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k啦言情小说

7k啦言情小说>成语故事大全 睡前故事 > 第31章(第3页)

第31章(第3页)

愚不可及

“愚不可及”,其本意是装傻别人都做不到、比不上,出自《论语·公冶长》篇。

春秋时代,卫国有个名叫宁武子的大夫,他为人狡猾,善于见风使舵、投机取巧。一次,孔丘在和人谈话中,提及宁武子时,大家随即请孔子对他作出评价。孔子即作了这样的回答:“宁武子,邦有道则知(同智),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意思是:宁武子这个人,当着国家太平的时候,他就显得很聪明,而当着国家不太平的时候,他就假装傻。他的那种聪明,别人是能够做得到的,而他的那种装傻,别人就做不到了。

后人用“愚不可及”成语,形容人太愚笨。

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是个寓言故事,出自《列子·汤问篇》。

故事的情节是这样的: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方圆七百里,非常高峻。住在北山的一个老人名叫愚公,年纪已近九十了。他苦于两座大山屹立在他家门前,阻碍交通,就召集全家商量,说道:“我和你们全力以赴来削平面前两座大山,开山道路通向豫州之南,可以吗?”全家一致表示赞同。但是老人的妻子提出疑问道:“就凭您这么点力量,连魁父小山都搬不了,还能搬走太行山和王屋山?而且搬的土石都堆放到哪里去?”大家说,可以搬放渤海之滨和其它地方去。于是老愚公率领子孙们每天挖山不止。

后来河曲一个名叫智叟的老头看了直发笑,劝老愚公道:“您也想的太简单了,怎么能干这种傻事呢?象您这样老年无力的人,连山上的草木都搬不了,还能把大山的土石都搬走?”愚公长长地叹口气说道:“您也想得太死了,如此地不通变故,简直不如妇孺。我就是死了,还有儿子在;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再生儿子,儿子再生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而山不再增高,还愁挖不平它吗?”智叟听了无言以对。山神获悉此事之后,害怕愚公挖山不止,报告上帝。上帝被老愚公的诚心所感动,派遣两个大力神下来将两山背走。

后人从此故事引出“愚公移山”成语,比喻下定决心,排除万难,争取胜利。

鹬蚌相争,渔人得利

“鹬(读yù预)蚌相争,渔人得利”,这是战国时代著名纵横家苏秦弟弟苏代在和赵惠文王谈话中讲的一段寓言故事,见《战国策·燕策二》。

战国时,苏代听说赵国将要攻打燕国,他替燕国到赵国去劝阻。苏代见赵惠文王时,讲了这样一段话:“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意思是:我从燕国来赵国途中,经过易水(今河北省的一条河)时,看到一个蚌露出水面在晒太阳,正巧飞来一只鹬鸟去啄**。蚌马上合拢其壳,将鹬鸟的长嘴紧紧地挟住。鹬鸟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被晒死。”蚌回答道:“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你就会被憋死。”双方都互不相让,来了一个打渔的人,一下把它们都捉了起来。现在你们赵国想攻打燕国,一旦打起来,将会长久相持不下,这样黎民百姓将会被搞得穷困不堪。到那时,我担心那西方强大的秦国就会象那位打渔的人一样,毫不费力地把你们两国收拾掉。望大王您深思熟虑。赵王听罢,马上说道:“你讲的好。”于是放弃了攻打燕国的决定。

后人根据这个故事,概括出“鹬蚌相争,渔人得利”成语,以说明由于双方互不相让,结果弄得两败俱伤,使第三者从中得利。

再作冯妇

《孟子·尽心下》里有这样一个故

事:

晋国有个人姓冯名妇,原来是个打虎能手,后来不干这行了,他发誓说:“今后死也不再和野兽打交道了。”有一天,他到野外溜达,看见一群人正在追捕老虎,“虎负隅,莫之敢撄。”(意思是:老虎跑到一座山下,背靠山角,与人们斗,没有人敢迫近它。)打虎的人见冯妇来了,都十分热情地前去迎接他,希望他来帮忙。冯妇见此情景,就卷起衣袖参加打虎。冯妇威力不减当年,经过一场激烈的搏斗,老虎终于被冯妇打死了。为此很多人都称赞他为人民除了一害。但那些作为士的人却讥笑他不遵守自己的誓言。

把这个故事概括为“冯妇再出”或“再作冯妇”,用来表示重操旧业,又干起过去干的行业来;或者用来讽刺别人旧习难改,说话不算数。

凿壁偷光

南朝·梁·吴均《西京杂记》卷二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汉代有个匡衡,幼年时代,学习十分勤奋,白天晚上,都想读书学习。由于家里贫困,没有钱买油点灯,晚上想读书而不可得。为此,他十分苦恼,躺在床上左思右想、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后来,办法终于想出来了:邻居晚上不是点有烛火么!于是他“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意思是:在墙上挖了一个孔,让邻居的灯光透过来,借着这微弱的灯光,用功苦读。)由于他博览群书,所以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累做太子少傅,朝廷如有政议,辄引经以对。元帝时,做了丞相。

后来人们把匡衡借光读书之事,说成“凿壁偷光”,用来形容勤学苦读。

择善而从

《论语·述而》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卫国有个人名叫公孙朝,他很想知道孔子的学问是从哪里学来的,就去问孔子的学生子贡。子贡告诉他说:“我们的老师什么地方都学,什么人都学,没有一定的老师专门传授。”有人听说此事就去问孔子。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几个人一道走,其中一定有人是值得我学习的,我学习他们的长处,看到他们不好的地方,我就对照改正。)

后来人们把“择其善者而从之”简缩为“择善而从”,用来表示发现了别人的优点就去学习。

曾参杀人

《战国策·秦策二》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孔子有个学生名叫曾参,是一个比较有修养的人。天下同姓同名者甚多,恰巧费城也有一个人名叫曾参。有一次,费城那个曾参杀了人,有人便告诉曾参的母亲说:“曾参杀了人。”曾子的母亲不信。她说:“我的儿子不会杀人。”说完后,她若无其事地继续织布。过了一会儿又有人跑来告诉她:“曾参杀了人了。”她仍泰然处之,依旧不停地织布。又过了一阵子,有人慌慌张张地跑来告诉她说:“曾参杀了人啦!”曾子的母亲这下才惊慌起来。

后来人们把这个故事概括为“曾参杀人”,用来比喻流言可畏。

债台高筑

《帝王世纪》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战国时代,周赧王软弱无能,名义是天子,实际上没有什么权柄。当时他管辖的地方很小,还分为两个部分,即东周和西周。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