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k啦言情小说

7k啦言情小说>变通:变则通,通则活的人生智慧 > 亲疏变通法则朋友敌人不必分得太清(第2页)

亲疏变通法则朋友敌人不必分得太清(第2页)

为大唐中兴立下赫赫战功的唐朝名将郭子仪,不仅在战场上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而且在待人处世中,还是一个特别善于对付小人的高手。郭子仪与小人打交道的秘诀就是“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

有一次,郭子仪正在生病,有个叫卢杞的官员前来探望。此人乃历史上声名狼藉的奸诈小人,相貌奇丑,脸形宽短、鼻子扁平、两个鼻孔朝天、眼睛小得出奇。郭子仪听到门人的报告,立即让身边的妇女们避到一旁不要露面,他独自凭几等待。

卢杞走后,姬妾们又回到病榻前问郭子仪:“许多官员都来探望您的病,你从来不让我们回避,为什么此人前来就让我们都躲起来呢?”

郭子仪微笑着说:“你们有所不知,这个人相貌极为丑陋而且内心又十分阴险。你们看到他万一忍不住失声发笑,那么他一定会心存嫉恨,如果此人将来掌权,我们的家族就要遭殃了。”

后来,这个卢杞当了宰相,极尽报复之能事,把所有以前得罪过他的人统统“干掉”,唯独对郭子仪比较尊重,没有动他一根毫毛。这件事充分反映了郭子仪对待小人的办法既周密又老练。

“小人”随处可见,仇视小人固足以显出你的正义,但这并不是明智之举,反而凸显了你的正义不切实际,因为你的“正义”公然暴露了这些小人的卑鄙无耻。小人看你暴露了他的真面目,为了自保、为了掩饰,肯定会对你打击报复。也许你不怕他们的反击,也许他们也奈何不了你,但你要知道,小人之所以为小人,是因为他们始终是在暗处,用的始终是不法的手段,而且不会善罢甘休。你别说你不怕他们对你的攻击,看看历史的血迹吧,有几个忠臣抵挡得过奸臣的陷害?

那么,该如何妥善处理和“小人”的关系?以下几个原则可以做参考:

一是尽量不得罪他们。—般来说,“小人”比较敏感,也较为自卑,因此你不要在言语上刺激他们,也不要在利益上得罪他们。

二是保持距离。别和小人过度亲近,保持淡淡的同事关系就可以了;但也不要太过疏远,好像不把他们放在眼里似的。否则他们会这样想:“你有什么了不起?”于是你就要倒霉了。

三是小心说话。说些“今天天气很好”的话就可以了,如果谈论别人的隐私和不是,或是发些牢骚,这些话绝对会变成他们兴风作浪和将来整你的材料。

四是不要有利益瓜葛。小人常成群结党,形成势力,你千万不要想靠他们来获得利益。因为你一旦得到利益,他们必会要求相当的回报,甚至黏着你不放,你想脱身都不可能!

五是吃些小亏无妨。“小人”有时也会因无心之过而伤害了你,如果是小亏,就算了,因为你找他们不但讨不到公道,反而会结下更大的仇。所以,原谅他们吧!

当你认清了上述“小人”的特征,并坚持做到上述几点,恐怕你就能和“小人”相安无事了。

小人不遗余力地陷害别人,就是避免别人胜过自己,谋求心理上的平衡。掌握了小人的这种心理需求,我们不妨投其所好,让小人的心里舒服一些,不要跟他们一般见识。同时,也不要刻意揭露他们的颜面,还是保持距离为妙。小人固然厉害,但我们并不怕他,避开小人是因为我们不值得把太多的精力浪费在一些没有价值的争斗上。

人都是要脸面的,当面对小人的挑衅不理睬的时候,也需要灵活应对,所以,老祖宗留下来的这句“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可谓是待人处世中与小人打交道的至理名言。

设法帮助救济背时落难之人

唐翼修说:“古代的人重侠义,这是没有什么可说的。当人在危险急迫的时候,呼天不应、叫地不灵的紧要关头,忽然有人出来,鼎力相助,解你于厄难之中,使你免受于死,这就是天地父母不能做到的,所以说非得知道侠义道不可。”

《史记》中说:“一死一生,就知道交情的深浅;一贫一富,就知道交情的态度;一贵一贱,交情的真假自然可见。人在患难之中,馈赠一文,胜过富贵场上挥霍万金。”

与人结交,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当那个人飞黄腾达、富贵已极时,你去亲近他、赞美他,他视为理所当然,并不领你的情;馈送千金,他也不视为九牛一毛,不放在心上。可是当他背时落难时,一句好话就足以暖他之心、悦他之意,若小有帮补,他心定感怀于心。

赵宣孟去绛地赴任途中,看见桑树下有一个饿晕的人,躺在那里不能动。赵宣孟心生怜悯,马上下车,亲自含着食物喂他。这人吃了两口,苏醒过来,睁开眼睛。赵宣孟问:“你为什么饿到这种地步?”

这人答道:“我住在绛地,家里粮食吃光了,我不好意思行乞,又不屑于干偷盗的勾当,才落到这种地步。”

赵宣孟给他饮食,还送给他两块干肉。他行礼后收下,却不吃。赵宣孟问他为什么不吃,他说:“刚才吃的东西味道很美,我家里还有老母亲,我想把您赏赐的食物献给他老人家吃。”

赵宣孟说:“你放心吃吧,我另外再给你。”于是,又送给他一筐食物、两束干肉和一百个钱,然后去了绛地。

过了三年,晋灵公想杀害赵宣孟,预先在房子里埋伏武士,把赵宣孟叫来一同饮酒。赵宣孟察觉到了危险,跑了出来。晋灵公命令埋伏武士赶快追杀他。有一个人跑得很快,先追上宣孟,看清了赵宣孟的脸,说:“果真是您啊!让我为您回去战死吧!”

赵宣孟问:“您叫什么名字?”

那人转身就走,回答说:“何必知道名字呢?我就是那个在桑树下饿倒的人。”说完,他拼命阻击那些追上来的武士,最后战死。赵宣孟因此得以逃生。

对这个故事,《说苑》发表感慨说:“这就是所谓施恩的好处。把恩惠施给君子,君子能为你添福;把恩惠施给小人,小人能为你尽力。施恩给一个人,还能给自己带来一个活命的机会,何况施恩给上万人呢?所以说,恩不辞细,怨不辞小,怎么可以不多积德少结怨、把好处给别人呢?给人好处,带来福分;结成怨恨,招来灾祸。内心的善恶会反映到外面的祸福,不能不小心谨慎。”

交人于背时落难时,最见真情。不但能得到一个真心朋友,也许还为自己留了一条后路呢!

春秋时,蘧伯玉得罪了卫君,逃亡到晋国,住在晋国大夫木门子高家里。过了二年,卫君赦免了蘧伯玉,他仍然回到卫国。木门子高派他的儿子将蘧伯玉一直送到边境。蘧伯玉心怀感激,却不知说什么好,只是说:“我走了,您请回吧!”

后来,木门子高得罪了晋君,想投奔蘧伯玉。听到这个消息,蘧伯玉对卫君说:“晋国的贤大夫木门子高得罪了晋君,想来我这里,希望您能以礼相待。”

于是,卫君亲自到郊外迎接木门子高,并任命他为上卿。

与人为善,不一定每次都能得到善报。但一次善报,就足以补偿你所有的善行。留一条后路,以后的路更好走。

从经济角度来看,你为别人提供急需的东西,人家也会满足你的需求。帮助背时落难之人,是成本最低的做法,一点好处就能让人记你一辈子。许多人不明此理,对正在走运的阿谀逢迎却鄙视落难之人,不但有失厚道,也是缺乏智慧的表现。大凡一个有才能的人,偶受挫折不足为奇,终究不会被埋没。帮助他们摆脱困境,既见品格,又得到一个强助,不是很好吗?

切莫出卖帮助过你的人

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别人对我们的帮助和好处,我们一定要谨记在心,懂得感激。因为别人的帮助不是“理所当然”的,世界上没有谁对你的帮助是理所当然的。这点点滴滴的都是人情,不但要心存感激,还应与同样的爱心去关怀别人。

我们把太多的事情视为理所当然,因此心中毫无感激之念。既然是顺理成章的,我们何必感激?一切都是如此,应该的、我们有权利得到的。

张扬园说:“我有德于人,无论大小,都要忘记。人们有德于我,虽然小也不能忘记。”又说:“处在贫贱的时候,不可轻易累及他人,累及于人就失去了义。处在富贵的日子,就应当有报答他人的念头,不然就危害了仁。”

每个人的成功,都离不了别人的帮助。知恩图报,是理所当然的选择。最低限度,也不能以怨报德,陷害自己的恩人。这种行为是最为人所不齿的。然而在生活中,却还是有一些小人会为了自己的利益的出卖帮助自己的人。

唐玄宗时,名相姚崇很受皇上信任,经常和他一起商议重大国事。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