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帝王,在于 忧危之间,则任贤受谏。及至安乐,必怀宽怠,言事者惟令兢惧,日陵月替,以至危 亡。圣人所以居安思危,正为此也。安而能惧,岂不为难?”——《贞观政要·君道第一》 中国自古以来文人士子都具备忧患意识,关怀苍生,胸怀天下。从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到魏徵的“居安思危”,无不折射着中国士人的家国情怀与忧患意识。 贞观十五年(641年),太宗与大臣探讨收天下难易的话题,魏徵说:“我观察自古以来的帝王,当他们处于忧虑危急的时候,就能任用贤能,采纳意见。等到安定快乐的时候,就 ◎唐太宗认为历代统治者均是“生于忧患,死于松驰懈怠下来。对陈奏事情的人,只安乐”。他接受魏徵:“帝王在忧危之间则任贤准他们战战兢兢、谨慎畏惧地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