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大的大魏朝堂,那么多饱读诗书之士,难得就无人看出这其中的风险吗?
又或者说,身为最终决策者的胡太后,在严肃整顿金融市场和直接铸造钱币解一时之困之间,选择了一条更加容易简单,却最终通向地狱的道路。
由此可见,胡太后的政治素养和个人手腕,并不值得期待。
可是,阿昭却明显非常上头,简直有一种狂热的偶像崇拜。
“唉。”贺兰定忍不住叹了一口气。
“阿兄?何故叹气?”阿暄不解抬头,疑惑看着贺兰定,摇摇手里的一沓书信,“看样子阿昭过得还可以呢,信中她提到的许多吃食,我听都没听过。每顿饭光是果子就四种呢。”
贺兰定没好气道,“这么好,送你去成不?”
阿暄知道阿兄心情不美,故意嬉皮笑脸道,“我可不成的。”说着他对着自己的下腹比划一刀,“我可舍不得我的小弟弟。”
贺兰定被逗笑,抄起装信的壳子丢向阿暄,笑骂,“臭小子,胡说八道。”
阿暄将信纸叠好,忽得收了笑脸,“我也担心阿昭的,但是,担心无用。”挂在嘴边的担忧是天底下最没有用的东西。
小孩儿脸上闪过一抹厉色,“到时候,大不了,咱们进宫把阿昭那家伙给抢回来。”说着,似是想到了什么得意事儿,美美道,“救命之恩…哼哼,那可不得喊我阿兄~”
说完,阿暄将信纸塞回信封,捡起倒在地上的靴子套上,跳下软榻,冲贺兰定喊了声,“阿兄,我练兵去了!”说罢,头也不会得跑了。
看着被甩飞的门帘,贺兰定没脾气得笑笑,仔细收好阿昭得第一份家书——打上洛阳倒也不至于,不过,北疆有个兵强马壮的阿兄,谁能欺负得了阿昭?
自从阿昭去了洛阳,贺兰定便发了狠心,没了许多瞻前顾后的犹豫,就是一个字,干!
从洛阳回怀朔的路上,贺兰定有意纵容着侯景行事,又值幽州、冀州、沧州、瀛洲四地□□,无数百姓不得不背井离乡,成为失地流民。诸多因素叠加下,这一回贺兰定足足带回两万人口。
加上去岁的一万人,以及陆陆续续收拢的流民、牧民、野人,贺兰部落如今人口激增至将近四万。
整个北方六军镇常驻军总计不多一万五千上下。而贺兰定的手里有近四万人,当然这四万人中有不少老幼妇孺,并算不上战斗力。
可是,仅仅是四万人口就足以慑人了——当下,按照朝堂对州等级的划分,三万户者为上州,两万户者为中州,以下则为下州。
也就是说,贺兰定手里的这些人手倘若登记造册,他能自己给自己封个刺史当当。
不过贺兰定自然不会傻乎乎把到手的人口再吐出去——每一个都是他辛辛苦苦救下养活的。
好在敕勒川地广人稀,不然贺兰定还真没有地方安置这么多的人口。但是,将人藏在敕勒川不是个长久之计——四万人,每天光是吃饭就是在烧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