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一个人,看到鹤的腿是那么长,而凫的腿又是那么短,他想:要是把仙鹤的长腿截去一段接到野鸭子的短腿上,不是都好看、都方便了吗?于是,他真的自作聪明,这样干了。结果,非常糟糕,仙鹤和野鸭都不能走了。
对此,庄子作了一番评论:“长者不为有余,短者不为不足。是故,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意思是:本来是长的东西,并不是多余的;本来是短的,也并不是不足的。所以,野鸭的腿虽然短,但是硬要给接长,它倒要担忧了,仙鹤的腿虽然长,但是硬要给截短,它倒要悲哀了。
后来,人们根据这段故事,概括出“断鹤续凫”这个成语,以讥讽那些主观主义者,说明违反自然规律办事,是不会得到好结果的。
得鱼忘筌
(得意忘言)
“得鱼忘筌”出自(《庄子·外物》篇,意思是事做成了,却忘掉了原来所依靠的东西。它与“忘恩负义”有近似之处。
庄子在谈论“义”的时候,先列举出一些古代明君圣贤的故事来进行阐述。他说:“尧与许由天下,许由逃之;汤与务光,务光怒之,纪他闻之,帅弟子而(通蹲)于窾水,诸侯吊之,三年,申徒狄因以踣河。”意思是:尧帝要把天下让给贤者许由,许由不干,逃跑了,商汤决定将君位让给务光,务光不仅不接受,而且发了脾气;纪他听到了此事,担心汤再来找他,便带着他的众门徒躲避到窾水河畔去了,诸侯们听到后,担忧纪他投河绝世,络绎不绝前往窾水之滨吊慰;三年之后,申徒狄闻知这些贤士之事迹,甚慕其高名,遂投河而死。庄周在讲完这段故事之后,紧接着说了下边一段话:“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系兔脚的一种,类似绳网的工具)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意思是说:荃这个东西是用于捕鱼的,不能得到了鱼,就把它忘掉了,蹄这个东西是为了捕捉兔子的,不能得到了兔子也把它忘掉了,言词是为了达意,也不能得其意就不再需要言词了。对那些“忘言之人”我是决不与他们交谈的。
“得意忘言”成语,也是从这里来的。
得意洋洋
“得意洋洋”是由一个有趣的故事演变来的。
春秋时代的齐国,一个在宰相晏婴手下当御伕(驾驶车子的)的人,工作很卖力气。但他的妻子对此很不高兴,认为丈夫并不比别人矮,但仅仅是做个驾车的仆从,是件耻辱的事情。丈夫回家后,她将他臭骂了一顿,并提出要离开他。
司马迁在《史记·管晏列传》中对这件事作了这样的描写: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同间)而其夫。其夫为相
御,拥大盖,策驷马(驾驭四匹马拉着的车子),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提出要离开他)。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从这以后丈夫心情抑郁,日渐消瘦)。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后人根据这个故事,将其中的“意气扬扬,甚自得也”两句话变为“得意洋洋”成语,以形容十分得意的样子。
鼎足而立
“鼎足而立”由“叁(同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变化来。鼎因有三足而立,故以此比喻形成三方并峙局面。也有称“鼎足之势”的。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汉王刘邦大将军韩信扫平整个齐地(今山东省),被封为齐王之后,整个形势对楚不利。于是楚霸王项羽暗下派人联络韩信,希望韩信倒向项羽,或者脱离刘邦保持中立。但韩信拒绝了项羽的要求。此后,齐地谋士蒯通认为当时统一天下,关键在韩信身上,想以奇策来打动韩信,以使他离开刘邦而独立,与项羽、刘邦形成三分天下局面。蒯通以给韩信相面为名,对韩信说道:“相君之面,不过封侯,又危不安,相君之背,贵乃不可言。”韩信问他为会么这样讲,蒯通说:秦末天下大乱,群雄纷起,都是为了推翻秦王朝的统治。现在秦朝已亡,楚、汉分争,使天下无罪之人肝胆涂地,父子暴骸于中野,不可胜数。而今天,项羽和刘邦都已处在困难境地,两主之命皆悬于您韩信手中:“足下为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俱存之,叁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夫以足下之贤圣,有甲兵之众,据强秦,从燕、赵,出空虚之地而制其后,因民之欲,西乡(同向)为百姓请命,则天下风走而响应矣。孰敢不听!”蒯通虽再三劝韩信离汉,但韩信终因认为刘邦待他“甚厚”而不听。在此后的垓下决战,打败项羽之后,天下大势已定,刘邦袭夺韩信军,降齐王为淮阴侯。最后韩信被刘邦老婆吕后定计杀掉。
雕虫小技
“雕虫小技”一语是从西汉著名学者杨雄的“雕虫篆刻”语发展来的。“雕虫篆刻”,本意指写写画画,“虫”,古代篆字的一种,汉字由象形文字发展而来,笔画中往往有鸟虫之形。
杨雄青年时期喜爱辞赋,并写过一些辞赋作品。但后来由于注重于儒家的经书,不大重视辞赋了,甚至认为写作辞赋只不过是一种微不足道的技能而已。他在自己的哲学著作《法言·吾子》中编有这样一段对话:“或问:‘吾子少而好赋?’曰:‘然。童子雕虫篆刻。’俄而曰:‘壮夫不为也。’”这是一个假托的故事。意思是:有人问道:“杨雄,你少年时代喜爱写辞赋吗?”杨雄答道:“是的。但那只不过是小孩子写写画画的技能而已。”稍停一会,杨雄又说:“大丈夫是不会干这些小玩艺的。”
后来,到了《北史·李浑传》里,就发展成了“雕虫小技”一语。原话是:“‘雕虫小技’,吾不如君。”翻译成现代汉语即:在文字技巧上,我是不如你的。“吾”,李浑之自称;“君”,指魏收。
现在,人们往往以“雕虫小技”成语来比喻微不足道的小事或技能。但也有人在为自谦之辞时,往往联用说道:“雕虫小技,壮夫不为也!”意思是:我的才能有限,只能干干这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在别人,那是用不着干的,因为那是大材小用。尔诈我虞
这个成语故事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尔:你;诈、虞:欺骗。
公元前594年,楚庄王任命子反为大将,亲自带领大军把宋国的京城雎(音jū居)阳包围了。宋文公一面让大将华元率领将士和城里的老百姓把守住城池,一面又派人到晋国去求救兵。晋景公听信大夫伯宗的意见,不出兵援宋,只派大臣解扬去宋国送信,给他们一个口头上的支持,勉励他坚持打下去,不向楚国投降。
解扬在途中却被楚国抓住了。楚庄王在问明了解扬的使命后,就想利用解扬去瓦解宋**民守城的意志,要解扬向城里喊话,说:“晋国有事,一时不能发兵,特意叫我来告诉你们一声,省得你们再等啦。”并许诺这样做了以后,可以在楚国给他官做。开始,解扬低头不说话,后来又仰起头说:“那好吧!”
于是,楚庄王就叫解扬向城里的宋将华元喊话。解扬提高了嗓门,大声地说:“我是晋国的使臣解扬,奉了晋侯的命令来传话。可是我走到城外,便给楚国人逮住了,不能到你们那儿去了。晋侯率领大军亲自来救,你们千万别投降!”楚庄王听了,火冒三丈,立刻叫人把解扬带来责问道:“你既然已经答应了我,怎么能失信?这可要处死你了。”解扬却从容地回答说:“大王,我并没有骗你啊!我如实地传达了晋侯的命令,这正是我守信用。反过来说,要是楚国的使臣让敌方逮住了,违背大王的命令,去讨好敌人,大王您能爱这样的臣子吗?”楚庄王称赞解扬是个忠臣,就没有杀他。
城里,华元听到解扬的话后,决定好好地守城。可足足等了九个多月,还没有见到晋军的影子。这时,又见楚军在沿城修房造屋,耕田种菜,有持久坚持作战的样子。出于无奈华元只好冒着危险,在黑夜里潜入楚营,摸到楚军主将子反的床边,把睡得正香的子反弄起来说:“我是我们的国君派来向你说明困难的。我们城里的粮食已经吃完了,已经在拿小孩当饭吃,拿人骨头当柴烧火。但是我们仍然不投降。如果你们后撤三十里,那一切都可以谈判解决。”子反被华元挟持住,也只好讲了实话:“不瞒您说,我们盖房子、耕地也是假的。我们这儿也只剩下几天的粮食了。那么,明天我就去禀告大王退兵好啦!”
第二天,楚军果然后撤了三十里,并和宋国签订了一张和约,和约上还写上了:“我无尔诈,尔无我虞”。意思是说:我们楚国不欺骗你们宋国,你们宋国也不要欺骗我们楚国。
根据这个故事,人们就概括出“尔诈我虞”或“尔虞我诈”这个成语,比喻你欺我,我骗你,互不信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