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k啦言情小说

7k啦言情小说>博弈制胜术 > 第十四章 爱情博弈 浪漫的爱情也是要动脑子的(第2页)

第十四章 爱情博弈 浪漫的爱情也是要动脑子的(第2页)

那个憨厚纯良的男人,或许觉得这种幸福是不真实的,就那么一次次缺乏着爱的勇气,就那么一次次躲避着爱情的大驾光临。

所以,那些看电影到2/3时,禁不住热泪盈眶的观众,一定是理解了女主角心里的温柔和焦急:主动、我得主动,否则我的爱情就要不翼而飞了。或许我们在生活里也有这样的经历,自己心爱的那个人,仿佛永远不知道自己在渴望什么,就那么傻愣愣地在一旁观望自己的爱情,像局外人一样不敢介入。

经济学里的“先动优势”,是指在一个博弈行为中,先行动者往往比后行动者占有优势,从而获得更多的收益。也就是说,第一个到达海边的人可以得到牡蛎,而第二个人得到的只是贝壳。或许你可以把它理解为先下手为强,比如,第一个对你说“我爱你”的人,总是比之后的其他追求你的人让你印象深刻,哪怕你那时候只是和他在大学校园里拉了拉手、散了散步,到很老的时候,你也不会忘记他。

但是在爱情中,“先动优势”往往会形成惯性,你主动了第一次,以后就得永远主动下去,你爱的那个人,仿佛已经习惯了什么事情都由你发起,或许个性使然,也或许习惯使然。

共鸣和分享式的爱情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当在一场恋爱当中,你发现对方只是一个道具,而这个爱情故事基本是你一个人在拼命流泪流汗唱独角戏,这是多么遗憾的事情。

所以,在爱情里,要耍一点小伎俩,先动了,有了优势的时候,不如把脚步放慢,让对方跟上来,两个人步调一致了,爱情才能经营得好。

《诺丁山》的结局,威廉·塞克鼓起勇气,直闯了记者会,关键时刻向心上人表达了自己的心声,赢得美人归,这就是进步。

在爱情博弈中,先表白,采取主动是追求恋人最好的策略。

爱情里的“麦穗理论”

对于伴侣的选择,乃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特别是女性,婚姻无异于女人的第二次生命。俗话说得好: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因此,女性朋友在择偶时必须慎之又慎,学会用博弈论来指导自己的择夫行为。

西方的择偶观里有著名的“麦穗理论”,是说我们寻找伴侣时如同走进了一个麦田,一路有麦穗向我们招手,很多人不知道摘取哪一支,因而就会有踌躇和彷徨、遗憾和悲伤。而正常人再花心,他或她也得选择一人来陪伴自己的旅程。当然并不排除有极少数人会在短短的一生里一换再换。

“麦穗理论”来源于这样一个故事。历史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柏拉图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老师就让他先到麦田里去摘一棵全麦田里最大最金黄的麦穗来,只能摘一次,并且只可向前走,不能回头。

柏拉图于是按照老师说的去做了。结果他两手空空地走出了麦田。老师问他为什么没摘?他说:“因为只能摘一次,又不能走回头路,其间即使见到最大最金黄的,因为不知前面是否有更好的,所以没有摘;走到前面时,又发觉总不及之前见到的好,原来最大最金黄的麦穗早已错过了;于是我什么也没摘。”

老师说:“这就是爱情。”

之后又有一天,柏拉图问他的老师什么是婚姻,他的老师就叫他先到树林里,砍下一棵全树林最大最茂盛、最适合放在家作圣诞树的树。其间同样只能砍一次,以及同样只可以向前走,不能回头。

柏拉图于是照着老师说的话做。这次,他带了一棵普普通通,不是很茂盛,亦不算太差的树回来。老师问他:“怎么带这棵普普通通的树回来?”他说:“有了上一次的经验,当我走到大半路程还两手空空时,看到这棵树也不太差,便砍下来,免得最后又什么也带不出来。”

老师说:“这就是婚姻!”

可见,完美的爱情和婚姻是很难得到的,大多数人只是处于凑合的状态。真正得到合适的伴侣的概率是很小的。

不妨假设有20个合适的单身男子都有意追求某个女孩,这个女孩的任务就是,从他们当中挑选最好的一位作为结婚对象,决定跟谁结婚。从这20个里面选出最好的一个并非易事,该怎么做才能争取到这个结果?

首先,要考虑的是对对方真实性格、人品的判断。约会时,男女双方一开始都是展示自己的优点,掩盖自己的不足。当然,他们都想了解对方的一切,不管是优点还是缺点。对于一个女孩来说,男朋友赠送的花是相对廉价的,而贵重的钻石、金表、项链等礼物也许更能代表一个人的真心。正如有句话说的:“一个男人爱一个女人有多深,就会为她掏出多少钞票。”这是一个人乐意为你奉献多少的可靠证明。然而,礼物值多少“钱”对于不同的人是有差异的。对一个亿万身价的有钱人来说,送上一颗名贵钻石可能比带你游山玩水的价值要低得多。反之,一个穷小子,花了大量时间辛勤工作,买上一颗钻石的价值就要高得多。

你也应当意识到,你的约会对象同样会对你的行为挑剔一番。因此你得采取能真正代表你具有高素质的行为,而不是谁都学得来的那些行为。

其次,要考虑的是选择什么样的方法来筛选出比较合适的异性。很明显,最好的方法是和这20个人都接触一遍,了解每个人的情况,经过筛选,找出那个最适合的人。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花大把的时间去和每个人都交往。不妨假定更加严格的条件:每个人只能约会一次,而且只能一次性选择放弃或接受,一旦选中结婚对象,就没有机会再约会别人。那么最好的选择方法存不存在呢?事实上是存在的。

不如我们来模拟一下。显然,你不应该选择第一个遇到的人,因为他是最适合者的概率只有1/20。这个概率可以说是非常的渺茫,直接把筹码放在第一个人身上,也是最糟的赌注。同样的,后面的人情况都相同,每个人都只有1/20的概率可能是20个人当中的最适合者。

可以将所有的追求者分成组(比如分成5组,每组4人)。首先从第一组中开始选择,在第一组中每一个男性都约会,但并不选择第一组中的男性,即使他再优秀、再完美都要选择放弃。因为,最合适的对象在第一组中存在的概率不过1/5。

如果以后遇到比这组人更好的对象,就嫁给这个人。当然这种方法像“麦穗理论”一样,并不能保证选择出的是最饱满最美丽的麦穗,但却能选择出比较大比较美丽的麦穗。无论是选择爱情、事业、婚姻、朋友,最优结果只可能在理论上存在。不把追求最佳人选作为最大目标,而是设法避免挑到最差的人选。这种规避风险的观念,对我们在做人生选择时非常有用。

爱情里的优势策略

在爱情里虽然经常看到那些恐龙配帅哥,青蛙配美女的情况,我们知道这是由于逆向选择造成的,是由于信息的不对称造成的,但到底是什么造成了信息不对称呢?这就是在爱情中处于劣势的一方选择了优势策略,从而使自己获得了佳人或帅哥的芳心。

欧·亨利的小说《麦吉的礼物》描述了这样一个爱情故事。新婚不久的妻子和丈夫,很是穷困潦倒。除了妻子那一头美丽的金色长发,丈夫那一只祖传的金怀表,便再也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让他们引以为傲了。虽然生活很累很苦,他们却彼此相爱至深,关心对方都胜过关心自己。为了促进对方的利益,他们愿意奉献和牺牲自己的一切。

圣诞节就快到了,但两个人都没有钱赠送对方礼物,即使这样两个人还是决定赠送对方礼物。丈夫卖掉了心爱的怀表,买了一套漂亮发卡,去配妻子那一头金色长发。妻子剪掉心爱的长发,拿去卖钱,为丈夫的怀表买了表链和表袋。

最后,到了交换礼物的时刻,他们无可奈何地发现,自己如此珍视的东西,对方已作为礼物的代价而出卖了。花了惨痛代价换回的东西,竟成了无用之物。出于无私爱心的利他主义行为,结果却使得双方的利益同时受损。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