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k啦言情小说

7k啦言情小说>五味:文化名家谈食录 > 第47章 闲话煎饼果子(第1页)

第47章 闲话煎饼果子(第1页)

高维各地都有自己有名的小吃,如成都的夫妻肺片,南京的四喜汤团,扬州的水晶包子,西安的羊肉泡馍,等等。天津也有自己有名的小吃,那就是煎饼果子。

每天黎明,天津街头上便出现一辆辆俩轱辘的小推车儿,上面有清洁透明的玻璃罩儿,车后有一个身穿白围裙的老者或年轻的姑娘在忙碌操作。这便是一个个造福人群的现摊现卖热煎饼果子的小摊儿了。

你看,那车盘子中间支着一只鏊子,左边有一小盘用小米面、豆面调好的糊糊,前面用一个方瓷盘子盛着炸好的油条,还有一个盛鸡蛋的小筐。旁边便是涂鏊子的花生油和面酱、葱花等佐料。右边呢?是一个盛成品的白瓷盘子。当主人用小勺舀一勺面糊放在鏊子上摊开来时,立刻吱吱啦啦腾起一股热气,再摊上一个鸡蛋,一股油香味便弥漫于街面空间。这功夫,不用你吆喝,上班的人会闻香而至,把自行车停在便道上,主动围了上去。

煎饼果子这东西,既经济、实惠又好吃,大受一般市民的欢迎。你请他摊上一张煎饼,再卷上一根果子,还给你抹上面酱,撒上一些葱花儿,才花两毛多钱。如果奢侈一点,再打上个鸡蛋,那就再多掏三几毛。不少人的吃法是:捧着一套煎饼果子,立时钻进路旁的早点铺里,要上一碗馄饨或豆腐脑,这样有滋有味热热乎乎吃下去,别提多舒服了;作为早餐,是一天很好的开始,也是一天开始最好的享受。我常常看着这些人,心满意足地吃饱了,喝足了,出来推自行车时,在开锁前,不忘点上一支烟,猛吸两口,然后一蹁腿,骑上车,一溜烟远去。我想,他这一辈子无论走到哪里也不会忘记天津煎饼果子给他的享受,无论什么时候,在他的味觉中总会有天津煎饼果子留下的余香!

这就难怪天津煎饼果子名闻遐迩,难怪人们对于天津的煎饼果子有口皆碑了。

我的儿子最喜欢吃煎饼果子,即使星期天,他还要拿上几个鸡蛋,夹个饭盒,到街上去请人摊上几套煎饼果子,回来全家一起享用。

有一次,他吃着黄连连、香喷喷的鸡蛋煎饼,听我说这煎饼是山东传过来的,——天津的煎饼果子的故乡在山东,而我家乡日照人,就常年吃煎饼。他不觉感慨地说:“爸,你们家乡人的命真好,在旧社会就吃这样的好东西。”

我不禁愕然黯然了。

想想也难怪,他才十来岁,年纪轻轻,没有经历见识过什么。他怎知煎饼会有原料的不同,口味的巨大差异呢?他怎会知道,那煎饼和这煎饼会有天壤之别呢?何况我并没有把事情说清楚啊!

我像他那样十来岁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处在敌后,人们生活一般都极为贫困。我家兄弟姊妹多,当时老少两代共有十二口,生活很是艰难。因此只能吃地瓜干加高粱或糁子磨成糊糊做的煎饼,绝不敢奢望有什么鸡蛋或果子卷在里面。那种煎饼很难吃,咬一小口,嚼一大口,渣渣越越,难以下咽,我常常是用玉米面糊糊把它冲下肚去的。为了糊口,父亲和长兄都在城里教书,我呢,在日照县立书院小学就读。因为无钱在城里起伙,每逢星期天要回家背回一大包袱煎饼,作为一星期的吃食。那时候,我们在外的人,倍受家里的优待,也只是里边稍稍放上一点麦子罢了,但是基本原料还是地瓜干和高粱。

那时候过日子就是熬,在吃食上难得有什么享受,只是为了活着而已。当我挎着一大包袱煎饼气喘吁吁地爬上城东岭歇下来的时候,回首东望,石血港就在眼前,我的心境和大海同样是一片苍茫,再看看身旁的一包袱煎饼,唉,什么时候才能吃到头?那时多么想吃点面食?为这,十来岁馋猫似的我,常和弟妹们争得面红耳赤……

儿子看我很动了点感情,并不像以往那样,说我在“忆苦思甜”教训他了,只是眨巴着大眼,沉默不语。

这里说的是儿时的一段心境和情感,不无偏执和痛楚。其实,煎饼,考其源流,应该说是山东人的一大发明,是我家乡人聪明才智的结晶。其历史,一定非常悠久。而最主要的,它可以适应和满足不同生活水平人家的需要。不同档次、种类的原料,都可以随意进行搀杂、配搭,烙成不同档次、不同口味的煎饼;而且还能提高劣质原料的可食性。比如,埋怨糁子、高粱煎饼不好吃,不做成煎饼它们就更难以下咽。实则它世世代代既养活了富人也养活了穷人。可说功德无量!

就是现在,它也极富生命力。故乡的今天定然是富了。但我敢肯定,煎饼仍然是我家乡人们餐桌上的一种极富特色的主食。比如用麦子加少许浸净甜味的地瓜干磨成糊子摊成的煎饼,越嚼越香,用小米磨成糊子摊成的煎饼,则色香味俱佳;这样的煎饼,如果是刚从鏊子上揭下来,叠一叠,卷上一棵大葱抹酱,那味道真可以说是“没治了”!而糖酥小米煎饼,香脆可口,咬在嘴里就化,其清香甜美的滋味,立时渗入你的每一根味觉神经,随之,弥漫于全身心,绵远悠长,数日不绝。把它用漂亮的印花纸和透明的塑料薄膜四四方方包装起来,乃是馈赠亲友的上好礼品。

它传来天津,却也有不小的变化。以前,在我的故乡,无论日照市、济南市还是青岛市,市上卖的煎饼,其原料,大都是小米、小麦或大麦、山芋干等杂粮,销售方法也比较呆板,一般是叠成箕形或方形一罗罗论斤来卖。顾客拿回去自然可以用它卷油条、大葱抹酱或别的什么来吃。用一辆小推车,推着各种原料和用具,在街头巷尾,现摊现卖,并且可以当面卷上油条加热,或再摊上鸡蛋,事情虽然并不复杂,却是个很好的创造。

由此我想到洋人喜欢吃的“三明治”。据说,用两片面包夹肉或其他食物的吃法,古已有之。到十八世纪由一位伯爵命名;更由于它制作简便、便于携带、配方变化无穷,很快在欧洲大陆风行开来。现在,任何一种面包或面卷,无论是热的冷的,都可以制成三明治,成为西方一般居民的日常食品了。并且几乎出现在所有西方餐馆的食谱中。同时,由于夹馅的不同和制作方法的差异,出现了各种名目的三明治,如“斯堪的纳维亚三明治”、“夜总会三明治”、“劳本三明治”等等,均大受消费者的欢迎。

那么煎饼传到天津,有如此重大的改革和发展:改变了配料结构,改进了制作方法、销售方式、丰富了它的口味,从而大大增强了它的活力和普及、知名度。我不敢说它会成为人们的主食,但称之为“天津煎饼果子”,是为当地的一种著名的小吃自是当之无愧的了。

它的生命力还表现在不断地以它的物美价廉,以它的独特风味向外“扩大地盘”。天津的情况不必说了。北京街头,这样的小摊也渐渐多了起来;而且被南来北往,甚至是操吴侬软语的食客所欣赏。每见及此,我便抑制不住心头的高兴。家乡的煎饼,居然在京津地区有了如此良好的发展,受到如此众多食客的欢迎,无论如何也是山东人的一份光荣。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