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k啦言情小说

7k啦言情小说>让别人喜欢你的18个办事态度 > 第13章 放眼长远的办事态度(第1页)

第13章 放眼长远的办事态度(第1页)

辩证法告诉我们,要办好事情就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只有目光长远,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才能做到深谋远虑,神机妙算。

办事就要有先见之明

俗话说的好:“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办事情的时候只有站得高,看得远,可以对事物发展趋势作出科学预见,才能够保证所办事情都在我们自己的掌控之中,顺利地进行下去。

唐高祖李渊任太原留守时,经常跟突厥交战,败多胜少,因此将突撅视为不共戴天之仇敌。

后来,李渊想起兵反隋,却遇到一大难题:出兵太少,不足以跟隋军抗衡;出兵太多,又担心突厥兵趁虚而入。一旦根据地被摧毁,后果不堪设想。左右为难之际,李渊决定不计前嫌,跟突厥媾和。他知道突厥人目光短浅,贪财好色,虚荣心很强,不过还比较讲信用。于是,他派使者送去一封信,向突厥称臣,表示愿与突厥和亲。信中还说:“大汗若肯出兵相应,助我南行,幸勿侵暴百姓;若但欲和亲,坐享金帛,亦惟大汗是命。”

突厥可汗见李渊这个多年冤家愿意服软,很是得意;又有女人、财宝可得,更加高兴。不但同意讲和,还资助李渊不少马匹、士兵。李渊再无后顾之忧,只留少数人马驻守太原,率大军起义,一举灭隋。平定天下,建立了大唐帝国。

李渊舍弃金钱美女,甚至不惜牺牲个人颜面,却换来了后方的平安,不愧为舍小求、弃近图远的典型范例。

什么是大利?什么是小利?什么是远利?什么是近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衡量标准。大人物的衡量标准与自己的人生目标紧密相连。哪种选择对人生目标最有利,他们就选择哪种求利方式。

从厨房里闯出来的美国“面包大王”凯瑟琳·克拉克,标榜她自己的面包是“最新鲜的食品”。为了取信于消费者,她在包装上特别注明烘制日期,保证绝不卖存放超过3天的面包。起初,这项规定给她带来了巨大的麻烦。因为一种新产品上市,销路不可能马上好起来。存货一多,要严格执行“不超过3天”的规定就相当困难了。尤其是各经销店大都怕麻烦,虽然过期面包由凯瑟琳回收,但他们不愿为此去天天检查、换来调去,而宁愿把过期的面包留在店里卖。许多人还抱怨凯瑟琳未免太认真,一个面包放3天也坏不了,为什么非要3天换一次不可?

但是,凯瑟琳认为,吃的东西,新鲜度是最重要的。为了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起良好的信誉,必须坚持“最新鲜”的承诺。针对经销商方面的问题,凯瑟琳实行了一套新办法:由公司派人把烤好的面包用车直接送给经销商,按地区排了一个循环表,每3天送一次,同时把经销店剩下的面包收回。如果有的店不到3天就把货卖完了,可以随时用电话通知。马上就送货上门。这样的办法,增加了成本,麻烦了自己,方便了经销商,却使“超过3天不卖”的承诺得以兑现,保证了上市面包永远“最新鲜”。

经过长期努力,凯瑟琳公司知名度与目俱增,她的产品被亲切地称为“凯瑟琳面包”,成为消费者的首选。凯瑟琳也因此奠定“面包大王”的地位。

在生活中,小人物的行为准则是“到手就是财”、“见钱不抓,不是行家”、“他日三斗,不如眼前一升”。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安于享乐,对于人生辉煌缺少足够的兴趣,而且他们目光短浅,根本看不到眼前利益之外更大更长远的利益。大人物的行为准则是“行大事者不近小利,有大谋者不矜小功”,因为他们目光远大,志向高远,能看见更大更长远的利益,追求的也是更大更长远的利益。所以说,能否为长远利益舍弃眼前小利,不是一个智商的问题,而是一个胸襟眼光的问题。

为什么不事先准备好?

一位太太为了熬出一锅好汤,于是邀请邻居的太太来家里指导。

她买齐了材料,准备生火烧水,邻居太太却说:“这个不锈钢锅不适合熬汤,我还是再去买一个陶锅,熬出来的汤会美味一些。”

然后,她匆匆忙忙地卸下了围裙,跑去买陶锅。

陶锅很快就买来了,这位太太正要烧水,邻居太太却说:“我想起来了,我有一组餐具很配这个陶锅,等我一下,我回家找找去。”

然后,她急忙跑回家翻箱倒柜,满身大汗地把餐具拿过来。

正当烧水之际,邻居太太又看了看准备入锅的材料,摇了摇头说:“不行,这肉片切得太大块了,不容易入味,我得把它切小块一点才行。”

好不容易拿出了菜刀,才切没两三下,邻居太太又说了:“这菜刀不利了,得赶紧磨一磨才好。”

于是,她丢下菜刀,回家去把磨刀石拿过来。等到磨刀石拿来以后,她又发现,要磨利刀子,必须用木棍固定一下才方便,所以她又连忙出外寻找木棍,找了好半天都不见踪影。

在家里等待的这位太太只好先把材料下锅,一边煮一边等。直到邻居太太气喘如牛,手里拿着木棍跑回来时,锅里的材料早已熟透,可以开始大快朵颐了。

看完这则故事之后,你一定在偷笑,天底下怎么会有像邻居太太这么愚笨的人啊!

事实上,我们虽然不至于像邻居太太做出这么多愚蠢的事,但是很多时候,我们也犯了和邻居太太一样的毛病,事先没有做好充分准备,而待需要的时候却临时急抓,不只多费力气,而且也并不见得能讨好,更多的只会延误时间,误事误人。

歌德曾说:“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的,只是一瞬之间。”

那“一瞬之间”指的是你做事的态度、做事的方法。很多人都有相同的目标,却常常因为选择的道路不同,走路的方式不同,结果也有了天壤之别。

有准备,才能因应变化

1984年,东京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中,原本名不见经传的日本选手山田本一,在众人的意料之外夺得了世界冠军。当记者问他是如何自我锻炼时,他只说了一句话:“我是用智慧战胜对手的。”

当时很多人都认为山田本一是在故弄玄虚,毕竟马拉松是凭借体力和耐力的运动,爆发力和速度都还在其次,只要选手的身体素质好、耐力够,就有成为冠军的希望。所以,智慧对马拉松来说会有什么帮助?这个说法实在有些勉强。

两年后,意大利国际马拉松邀请赛在意大利的北部城市米兰举行。山田本一代表日本参加比赛,并且再度获得了世界冠军。

面对山田本一时,记者们再度问到了获胜的关键。

性情木讷的山田本一原来就不善言辞,所以这次的回答还是和上次一样:“用智慧战胜对手。”

不过,这次记者们并没有在报纸上挖苦他,只是仍然对他所谓智慧的说法一头雾水。

10年后,山田本一在他的自传中,明白地解释了他的“智慧”: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