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道路,接下来你要做的,就是经过反复接触这样大量同种疾病,对这些样本进行分析,总结,提出更优化治疗方案,提高病人生活质量和生存时间,并将这些内容进行发表,在医学进步史上,留下自己的声音。
这,就是科研。
这些合起来,你才能做一个「三维」的「立体」医生。
我后悔吗?
有人问我:「这样做,累吗?」
上学的时候我也觉得非常累,白天要工作,晚上还学习,还得抽时间搞科研,那么辛苦。
但有一天晚上,我刚刚看完一篇新文献,合上电脑的时候,我想起了我大学时间,10年前的我,也是这样,在uuu9网站上看「沉默术士」的攻略。
游戏之于那会的我,就像工作之于现在的我。
为了工作学习,学习变成了一件快乐的事,不是那种固有四种写法,然后出ABCD四个选项让你猜哪一个写错了,而是了解赫赛汀将自己附着在Her2上来阻止人体表皮生长因子在Her2上的附着,从而阻断癌细胞的生长的学习。
所以,别怕,这种学习是快乐的,一点也不难。
说句「中二」的话,那些东西,都是血与火的宝贵经验,也是我们的誓言。
可能学医的会怀有一点点小小的理想主义,希望我这些经验能与诸君共勉。
提起2008年,就会有一大串关键词从脑中蹦出来:北京奥运会、汶川大地震、初春的南方雪灾……这些大事件让这个年份在国人心里变得有些特殊。
2008年的我,正在收拾行囊,准备「远赴」四川,开始18岁的独立生活。
去的路上只有我和一个高中同学,没有家长的陪同,坐着火车从浙江到四川,躺在K422次列车的卧铺上,穿山越岭,进了不知道多少个隧道,终于在2008年9月7日清晨和一场大雨一起抵达成都站。
从此,冬天到八点才天亮和夏天到八点才天黑变成了家常便饭。
有前辈曾经开玩笑地分享一个「冷知识」:千禧年前后的那一批学生,永远不承认自己是合并后学校的。
「你是四川大学的啊!」
「不不不!我是华西的。」
究其原因,在于2000年的时候,原华西医科大学与原四川大学合并成立现在的新四川大学之后,在华西坝的校址上,成立了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也就是现在大家常说到的「华西」。
川大的体量极其庞大,而华西就有一共有五所学院:临床、口腔、公卫、基础与法医、药学。没想到吧?口腔在华西是单独的一所学院。
说起华西医学的历史,可以上溯到百年之前。不过知识性的内容我就不赘述了,如果有机会去成都,一定要「走」一趟华西坝。
「华西坝」不是水坝,「坝」是平地的意思,这里的老建筑,一砖一瓦都承载着历史。
我踩过老八教「吱吱呀呀」的地板;
我在十教二楼靠西的窗户透过浓密的枝叶看到过月荷池边散步的老人;
用六教门口的呆萌神兽做过头像;
还坐在图书馆里向外看到那一座地标性的华西钟楼在「图门沟」(图书馆门前的一条沟)投下的倩影……
我曾经在后来拜访过齐鲁、金陵、燕京的旧址,果不其然找到了这些大学和华西在灵魂上的相似之处:校园建筑多是上了年纪的中式建筑,砖木构成,红色的柱子,木质的窗棂,再辅以池塘假山,雕梁画栋和各种神兽,它们无一不在讲述时间的故事。
我最喜欢在滂沱的大雨停止后,在校园里散步,水珠从屋檐滑落,接连不断地砸在砖石新生的青苔上。
如果问医学生「哪个专业的课最多?」估计得争得打起来。
口腔专业的医学生但笑不语,不仅普通医学生上的课程口腔医学生都上了:诸如解剖、药理等医学基础课程上完,还有大临床的课程,口腔医学生同样要和广大临床医学生一样学习内科、外科、妇产、儿科,神经、精神、眼科、耳鼻喉……一个都不能落下。
但其实远远不止!
「生理学」、「解剖学」学完,还有「口腔解剖生理」等着你;
「组织胚胎学」、「病理学」学完,还有「口腔组织病理学」等着你;
「儿科学」学完,还有「儿童口腔医学」等着你。
在学完大多数临床医学生口中总厚度半人多高的基础、临床医学课程后,还有半人多高的口腔专业课候补着要用知识来将你滋养:牙体牙髓、牙周、黏膜、修复、口外、口腔材料……十多门专业课程又将会像一座大山压过来。
口腔的一个分科,甚至一个病种就能写一本书,然后再把这个病分类成十几种甚至几十种病,从基础病理生理到流行病学,从诊断到治疗和预防。
鉴于病人生病没有重点,所以课本也没有重点,考试更没有重点,从头到尾的每一个字都闪烁着人类知识的精华,和我当时备考的泪水。
如果我告诉你口腔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