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k啦言情小说

7k啦言情小说>曾国藩向下,胡雪岩向上 > 第十四章 重义守信胡雪岩的恪守商道之德(第1页)

第十四章 重义守信胡雪岩的恪守商道之德(第1页)

商道即人道,商品即人品。重义守信是商人的必备素质之一。真正的商人懂得,偷奸耍滑只能赢得一时,却无法长久赢利;只守信誉,讲诚实,才能赢得长久的利润和稳定的顾客。胡雪岩把重义守信作为他做人与从商的信条,他坚持从正道取财,维持信用,始终如一,绝不过河拆桥、偷奸耍滑,这使得他能能从从容容在江湖上行走,广交天下朋友,助他成就一番伟业。

最要紧的是收得结果

胡雪岩语录:为人最要紧的是收得结果,一直说话算数,到临了失一回信用,自己就完了。

结果是一个人言行的明证,它反映一个人品质、能力与素质。所以胡雪岩十分注重从结果上去反省自己,他说:“为人最要紧的是收得结果,一直说话算数,到临了失一回信用,自己就完了。”由此看出,胡雪岩是十分看重事情的结果的。

左宗棠西征结束回到朝廷人军机,以大学士管兵部,受醇亲王之托整顿旗营,特地保荐新疆总兵王德榜教练火器、健锐两营。此时左宗棠又受朝廷委派筹办南洋防务,为加强实力,已派王德榜出京到湖南招募兵勇。预计招募六千人马,需要有至少四千支火枪。同时,招募来的新兵粮饷虽说有户部划拨,但首先就要有的一笔开拨费总是不能少的,略略一算就是二十五万。左宗棠西征时,在上海设了一个粮草转运局,由胡雪岩代领转运局的事务。这一个转运局,直到左宗棠西征结束回到朝廷,也并没有撤消。这个时候,左宗棠自然又要想到胡雪岩。

胡雪岩虽然答应下这两件事情,但实际做起来却很有些棘手。棘手之处首先还是一个钱字。左宗棠此前为粤闽协赈已经要求胡雪岩拨给二十万现银,如今又加了二十五万,同时,转运局存有的洋枪只有两千五百支,所缺之数要现买。按当时价格,每支纹银十八两,加上水脚,一千五百支需银三千两。几笔加起来,已近五十万两之多。若在平时,这五十万两银子对于胡雪岩也许并不是特别的为难,但现在情况已经大不相同了。其一,由于中法纠纷,上海市面已经极其萧条,加之胡雪岩为控制生丝市场投入两千万用于囤积生丝,致使阜康钱庄也是银根极紧,难于有能够调动的头寸。其二,李鸿章为了排挤左宗棠,不让他在东南插足,已经定计在上海搞掉胡雪岩,授意上海道台卡下各省解往上海的协饷。这一部分协饷,原是用来归还胡雪岩为左宗棠经手的最后一笔洋行贷款的。这一笔洋行贷款的第一期五十万还款期限已经到了。

境况如此不好,本来胡雪岩可以向左宗棠坦白陈述这些难处,求得他的谅解,即使推脱不了这两件事,至少也可以获准暂缓办理。但他却不愿意这样做。他知道左宗棠虽然人了军机,但事实上已经老迈年高,且衰病侵寻,在朝廷理事的时日不会太多,自己为他办事也许这是最后一次。自结识左宗棠之后,他在左宗棠面前说话从来没有打过折扣,因而也深得左宗棠的信任。他不能让人觉得左宗棠已经没有什么可以仰仗了,自己也就可以不为他办事了。更重要的是。为人最要紧的是收得结果,一生讲究信用,为自己创下牌子,最后为一件事就把牌子砸了,实在是不划算,自己也决不甘心。胡雪岩在对左宗棠的态度上,至少有两点很可以让我们感佩:

第一,决不用完就扔,过河拆桥。胡雪岩结识左宗棠,从他作为一个生意人来说,他是将左宗棠作为可以利用、依靠的官场靠山来“使用”的,他也确实从这座靠山得利多多。但是,他也决不仅仅只是将左宗棠作为能靠就靠,靠不住了就弃之他投的单纯的靠山,因而即使自己已经处于极其艰难的境地,他也要完成左宗棠交办的事情。从个人品德上来说,这不能不让人感佩。

第二,维持信用,始终如一。他决不愿意一生注重信用而到最后为一件事使这信用付之东流,因此,即使到了真正是勉力支撑,而且岌岌可危的时候,宁可支撑到最后一败涂地,也要保持自己的信誉、形象。

无论是从做人的角度看,还是从做生意的角度看,这两点其实都非常重要。一个生意人的信用,既要看他在某一桩具体生意运作过程中的守信程度,更要看他一贯的信誉状况,生意人的信誉形象是由他一贯守信建立起来的。而且建立信誉形象难而破坏信誉形象易,一次的信用危机,足以使用一辈子的努力建立起来的信誉形象彻底坍塌。这是任何一个生意人都不能不时刻注意的。

不用说,生意上的信用,其实来自生意人的信义,一个对别人用完就扔,过河拆桥的人,决没有信义可言,人们也决不会相信这样的人会有信用。正所谓“无论做人还是做事,都要善始善终,方能从从容容在江湖上行走,广交天下朋友,助己成就一番伟业。”

说一句要算一句

胡雪岩语录:江湖上做事,说一句算一句,答应人家的事,不能反悔,不然叫人家看不起,以后就吃不开了。

人靠两腿支撑走路,同样,商家则依靠“诚信”两个字起家、发展。诚信是商家事业永动的车轮。

先说诚。尽管在社会上盛传“无商不奸”,尽管在商界诈骗风行,尽管历来靠歪门邪道暴发的不乏其人,但是,古话说得好,“巧诈不如拙诚”。真正使事业兴旺发达的不是奸诈、虚假,而是诚实,诚实,再诚实。

再说信。孔子曰:“人无信不立。”同样,经商者假使没有信用也不能站稳脚根,并有所发展。信用好比一匹马,人光靠两条腿走路不行,只有骑马才能远行,事业才能蒸蒸日上。

胡雪岩帮助王有龄解决解运漕米难题的时候,经过胡雪岩的一番努力,终于与松江漕帮达成协议,先由松江漕帮在上海的通裕米行垫付十几万担大米,解浙江海运局漕米解运难以按时完成之困,待下一步浙江漕米解运到上海,再以等量大米归还松江漕帮。

王有龄一上任就遇到的令他头疼、且关系到他的官场前途的问题,终于有了一个很不错的解决。

不过,这个时候,王有龄又提出了另一个方案,他与胡雪岩商量,想将松江漕帮那批大米改垫付为直接收购,即让信和先借出一笔款子,买下松江漕帮的大米在上海交兑,完成漕米交兑任务,而浙江现有来不及运到上海的那批漕米,自己囤积起来。

王有龄改变主意,是因为在胡雪岩与漕帮首领进行接洽的时候,王有龄从松江官方打听到一些有关局势变化的消息。一个重大的消息,是洪秀全已经开国称王,自立国号为太平天国。洪秀全改江宁(今南京)为“天京”,定尊号为“天王”,置百官,定朝仪,发禁令,并由“天官丞相”林凤祥、“地官丞相”李开芳率领一路兵马出征,夺取镇江从瓜洲北渡,攻陷潍扬,已成北取幽燕之势。与此相应,朝廷也不示弱,派出两位钦差大臣,一位带兵前出江宁,在江宁城东孝陵卫扎营,形成围城之势。另一位钦差大臣就是曾任直隶总督的琦善。琦善率领直隶、陕西、黑龙江的马步各军,由河南南下,迎头阻击林凤祥、李开芳。目前这两支兵马基本站稳了脚跟。

时局的这一变化,意味着朝廷与太平军之间,将有一场决定胜败的大战,而且,在王有龄看来,局势会向有利于朝廷方面的方向发展,关键只看朝廷的练兵和粮饷办得如何。

朝廷与太平军之间战事在即,又意味着做粮食生意将大有可为,因为不管哪一朝、哪一代,只要一动刀兵,粮食一定涨价。这个时候,做粮食生意,只要囤积得好,能够不受大的损失,无不大发其财。听到这个消息,胡雪岩感到的是一阵欣慰,因为在他看来,和漕帮议定的由他们垫付漕米,到时以等量大米归还的协约,真的是帮了他们的忙了。而王有龄想到的,却是与其让别人赚,不如让自己赚。他要改变原来商定的办法,就是要将那批将来议定还给漕帮的大米囤积起来,等战事一开,自己卖出赚钱。他甚至想到就借漕帮的通裕米行来囤积这批粮食。只是胡雪岩一明白王有龄的意图,立即就表示反对。他对王有龄正色说道:“主意倒是好主意,不过我们做不得。江湖上做事,说一句算一句,答应人家的事,不能反悔,不然叫人家看不起,以后就吃不开了。”

不用说,我们从这里就可以看出胡雪岩与王有龄之间的差别,我们也可以看出胡雪岩确实也算得上一个能够“说一句算一句”的诚信君子。

江湖上做事,说一句算一句,它的确切含义,也就是答应了的事情,达成了协议,只要不是万不得已,就必须遵守、履行,不能随意反悔,特别是不能如王有龄所想的那样,情况于自己不利的时候,求着别人帮忙,而到了情况可能对自己有利的时候,却又想着按对自己有利的方法办。从一般商人的眼光看,也许王有龄的打算也并不为过,一来商人图利,有得钱赚就尽可去赚,只要不违法,也无可厚非。商人自有商人的价值标准。二来漕帮此时本来就急于脱货求现,以解燃眉之急,改垫付为收购,电许还正合他们的心愿,也算不得是不守信用。但是,这里事实上还有一个自扪良心的问题。一切只是为了自己打算,从自己的利益出发而不想想别人,本身就不是诚信君子所为,本身就是不信义也没有信用。这样的人,自然也就叫人看不起了。而从做生意的角度看,叫人看不起,也自然不会有人和你合作了。

信誉是为人之本

一个真正的商人,应该是守义之人。生意做完之后,该付得付。亏的是银子,赚的是感情。为人之本,有了信誉,做任何事情都好办。重信誉者就必须言而有信,这也就要求做人说话。办事要谨慎,凡与人约定或答应人家的事必须是可能做到和必须要做到的事,否则不要随便许诺别人。

胡雪岩很善于维护朋友之间的生意往来。一般而言,大多数生意人都比较愿意与生人之间做生意。这样抬价杀价更易于实行,没有脸面上的考虑。与熟人之间却要考虑彼此之间的交情。胡雪岩维持这种朋友又兼生意人之间关系的方法其实也很简单。无非是守信用,牺牲自己也不愿克扣别人。感情的事是另一方面,生意上的事情又是另一回事。所谓“亲兄弟,明算账”。这样,彼此对做生意才有个明白账本,胡雪岩对这种事情可谓看得很清楚,做得也很漂亮。

比如胡雪岩费尽千辛万苦,做成第一笔丝生意之后,与尤五、古应春、郁四、庞二等人之间分“红利”。这笔生意做成了,每个人都花了不少心思,因为生意中途出了问题,庞二的档手朱福年想从中作梗,想搞垮胡雪岩,私下与胡雪岩抢生意。为了拔掉这颗障碍钉,胡雪岩决定用计。而要拔得漂亮,自然少不了各种应酬活动,还把庞二从南浔请到了上海,费了一番心思将朱福年收服。一笔生意终于与洋人做成,结算一下账,赚了十八万两银子。但合伙关系非常复杂,不但开销的地方多,而且打点送礼的地方也一样多。

盘下账来,不仅原来打算希望用这笔生意赚到的钱,来还当初开钱庄借下债务的打算落空,甚至更拉下万把两银子的亏空。但胡雪岩仍然将该分的一笔笔分了下去,即使古应春表示自己的一份可以不必计算在内,但胡雪岩也仍然将他应得的一万五千两银子,划到他的名下,他们之间也仍然是可以相互托靠的朋友和伙伴。生意伙伴之间也需要信用的保证。此话真不假,在古应春表示自己的一份可以不要时,胡雪岩说了一段话:“一时慷慨,终必后悔,却又是说不出的苦。朋友相交,到了这个地步,一定不能善始善终。”

胡雪岩对世事的观察可谓入木三分,将世人的人情世故洞察得淋漓尽致。尤其对朋友之间的交情,必须泾渭分明,生意归生意,感情归感情,才有长久相交的基础,朋友之间如果这种账算不明白,日后必“账缠账”,越缠越难理清。一旦有某些事情成为引子,让朋友之间彼此怨恨起来,这些账就更难算了。朋友做到这分上,还有什么意思呢?彼此之间礼让是情分、义气,不能与具体操作相混淆。

生意成功,伙伴之间分“花红”,该怎么分就怎么分。而这分、付之间胡雪岩获得的效益实在是太大了,它不仅使合作伙伴及朋友们看到了在这桩生意的运作中,胡雪岩显示出来的足以服众的才能,更让朋友们看到了他重朋友情分,可以共患难、共安乐的义气。且不说这桩生意使胡雪岩积累了与洋人打交道的经验.和外商取得了联系并有了初步的沟通,也为他后来驰骋十里洋场和外商做军火生意以及借贷外资等,打下了基础。同时,通过这桩生意,他与丝商巨头庞二结成牢固的合作伙伴关系,建立r他在蚕丝经营行当中的地位,为他以后有效地联合同业,控制并操纵蚕丝市场创造了必不可少的条件。仅仅从这分、付之间显示出来的重朋友情分的义气,使他得到了——如漕帮首领尤五、洋商买办古应春、湖州“户书”郁四等可以真正以死相托的朋友和帮手,其“收益”就实在不可以金钱的价值来衡量。可以说,胡雪岩的所有的大宗生意,都是在他们的帮助下做成的。因此,可以说,在这一笔生意上,胡雪岩的“钱财账”是亏了,而“人情账”却是大大地赚了一笔。前者的数目是有限的,后者却能给他带来无尽的机会与钱财。

说到底,处理好钱财账与人情账的关系,也是商场“关系学”中的要义。商事活动中,许多时候确实不能仅仅在金钱上算自己的赚进赔出账,仅仅在自己的赚进赔出账上打“小九九”,也许能凭着精细的算计获得一些进益,但却很难有大的成就,相反,有时在钱财的赚赔上洒脱些、大气些,常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而且往往是更大、更长远的效益,给你带来更大的成功。胡雪岩不在乎银钱上的赚赔出入,分、付之下获得如此的效益,让人不能不佩服他的大气和远见卓识。假若他只盯着自己银钱上的进出,而一毛不拔或为自己多留一点而一毛分成几段拔,是否最终会得不偿失呢?

而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胡雪岩有着“责人宽,律己严”的胸怀,对待钱财和人情的问题,如果他亏了,他会大量地将其化作人情:但如果亏的是对方,他一定会坚持感情归感情,生意归生意。这也是他讲信用的一个重要体现。这样做法,使得生意伙伴之间在利害关系上获得一种相互的约束,因此,它也是一种伙伴合作及朋友间必需的信用保证。

为了能做成这第一笔蚕丝生意,胡雪岩在收买人心、拉拢同业、控制市场、垄断价格上可谓绞尽脑汁、精心筹划。他费尽心机周旋于官府势力、漕帮首领和外商买办之间,而且还必须同时与洋人和自己同一战壕中心术不正者如朱福年之流斗智斗勇,实在是冒了极大的风险,终于做成了他的第一桩销售洋庄的生丝生意,赚了十八万银子.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