,多可怜啊。现在他们正是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来帮帮他们吧。”辉辉点了点头,又问:“可是我们怎么帮他们呢?”妈妈告诉辉辉:“我们单位组织给灾区捐款,我想捐一些钱,你自己想想应该怎样帮助他们吧!”
辉辉想了想,就跑到了自己的房间。过了一会儿,辉辉用力地搬出一个大箱子,里面有玩具、衣服、图书,还有一些零钱。妈妈问辉辉:“这些钱是哪儿来的?”辉辉告诉妈妈:“是我攒的零花钱。我要把这些都捐给灾区有困难的人。”妈妈听了很高兴,帮辉辉将所有的东西都捐了出去。
上面这个故事中的妈妈,是一个非常有责任心和爱心的妈妈。她对有困难的人表现出了真挚的同情,并且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帮助了正遭受痛苦和不幸的人们。最难能可贵的是,她用自己的爱心感染、陶冶身边的孩子,让善良的种子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
所以,若想让你的孩子有一颗善良博爱的心,父母就应该用正确的方法教育孩子从善,从小培养博爱、同情、宽容等美好品德,让他看到世间的真善美。那么,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第一,培养孩子与人为善的交往准则。
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教会孩子保护自己的同时,也要引导孩子与人为善,害人之心不可有。遇到事情了不要得理不饶人,要学会原谅别人、接受别人真诚的道歉。凡事多换位思考,这样才能让自己处于受人尊重、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境地。
第二,做孩子的榜样。
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只有富有爱心的父母,才能培养出富有爱心的孩子。孩子时时刻刻把父母作为自己的榜样,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身教重于言教就是这个道理。因此,父母平时就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到孝敬老人、关心孩子、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等,让孩子觉得父母是有爱心的人,自己也要做一个富有爱心的人。
第三,用爱来感化孩子。
爱是造就孩子成为一个善良的人的最好工具。在平时,我们用爱心去浸润孩子的心灵,引导孩子关爱他人,关心社会,遇到假恶丑的现象,告诉孩子这样的行为是错误的。当孩子因为别人的不小心而受到打扰时,要学会以礼相待,平和处事。
第四,多带孩子参与爱心活动。
父母应该创造条件、提供机会,多带孩子到生活中去参与各种爱心活动,如社会各界为希望工程捐助活动、明星们为拯救灾民义务献唱活动、为学校贫困生献爱心活动等,这些活动能使孩子发现更多的人间温情,化解原来对他人的片面认识,潜移默化地学会帮助他人。
诚实是男孩立身处世之本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个人最基本、最重要的品格,我们要把它作为人格教育的起点。诚实守信是一种言出必行、互不欺骗的优良品格。教育孩子养成诚实守信的好习惯,对孩子的成长是很有帮助的。要让孩子明白,一个人要诚实,不说谎,信守诺言,才能够建立起自己良好的信誉;如果经常说谎,会令人觉得你的话不可靠,到你说真话的时候,别人也可能仍然不相信,那就后悔莫及了。
现今社会,虽然好多家长希望把孩子教育成为诚实守信的人,但是他们自身的行为却不知不觉地强化了孩子的说谎行为。
小胜的爸爸是一位领导干部。一天,爸爸正入迷地在电视机前看球赛,外面传来门铃声。爸爸让小胜去开门,并教给他说:“爸爸不在家。”小胜这样做了,然后迷惑地问爸爸:“你明明在家,为什么说不在呢?”爸爸无所谓地笑笑说:“你没看到爸爸正看球赛呢吗,我不希望别人打扰我!”一次,两次,后来多次遇到这种情况,小胜便认为撒谎是一种应付的技巧,其实撒谎也不是什么大错误。于是,他也开始用这种技巧应付爸爸了。
很多父母就是在这样不经意之间,培养了一个不诚信的男孩。这件事听起来好笑,很多父母似乎又能对号入座。如果这个孩子长大以后养成了说谎的陋习,究竟是孩子本身的问题还是父母的责任呢?
儿童教育专家安德森博士曾指出,男孩说谎的问题在于他以前主动承认错误后得到了什么样的对待。如果是责难,那么诚实被消退是父母的责任。如果他勇于承认错误后得到的是父母的原谅、奖赏和从轻发落,那么孩子自然会喜欢上坦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