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中心的乌山①又名乌石山,是一处风景名胜,史称“福州第一山”,内有三十六奇、五十五景。沿“乌石山”的大门拾级而上,便可见怪石嶙峋,曲径幽幽,众多摩崖石刻或挺拔雄奇,或仙风道骨;或如美人半卧,或似壮士倚剑;置身其中,宛若在一座书法艺术的宝藏库中徜徉,故此,此地有“一座乌石山,半部书法史”之美誉。
钱谦民一袭皂色长衫,戴顶礼帽,腋下夹了本《摩崖石刻藻鉴》,在“道山亭”伫立。
一个身着深灰色西装的男子缓步移近,口中吟诵:“晚凉上乌山,置酒天章台’,我等俗人来此乌山,不过是附庸风雅罢了。”
钱谦民并没有搭理吟诗男子,自顾往“霹雳岩”走去,驻足观赏了片刻,又移步进了“清冷台”,吟诗男子尾随而至。钱谦民侧着眼看了看这名男子,见此人约摸50岁出头的年纪,面相敦厚,双目有神,微留了些胡髯,有商人的气度,也有文人的儒雅。
吟诗男子也进了清凉台,端详了片刻,视线从亭上的斗拱移了下来,燃起一支香港产“红双喜”香烟,问:“先生手中这本《摩崖石刻藻鉴》,是清版还是民版?”
钱谦民答:“民版,上海商务印书馆出品。”
吟诗男子目光在钱谦民脸上停留,怔了片刻,声音轻柔得有些不自然:“先生,此书可否借在下一阅?”
钱谦民嘴上说了句“无妨”,便将《摩崖石刻藻鉴》递给了吟诗男子。
吟诗男子躬了躬身,说:“在下姓胡,胡一楠。”
胡一楠翻看着《摩崖石刻藻鉴》,说:“嗯,此一句说得好——‘盖摩崖石刻,镌深描红,银钩铁画,行、草、隶、箓、楷,笔走龙蛇,力透岩壁,一石之上,筋、骨、血、肉、精、神、气、脉八者齐备,以书艺之妙远生气,养山川之灵秀壮阔’。”说着,胡一楠便将书中20页页面上角折叠起来,平摊着将《摩崖石刻藻鉴》递还给了钱谦民。
钱谦民见胡一楠眼睛里已然潮红,声音便有些哽咽,说:“在下姓钱,钱谦民。”他将《摩崖石刻藻鉴》一书翻至第10页,又说,“书中这一句——金石不灭,托以高山,天地共铸,隽永瑰奇,天人合一,美哉华厦’,才是摩崖石刻之魂魄。”说着,钱谦民便用一个夸张的动作,将书籍第10页下角折叠起来,他难掩内心狂喜,激动地伸出右手,说,“你好,20划,老榕。”
两人的对话,是一段接头暗语,页码的上下对叠,是身份识别暗记。
胡一楠也把一只粗壮的大手伸了过来,说:“你好,10划,老币。”他眼角泛着泪花,他用另一只手微微碰了碰钱谦民,笑着说,“什么老币’,老邱嘛,我真没想到,接头的人,竟然是你。”
钱谦民说:“老榕,林祥干——我也想不到,所以刚才一见面,就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见四下里游客稀少,两人又一次紧紧相拥。钱谦民说:“延安一别,匆匆就是四年,你这模样,变化不小,差点认不出来了。”
胡一楠说:“队伍上那句话怎么说的?又要在一个锅里搅马勺了,我高兴呀。”他目光轻移,观察了一番四周,又说,“我现在的公开身份,是香港嘉运船务公司的经理,专为考察福州水道运输而来。”
钱谦民激动万分:“我这里,盼星星盼月亮啊!”
-----------------------------------------------------------------------------------------------------------------------------
注:①乌山:又名乌石山,福州城内著名的“三山”(分别为于山、乌山、屏山)之一。乌山为福州“三山”之首,是福州历史文化名城核心的历史资源和城市山体景观系统中标志性的节点,是福州“三山两塔一条街”古城空间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宋代熙宁年间,郡守程师孟将乌山改名为“道山”,于乌山之上修建道山亭,并请“唐宋八大家”中的曾巩撰写《道山亭记》,乌山因此扬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