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可有几个人能真正做到。
“忍”其实就是一种自我控制,也是成功的基础。只要在遇事时,多一点忍让,少一点争胜;多一点自制,少一点冲动,那么你就能找到了人生的真谛。
善忍是成大事者的必备习惯
我们常说“忍一时风干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可是,又有几个人真正做得到。
“忍”其实就是一种自我控制,也是成功的基础更是经过千锤百炼而形成的一种习惯。青年人只要在遇事时,多一点忍让,少一点争执,多一点自制,少一点冲动,那么就能找到人生的真谛。
“忍”字常是一些有修养的人的一种品质。不仅对他们,对于每一个人,“忍”字都有着它特定的意义。
人生道路既有顺境,也有逆境,而且逆境往往多于顺境。这样的时候,青年人应该以怎样习惯来积累自己的才智,战胜它呢?世界是多彩多姿的,每个人的人生道路也是不同的。人生道路多有坎坷,因此没有谁能一生中都是一帆风顺,毫无波折。俗话说:“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因此要想生存在这个变化无常的世界里,必须学会而且要善于“忍”。
《涅槃经》云:昔有一人,赞佛为大福德,相闻者,乃大怒,曰:“生才七日,母便命中,何者为大福德?”相赞者曰:“年志俱盛而不卒,暴打而不嗔。骂亦不报,非大福德相乎?”怒者心服。佛者认忍之性,使怒者心服,不也说明了忍的功用吗?
忍有其功用,但也有其缺点,我们要学会活用一个“忍”字。其实人生并不能一味忍,如果人一味忍那就毫无生气可言。那忍气吞声的原因是什么呢?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之祸福。“十年河东,十年河西”,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绝不能被眼前的痛苦与困难吓倒,而要能忍受住它们的考验,以待机会的来临。所以,要“忍”也要“会忍”。
忍可以促使一个人的身心成熟,以便大展鸿图。许真君曾说:“忍难忍事,顺自强。”昔日韩信受“胯下之辱”的时候显示了巨大的忍耐力,尔后才官拜淮阴侯。司马迁受宫刑,但他显示出了超人的忍耐力,经受了生理上与心理上的双重打击,终于完成了旷世之作《史记》。
漫漫人生路,忍乃胸中博闳之器局,忍之义,大矣。逆境当中固然要忍,韬晦待机。然忍之妙用,并非仅在于此,生活中万事皆不可离开忍。酒、色、欲、满、危……如若有忍相伴,便可进退相宜,不失其正。
历史上,有多少名人志士的“忍”之习惯、“忍”之功夫为我们做出榜样,我们不该再糊涂。
西汉时的韩信,是淮阴人,家里贫穷,没有事干,他便在城下钓鱼,肉铺里有个人欺侮韩信说:“虽然你长得高高大大的,还老喜欢带着把剑游来荡去的,其实只是个胆小鬼罢了。”并且当众辱骂韩信说:“你如果不怕死,就刺我一剑:如果怕死,就从我裤裆下钻出去。”韩信仔细看看,想了一下,俯身从那人裤裆里爬了出去,全街的人都笑韩信怯懦。
后来,腾公向汉高祖刘邦说起韩信,开始时刘邦对他并没有很好的印象,因而也就没有重用他,所以韩信感到无用武之地就偷偷地逃跑了。萧何亲自追他,并对汉高祖说:“韩信是无双的国士,你要争得天下,非要韩信不可。所有计事的人都要拜请他,选一个日子,要斋戒、设立坛位、完备礼教才行。”刘邦答应了他,拜韩信为大将军。等到刘邦取得天下之后,韩信被封为齐王,位为淮阴侯。
中国有句俗语说:“大丈夫能屈能伸。”讲的便是韩信胯下受辱故事。试想,假如当时韩信如果逞一时之勇而与对方打斗,哪还有后日的那位常胜将军呢?正是韩信的巨大忍耐力,使其功成名就《朝天忏》称:“人之所以富贵,为世人所尊重都是从忍辱中间得到的。”
唐代娄师德与其弟初人仕途都只是小官,但不久两人都被提升重用了。娄师德对他说:“兄弟享受荣华富贵,这是人们所嫉妒的。你怎样才能避免呢?”他弟弟回答说:“从今以后,即使有人向我脸上吐唾沫,我把它擦去罢了。”娄师德伤心地说:“你这样做还不够啊。人家往你脸上吐唾沫,是怨恨你,你擦它,正违反他的意愿,加重了他的怒气。往你脸上吐唾沫,不擦它,让它自己干好了,应当笑着接受下来。”正因娄师德的“忍”术高强,他才安安稳稳地做了三十年的宰相。
这段故事告诉我们,人必须具有宽容的胸襟,不要因小而失大。谚语说:“得忍且忍,得戒且诫,小事成大。”这样才能成就大事,古语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一味趾高气扬,定无好果子吃。
而胸怀宽广者,定能走过大风大浪,最终成就大事。青年人应抱定成功的信念用良好的习惯培养自己的性格与才智,能忍才能笑到最后。
忍也是一种感情,人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人之常情也。然而情感这东西也需要调节,如果事事均由一时冲动而起,就有可能酿成大错。《孙子兵法》云:“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因此发挥理智的作用,避免感情用事,才能避免“冲冠一怒为红颜”的鲁莽举动。
纵观历史,有容德乃大,有忍事乃济。所以,大凡心志高远,胸怀韬略的明达贤哲,都能够保持一种平静的心态,养成“忍”的习惯,养成“忍”字功夫,从容不迫地处理各种难题。
三国时期,魏蜀对峙五丈原,诸葛亮为求速战速胜,大用激将法,骂城未已,又派人送妇女首饰、衣物给敌帅司马懿,嘲其怯懦,激其出战。但司马懿老谋深算,不为所激。他审时度势,看准了诸葛亮劳师伐远,粮草不足,宜速战不宜久持的弱点,采取了老虎不出场的方法,任你叫骂连天我也忍而不发。
《呻吟语》中说“忍激二字,是祸福关”。可见忍和激这两种情绪的选择,就成为幸与不幸的分界点,司马懿例中获胜的关键就在于这个“忍”字。古人若此,今朝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青年人,傲气难免会有的。只有能忍心中傲气,才能得到无限的收益。
我们常听人说:骄傲使人落后,虚心使人进步。这是前人在长期实践中的历史结论。谚语说:骄必败。骄傲使人易狂,过分的骄傲使人狂怒,从而犯下罪恶。因此应避免骄傲,时刻提醒自己要谦虚。养成谦虚忍傲的习惯,这样一来,既能不触怒伤害他人,也可以保证自己安全的发展进步。
唐太宗昔年征战疆场,后来做了皇帝,可谓是功名赫赫,然而他时常告诫自己,一定不要骄傲,而且还时常对手下人说:“天下太平,骄傲奢侈就产生:骄傲奢侈一产生,死亡马上就到。”正是由于他认识到了骄傲的坏处,因而处理政务尽量做到戒骄戒躁,能够成为一代明君,有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
无论历史上的风云人物如何风光,他终究有—种胜人之处。所成大事者,定是能忍之人,只有忍过你的对手的蛮横,才能静心看着风平浪静的结局。
“忍”字不仅对于普通人处理日常事物十分重要。对于做官的人来说,更是一切好处的关键所在。当官不自忍,必败。有时不仅如此,而且危及性命,因此欲成大事,必有小忍。青年人要记住养成“小忍”的习惯,才不会乱了你事业之“大谋”。
春秋时,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退守在会稽山上,越国要求跟吴国讲和,吴国条件是要勾践夫妇到吴国给夫差当仆役,这对曾经贵为国王、王后的他们来说是多么大的耻辱,但勾践“忍”住事,他离开王宫,前往吴国。
勾践将国事委托给大夫文种,让大夫范蠡随他夫妇前往吴国。到了吴国,他们住在山洞的石屋里。夫差每外出,勾践亲自为他牵马。对他人的冷嘲热讽,嘲笑怒骂,他一概视而不见,整天都是规规矩矩的很得夫差的欢心。
一次夫差病了,勾践在背地里让范蠡预测一下,知道此病不久就会好,他就亲自去见夫差,探问病情,甚至不惜亲自去尝夫差的粪便来为他观察病情,并装模作样地恭贺吴王并无大碍。夫差问他怎么知道,勾践就胡编说:“我曾跟名医学医道,只要尝一尝病人的粪便,就能知道病的轻重。刚才尝了大王的粪便,味酸而稍微有点苦,用医生说法,是得了‘时气之症’所以病不久会好,大王不必担心。”果然不几天,夫差的病就好了。
越王深为会稽之耻而痛苦,一心伺机报仇,他睡不好觉,吃不好饭,不亲近美色,不看歌舞。他苦心劳力,对内爱抚群臣,对下教养百姓,三年后民心稳定了下来。紧跟着,国力逐渐强盛起来。
后来越国终于与吴国在五湖决战,吴国军队大败,越国包围了吴王的王宫,攻下城门,活捉了吴王夫差,杀死了吴国宰相。灭掉吴国二年后,越国称霸诸侯。
越王勾践忍辱负重,抑制自己的愤怒和情欲,卧薪尝胆十年,终于战胜了吴王夫差。孔子戒子路曰:“齿刚则折,舌柔则存。柔必胜刚,弱必胜强。好斗必伤,好勇必亡。百行之本,忍之为上。”说的正是这个道理。一个人在大事业之前若小事无法忍受,将无法成就伟大的理想,如果当时勾践忍受不了那般耻辱而欲一逞匹夫之勇,说不定只能一世为奴甚至性命不保,哪还有日后的“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呢?一个忍字,不仅保全了自己,而且成就了丰功伟业。
鸡毛蒜皮可谓小,从这“小”开始,养成忍之习惯,对青年人来说,应该是必须的。
能够容忍别人的小节,避其短处,用他长处,唯此才能干大事。如果一个人做事斤斤计较,抓住别人的缺点不放手,那他就犯了与卫君同样的错误。忍让是一种美德,容忍小节才能量才而用。忍让是一种品质,能小忍才可成大事。
青年人若能在生活中做到忍无端争执,求彼此相安,并使之成为一种习惯,那么你的事业道路上将省却很多烦恼。
能忍的人,必定是个胸怀宽广的人,青年人要成大事,须有宽大的胸襟,只有养成了小忍的习惯,成为有海量的忍者,人心自会归服于你,事业也定然会有成功之时。
魏国公韩琦度量过人,生性浑厚纯朴,从来都不暗中伤他人,行事光明磊落。他的功劳为天下之最,在大臣中地位最高,但从未见过他为此感到高兴。担负巨大的责任,濒临难以预料的祸事也从未见他忧愁过。他做事为人,上朝以后站着与其他官员说话,回来以后休息时与家里人的谈话,都是出于真心。有一个跟随韩琦几十年的人,记下了韩琦的言行,反复对照,发现说的与做的都十分吻合,没有不相应的地方。这说明了他宽广的心胸与不凡的气量。
韩琦镇守大名府时,有人献上两只玉杯,说:“这是种田人在破坟中找到的,里外都没有瑕疵,真是好的宝玉啊。”韩琦用白金装饰,更漂亮了。韩琦十分喜爱这对杯子,每逢开宴会招待客人,都用绸绵盖上它,放在桌子上。
这天,韩琦宴请管理水运的官吏,于是又拿出那对玉杯装酒招待客人。客人都到了,然而在这时候,一位侍兵不小心,撞到了玉杯,两只玉杯俱碎。客人都很吃惊,那位侍兵也伏在地上等候惩罚。韩琦脸色不变,笑着对客人们说:“天下的东西是坏还是不坏,都有其自己的命运。”过了一会儿对那个侍兵说:“你是失误造成的,并不是故意的,有什么过错呢?”客人对他的宽容与气量都赞叹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